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饮冰论姓氏邦国13: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天子、中国与天下的共主盟约式国家体制

 黄饮冰 2025-02-16 发布于湖北

黄饮冰论姓氏邦国

十三  唐虞夏商周时代天子、中国与天下的共主盟约式国家体制

一、在国家文明的起始阶段,任何族群,均以自己为“中”,环顾四邻。满天星斗说砍掉了华夏文明的砥柱“中”,并不符合中华文明起源的实际

我以前就说过,在人类定居的早阶段,就应该形成以本族群为“中”的四方地理方位观,后来就会进一步演变成“四面八方”的地理方位观。如在苗族史歌《跋涉七千年》中,就描述苗族在蚩尤祖时代,生活在东方平原上,他们种稻,最早使用金属。生活的地方茫茫平原万里,大江大河交错,四野良田万顷,木架屋而居。生活富足环境优越,引来炎觊觎。他们以自己居住地为“中”,称南魑北魅”“东魔西鬼”,以自己居住的“中”为美。

从苗族史歌《跋涉七千年》中有“嘎湘”“嘎楚”的称谓来看,这个《跋涉七千年》史歌,大概创作于西周楚国,以后不断添加延长。

元始前3000年,神农天子之天下主要氏族群布局示意图

对于苗族北上到鲁西豫东北,第一次大慨发生在元始前3000年到2900年间,第二次发生在元始前2600年前后。蚩尤氏族是两次北上,两次失败。两任当任蚩尤,第一次被杀于冀中,第二次被杀于晋南解地。

蚩尤氏族到底是什么种族呢?这个从“嘎湘”“嘎楚”的苗族记忆中,就可以知道,“嘎”就是“夏”,不过我也说过,古“夏”有“三”,即“大夏”“西夏”“东夏”。“东夏”就是“华夏”。女娲伏羲氏时期是“东夏”,神农氏时期是“华夏”。神农华夏形成于豫南鄂东北,中间就是大别山。我有篇文章,题目是《大别山是华山,大富水是夏水》的,专门论述过此问题。这个时间,在元始前3300年到元始前3000年,因为元始前3600年到元始前3300年是一个“小冰期”,导致了与女娲氏建立婚姻联盟的伏羲神农氏与女娲氏分离,伏羲神农氏向南迁徙,到豫南和江汉平原东北部(随州孝感地区),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华山”的族群布局。

蚩尤氏族原本是以城头山为中心的西王母城邦的一个氏国,是西王母的战斗氏族。大约在元始前3000年前,神农氏在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西王母集体成为了神农集团的附庸,就是西王母集团归属于华夏集团。蚩尤氏族归属于神农氏。大约在元始前3020年,神农氏抛弃了伏羲的外衣,成为神农天子。

天子神农氏在登天子位后携蚩尤氏族北伐,收复了古夏王国的北部疆域,建立了以上天(伏羲)为天帝,神农自己为天子, 炎黄为二后,蚩尤少昊为天地二官的天下体制。

“满天星斗”说,是只见“满天星”,不见“二十八宿”,不见“北极星”,也不见“北斗”。所以“满天星斗说”,是从根本上不知道中国上古国家体制和国家维系机制。

星宿,就是星团。人类是社会化组织化和人伦化的。人类最原始的组织是原始群。自人伦开始,人类就组织成姓族和姓族群、氏族和氏族群、氏国和氏国群。每个群都有一个“中”,由万国(中国)到多国(中国)到一国(中国),这才是华夏族群由组织化到国家化的演化历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认识不到“中国”的存在,就解释不了上古姓氏史,也解释不了伏羲神农-炎黄-唐虞夏商周的国家演化历史。

二、经伏羲神农-炎黄-高阳高辛的缔造,到陶唐帝尧时期,形成冀都(晋西南)中国共识。这个共识历经唐虞,坚持到夏朝。有夏一朝,其政治首都始终在晋西南安邑

在以天下为天子治下的时代,“中国”的意思是“天子之国为中国”。天子 ,君临天下者为天子。谁担任天子,天下就以谁的氏国为中国,没有形成固定的“中国”。这个天下国家体制的创立者,是神农。

