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容易陷入一个这样的误区:认为自己喜欢的人就必须喜欢自己,并要以自己期待的方式喜欢自己。否则,就会去拼命证明自己多么多么优秀并希望以此证明自己就是配得上对方!姑娘,他不喜欢你跟你优秀与否毫无关系。 这种症状严重的人,如果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她们其实并不喜欢对方,她们真正唯一喜欢的人其实是自己——另一个自己!她们喜欢的人身上肯定有自己不具备又特别渴望具备的特质。这激发了她们对另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占有欲! 正常情况下,如果你想成为某种人,或者像具有某种能力。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还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如果存在一种捷径,让你瞬间就能获得这种满足。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的就走这条捷径?聪明的你应该猜到了这条捷径是什么?对!它就是所谓的爱情。 我自始至终都鼓励人走那条更艰难的路,而不要去走那条捷径。生命体在求存的历程中,总是被各种人为的虚幻所蛊惑。这些虚幻有的是别人营造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刻意量身定做的。目标都是最终导向消耗,而不是对自我生存处境的突破和自己的成长。 那些捷径如同海市蜃楼一样,会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虚幻,从而激起你无限的占有欲。最让人疯狂的恰恰就是这种触手可及的虚幻。你内心真正渴望占有的并不是那个未曾谋面的别人,你也不是以无比疯狂的方式在喜欢对方,你本质上是在追逐内心渴望的自己。只是你不想走那条更艰难的自我修炼之路,不愿意进窄门,也无法登临彼岸。所以才如此的渴望这条捷径。 那些自认为自己的感情更加纯粹的人,那些认为自己的100块钱比别人的100块钱更值钱的人,本质上都是匮乏感更深的人。她们内心所喜欢的人,绝对不是身边有血有肉的人,而是遥远而抽象的人。她们习惯性通过想象和脑部的方式,在未经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强行与对方“谈恋爱”。她们其实是在与自己谈恋爱——另一个自己,内心渴望的自己!她们内心深处渴望那个完美的自己能看上这个真实的自己。从精神结构的响应机制来看,它折射出来的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和渴望被接纳的两难状态。 她们会把内心炙热的渴望和狂热的感情投射到那个自己并不了解的遥远又抽象的对象身上,并且强迫对方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回应自己。如果别人觉得莫名其妙就会滋生出一种被辜负的悲情,并且会反复质问对方:我对你的感情如此的纯粹和真挚,你怎么忍心视而不见! 这种质问其实不是针对遥远的投射对象,本质上是在质问另一个自己:我如此真切的渴望拥有那个完美的自己,那个完美的自己为什么要距我于千里之外!这种结果会逼着自己不得不面对这个不愿意接纳的真实自己!理解了这一层,就理解了她们所有的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她们内心高度自洽的行为逻辑。 这几年,先后拒绝了十几个这样的姑娘的表白,然而,她们都油盐不进。这些人陷在一个自我想象的逻辑自洽中无法自拔。不管你如何立场鲜明的拒绝,不管你的态度如何坚决,不管你拒绝的用词多么的恶毒都无济于事。如果你不予理睬,她们会不停质问:为什么不回应?是不是你对我也有意思?否则,你为什么不敢回应?如果你回应并且严词拒绝。她们又会说:如果你对我没有意思,你为什么要理睬我?当你面对一个追求悖论的人,一个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无法与自己和解的人。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都会落入对方的陷阱。因为对方本身就是个陷阱——她们是自己的深渊!或许一辈子都难以从这种深渊中爬出来… 面对质问和纠缠,最开始的回复是:谢谢你高贵的感情,这是我的荣幸,但我无法满足您的心愿,抱歉!最后的回复总是不约而同的变成了:我对你完全没兴趣!我不想知道你叫什么,身高几许。一个人或许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讨厌什么。愿意空耗青春,那是你的事情,你随意!我不想以这种方式拒绝人,但你们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甚至连话术都不约而同的变成了一样。逼得我无比的残忍。很抱歉,这种误伤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战争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杀死敌人的有生力量,只有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才能尽早的结束战争!