在元始前3000年到2800年间,在北中原,摄政王是炎帝烈山氏,黄帝天鼋氏只是炎帝的辅弼。但是,在一次举行祭天大的时候,炎帝把祭天大典的筹办委托给了少昊氏(凤姓,原始少昊),而凤姓少昊是地官,这样作为天官的蚩尤氏不服,与炎帝发生第一次冲突。炎帝被蚩尤打得到处跑,惶恐不安,就求助于黄帝。黄帝在中冀之野诛杀蚩尤,并重组了蚩尤氏族,这个时候的蚩尤氏族就成为了黄帝的子氏族,即黄帝之子。黄帝一直注重政治秩序,把这些事情都向神农天子汇报,取得了神农天子的认可。

大约元始前2800年,有彗星与地球撞击于晋中南到冀中一带,神农的势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神农撤回到江汉。大概是西王母看到回来的神农很惨淡,滋生异心,神农干脆灭了西王母,导致西王母西逃。

元始前2800年后,为避天灾神农返回了江汉。在原始2800年到2600年,北部主要的几股势力,是黄帝、炎帝、少昊、太皞、蚩尤等。

原始前2800年,黄帝天鼋氏从冀北冀中南下到山东西北和河南东北部,与两昊发生战争,随后与蚩尤氏族也发生战争。这个时候的黄帝族群不是两昊的对手,但对子氏族蚩尤具有优势,这就是“蚩尤叛父,黄帝渡江”史料的来源。黄帝驱逐了处于豫东北鲁西北一带的蚩尤,蚩尤氏族从豫东北鲁西北逃回到了江汉,重归神农氏;黄帝天鼋氏在豫中积蓄力量后,东渡江水,征伐两昊,在泗水和汶水建立氏国联邦,都曲阜。大约元始前2700年后,两昊势力恢复,反击黄帝天鼋氏,黄帝天鼋氏不敌,让位于有熊氏。黄帝有熊氏回到豫中,建立有熊氏国。

元始前2600年,蚩尤氏族奉神农之命,再次北伐以图恢复对北部的统治。蚩尤两昊结盟,驱逐豫中的有熊黄帝,有熊黄帝逃到涿鹿,让位于轩辕氏;与晋中南的炎帝争夺晋西南盐池,促成炎黄再结盟。

大约元始前2500,轩辕黄帝杀两昊蚩尤,代神农氏为天子,天下以轩辕黄帝为共主。

黄帝创立的明堂体制是上古中国的国家体制,即“一体两面四翼”

历史记载中,有“黄帝设东西大监监于万国”的记载,有“黄帝四面”的记载,还有“黄帝设五十二楼”的记载。就看你如何理解史料了。

我也早说过,“东西大监”是“监察”,这个是对“天帝布政体制”的落实。

明堂体制

“黄帝四面”,就是“监察”体系之下的“四方治理体系”,负责对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国的治理,就是四方诸侯长。帝尧时期,就有“四岳”“九州”。“四岳”就是四方诸侯长;“九州”就是“九州牧”。

黄帝还设立五座监城,就考古发掘的城址遗址规模看,宝墩古城可能就是西南监城。

轩辕、颛顼、喾之后,帝尧在晋西南立国,以平阳为都,形成帝尧中国。虞舜起自平民,于是“之中国践天子位”,就是到帝尧的国家就任天子。到大禹接任帝位,按尧舜惯例,到晋西南就任天子。这就形成了晋西南为中国的共识。尧舜禹均以平阳为都,又设立天子之居。这实际是君权和相权分设制度的源头。帝为天子,宰为摄政。在《竹书纪年》中,以晋西南为冀都,冀都不失,则天下不失。

帝启登天子位,与尧舜禹天命承袭不同,帝启的天命承袭自帝禹,所以帝启在晋西南(冀都之域)帝禹之居安邑的废墟上重建安邑都,以此为夏都,各代夏后均有居。形成都居分设的格局。太康失国,是太康丢失了安邑都;少康复国,是少康收复了安邑都;夏朝灭亡,是夏桀失去安邑都且未能收复安邑都。

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就是尧舜禹之中国,也是冀都平阳。考古发现的东下冯遗址,就是夏都安邑。

三、商朝的江山是抢夺而来,所以商朝攻取安邑后并没有继续以安邑为都,冀都中国体制被商朝抛弃。商代都居合一,以商王之居为都,所谓商朝频繁迁都是误识。商都即中国

在商代,商王之居就是商都,这是因为商朝的江山非继承而来,而是夺取而来,所以冀都中国体制被商朝抛弃。商朝之天下诸国以商王所都为“中”,所以商王之都被叫做“中国”。

参考夏后之居的历史,可以正确解读商多都的历史。夏朝政治首都始终在冀都安邑,其他所谓的是夏后之居。这是夏朝都居分设体制的结果。帝禹之居和帝启之居是两帝自设。以后的夏后之居,有同也有不同。同居的原因,是先后与后后原本生活于同一居,所以继承后位后,后后与前后同居;同一位夏后,换一个居,就形成新居;前后与后后原本不同居,就会有新后之居。后世史家认为是夏朝迁都,是把”“体制没有研究清楚形成的误识。商朝的所谓迁都,可能与继任商王之居有关。继任商王以自己之居为都,就是把朝廷搬到自己之居。因为继任商王被分封建国,继承商王地位后就会把朝廷搬到自己的封国去。盘庚之后,制度改变了,继任商王没有封国,所以就再也没有迁都之说。

《竹书纪年》:盘庚,名旬。十四年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亚圉。二十八年,陟。。自此殷都固定于殷邑,至纣亡国,共传8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四、周承夏制。西周是以夏朝的继承人剪灭商朝的,所以西周以有夏之居为中国,建立洛邑。在西周,洛邑是西周的政治首都,周王之居在丰镐

关于西周之都,争论不休。实际上西周遵从的是夏制。我以前说过,周篆即是夏篆。周朝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因为他继承了夏商两朝国家文明。在文字的书写上从夏。东周没落,周朝国家档案流落民间,民科兴起,民科们由近及远,逐渐构建了华夏上古历史和历代帝王谱系。

对于武王伐纣后建洛邑,《帝王世纪》有详细的记载,出土的何尊也是青铜证据现将《帝王世纪》的记载和《何尊》叙述如下。当然,我对于《帝王世纪》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的记载也有异议。我认为后稷弃始封之地“邰”在晋南稷山。夏朝太康失国期间,不窋失农官之职而流串到戎狄之间。到公刘,在豳地建国。到古公亶父,迁周原,改国号为“周”。“邰”是有邰氏之国,后稷弃是有邰氏之女姜嫄的非婚儿子,因姜嫄与帝喾联姻,弃才承袭了帝喾的姬姓。周祖弃与有邰氏是姻亲关系,是两个氏族。在后稷弃的后裔不窋离开稷山的时候,有邰氏也从稷山迁移到了扶风。

1、西周建立前周居的脉络和周的来历

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

及公刘徙居邑于豳,今新平漆水东北有豳亭是也。故《诗》称“笃公刘,于豳斯馆。”

至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阳,今美阳西北有岐城旧址是也。故《诗》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南有周原,故始改号曰周。

王季徙程,故《书序》曰“维周王季宅程”是也。故《孟子》称“文王生于毕郢,西夷人也”。(孟子.卷八.离娄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暨文王受命,徙都于丰,在今京兆之西是也。故《诗》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2、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洛邑,即是以洛邑为中国和以洛邑为政治首都,以丰镐为周王之居

及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观是也。

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贡不均,乃使邵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土中。故《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于洛邑。故《周书》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是为王城,名曰东周。故《公羊传》曰:“王城者何?东周也”。《地理志》王城本郏鄏之地,是以或谓之郏鄏。故《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河南是也。今郏鄏东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

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丰、镐。故《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

至懿王徙犬丘,秦谓之废丘,今京兆槐里是也。《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厉王淫乱,出于彘”。今河东永安是也。

3、平王迁徙居洛邑。周天子之居和周朝之都合一

平王即位,徙居洛,《洛告》所谓新邑也。《国语》曰:“幽王灭,周乃东迁”,本殷之畿内,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涧之间。周于南柳七星张之分,鹑火之次也。

及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故《春秋经》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