妇人之仁,只会把事情越拖越糟。不管你们是对自己的男朋友不满意,还是对自己的丈夫不满意,或者对自己身边的追求者不满意。实话实说,我甚至不如他们!当然了,你们的量和具体的人都不满意,因为你们对自己不满意。只有你对自己满意了,才会发现身边那些具体的人有可取之处。否则就只有脑子中想象的完美才能让自己满意——就如同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校园中的老师们从未去过美国,甚至连英语都不会讲,但对美国的一切都溢于言表。连最没有营养的肯德基都赞不绝口。真实的美国如何对他们一样无关紧要,他们只是借用一个遥远和想象中的美国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和对自身的鄙夷。这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性的状况。00后无法理解他们这种心态,10后以后甚至会认为他们是像古生物一样的怪物。每一个时代的创伤都会烙在某一个群体上,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印记! 在80后,90后,甚至部分00后女生的成长过程中,那一代的父亲大多数人缺乏与女性打交道的能力。不仅无法处理好与女儿的关系,也无法处理好与妻子的关系。一个女生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不紧密——请注意,是心灵上的紧密,不是形式上的亲密。她的精神结构在对自己形成价值判断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判:自己在代表着权威和力量的父亲角色面前缺乏价值。她长大以后,终极一生都是试图向她认为的'强者’证明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她们长大以后,在与异性打交道的时候,会本能的以能够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视角去评估对方,而在与同性打交道的时候,则会本能的以竞争者的视角去审视对方——与别人暗暗较劲,害怕别人在共同的朋友中更受欢迎,害怕别人的魅力压过自己一头。她们或许会有不少同性朋友,然而,即便是所谓的闺蜜也并不交心,而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浅层次关系——就如同你今天开业,她来送个花篮这个层次的关系。虽然经常待在一起但内心深处并不信任自己的那些闺蜜,总是暗暗较劲,而且,她们也认为闺蜜们也是这样看待与自己的关系的。 当她们总是以是否适合建立亲密关系的视角审视接触和认识的男生之时,她们就没有办法与异性建立起正常的关系。这就如同一个男人对自己遇到的女生只会采取两个态度,非此即彼,无法建立一个正常的关系。这个群体喜欢自说自话,完全无法正常沟通。自动屏蔽别人一切不符合自身需求的反馈,不断重复表达自己急切的占有欲,并强迫别人顺从。事实上,这个群体对表达的对象没有任何兴趣,那个对象不过是承载内心渴望的一种映射。她们不是在向你表达,她们本质上是在向自己表达——她们所有急切且充满占欲的表达都是在向另一个渴望成为的自己呐喊: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你?! 上个时代的父亲大多数是糙老爷们,有责任心,有事是真扛,但不会表达感情,甚至不屑于表达感情。即便是人群中的优秀者,也是昆仑山一样巍峨,像太平洋一样深沉。读不懂高山流水的人,无法感知到他们那深沉又悠远而绵长的爱,只能感受到他们像铁幕一样的威权、冷漠和疏离… 这不是谁的错,这是时代给人群造成的集体创伤。人在快饿死的时候,不太在乎米饭里面是否粘了草木灰。人在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才会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以及生活细节中的仪式感。老祖宗早就说过:仓禀实而后知荣辱,衣食足而后知礼仪。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超前和滞后都是悲剧! 不过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等这一代人被时间消耗掉,下一代人就不会这样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创伤。人总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代一代进步。你无法找回失落的春天,但并不妨碍你欣赏冬天的雪景。人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你已经失去了你的春天。但是,你依然还可以拥有秋天和冬天。罔顾眼前的春秋,沉迷于惋惜春天的缺失,即便是寒梅傲雪的美景,也只会剩下寒冷… 太阳高悬,心却阵阵悲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