后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后晋又率诸侯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焉。翟泉地在成周东北,今洛阳城中有周王冢是也。

至赦王又徙居西周而失位。

4、何尊出土,佐证周代以伊洛(有夏之居)为中国和周承夏制

史学界历来对西周是否以洛邑为都(中国)和成王所谓伊洛为“有夏之居”充满争议,何尊的出土,为成王之说解了围。

《逸周书·度邑》武王:“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邑,指洛邑。度邑,即规划洛邑。周武王在位2年以后死了,周公及周成王继承了周武王的意愿。

《逸周书·度邑》记载了武王灭商后就打算在伊洛地区营建新都的历史及武王所谓“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与何尊铭文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可以互佐。何尊不仅可以证明成王卜营洛邑,也佐证了周视伊洛为中国。

《尚书·洛诰》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与何尊铭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可以互佐。

可见,成周洛邑,是成王灭殷商后裔之乱、重新完成国家统一设立的政治国都,国家社稷置于洛邑,九鼎置于洛邑。史书对丰、镐定位是:丰,文王所都;镐,武王所居。这与唐尧、虞舜、夏禹、夏启的都居传统是统一的。

五、唐虞夏商周,在后者升格为后替代前朝,以天下认可的共主(天子)身份君临天下

唐虞夏商周,作为氏族或氏国,他们存在一定时期或较长时期的并存关系。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子(好)氏、姬氏,都是历史十分悠久的氏族,并先后以各自的氏族为核心,建立了氏国

夏代四考古文化区域示意图(后岗二期与新砦期未标注)

唐虞夏商周,作为天下共主式国家政权,是此兴彼退、前后更迭继承的关系。在陶唐氏为天子君临天下时期,有虞氏、夏后氏是陶唐氏统治下的氏国,有虞氏、夏后氏宗主均为陶唐氏之臣;在有虞氏为天子君临天下时期,陶唐氏降格为氏国,臣服于有虞氏。在夏后氏为天子君临天下的时候,有虞氏降格为氏国,臣服于夏后氏,在夏代,陶唐氏在湖北房地。有虞氏在河南虞地。商因其祖契始封于商,经唐虞,在夏时期商作为商侯处于夏的统治下;周祖弃,与大禹、商祖契同时代,古邰国为弃封国,在唐虞夏之际,弃及其后人均担任后稷(农官)。在夏朝政衰(大约指太康失国),不窋(bù zhú)去稷官,跑到戎狄之间谋生。到公刘时期,虽在戎狄之间,却恢复后稷之业而务农耕。到姬昌时期,被商朝封为西伯侯,替商朝镇守西疆。武王伐纣,取代商朝,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

所以一直到西周,这些古老的氏族一直以氏国的形式存在。

在考古上,陶寺古城遗址与唐尧虞舜夏禹对映,就是冀都平阳;夏启废了平阳,在冀都安邑设立夏都,就是东夏冯遗址。在东夏冯遗址,东夏冯文化被二里岗文化替代的痕迹很清楚,这个替代痕迹就是商朝替代夏朝的证据;在商都殷墟,出土大量的西周文化遗存,这就是周朝代替商朝的证据。作为朝代,夏商周不是并存的,而是更替继承关系。

岳石文化是夏朝期间独立崛起的文化,应该就是历史记载的东夷。所以东夷的考古文化是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在元始前1900年兴起,在元始前1600年就泯灭了。所以夷夏的存在只在夏朝中后期。以后的所谓“夷”,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划分:不服者或背叛者均为“夷”。中国的概念演化成中原,也就延展到整个中部地区,关中、晋南、冀南、鲁西、豫州都是中原,以后淮上、湖北也纳入了中原。

黄饮冰随笔20230203202526日星期四根据黄饮冰著《鲧早期属于古夏人族系,后转属西少昊昌意族系》一文增补《黄帝创立的明堂体制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华夏——华夏文明基本概念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协和万邦——城国、邦国到地域王朝》、《古夏王朝——女娲神农伏羲氏开创的庙底沟文明是“中国”之肇始》、《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和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西欧亚人种和文明的东亚起源》;《历史视角——反思与重建》、《闲读《山海经》》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