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差点儿被我们放弃,可冥冥之中又临时加入了那天的行程。事后觉得,或许我们和万事万物之间真的有某种缘分,深深浅浅地把这个世界牵绊在一起。即便一开始不是自己那么感兴趣的地方,也能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解,没准儿就能遇到戳中内心的某个瞬间。然后对自己说:幸好我来了。所有的坚持和所有的放弃都是自己的选择,一旦选择已定,前方就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然而你永远无法假设另一条路的样子,就请在自己选好的路上心怀憧憬地认真走下去吧。对于各种庄园和大院类型的景点一向不太感兴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占地面积大、房屋数量多、各种功能齐备、有着各自辉煌的发家史和几经沉浮的荣衰史。除此以外,好像能了解的也并不多了。官方的介绍基本大同小异,各家最终的结局也模模糊糊地一笔带过。既不丰富也不立体更不全面。我们在巩义的时间缓慢而充裕,于是本着单纯看看建筑的出发点来到了康百万庄园。不管怎么说,这里也是2001年的第五批国保,自然有它的价值。康百万庄园地处巩义市康店镇康店村,听地名就知道历史很久远了。康百万家族发迹于贩盐业,前后十二代人生活在这处大庄园内,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共历400余年。明朝时,康绍敬(康家第六世祖)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方面担任要职。清朝时,康家借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氏家族已垄断了陕西的布市)。与此同时,康家的造船业也蒸蒸日上,船行六河(洛河、黄河、运河、泾河、渭河、沂河),四通八达。除此以外,康氏家族还依靠土地积累了大量财富,康家的商铺遍及鲁、陕、豫三省八县,并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分别收到了清廷和同乡颁送的“良田千顷”牌匾,一度富甲三省。庚子时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避祸西安,返京时曾路过巩义康店镇。当时的康家掌柜康鸿猷在此迎接慈禧一行,为清廷捐资百万银两。慈禧感慨的那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事后广为流传,并赏赐“康百万”封号。从此“康百万”成为康家的统称,家族庄园也成为了“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背靠邙山,面临洛水,最初从半山腰开始修建,一直建到了山顶。原有寺沟楼院区、张沟楼院区、东西福禄堂楼院区、龙窝区、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作坊区、金古寨、祠堂区、花园区、菜园区、饲养区、唐高善果园、造船厂、砖瓦厂、集贤庄、圣寿寺、陵园区等19个组成部分以及书院、看家院、观音堂、关帝庙、黑石关行宫、杨岭栈房、石牌坊、大碑楼、木材场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240多亩(约合16万平方米)。1949年后,康百万庄园大部分分给农民,或被机关、单位、学校占用,据1963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个区、33处庭院,53座楼房和73孔窑洞,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整座康百万庄园布局严谨、功能齐全、自成系统,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的建筑特点,集农、官、商为一体,内部俨然一个运行规律、有条不紊、自给自足的“小社会”。除去外表上看到的庞大庄园体系(包括蕴藏其中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其实康百万庄园最吸引我、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康家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这才是康氏家族能够绵延数百年而不衰的灵魂所在。宅院内随处可见楹联、牌匾、门楣刻字、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这些都是康家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修养、是道德、是家庭生活的互敬互爱、是待人接物的诚信直率。这其中,东院三道门内大厅里悬挂的“留余扁”给我的触动最大。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姪牛瑄敬题。做人、说话、办事都要留有余地,月盈则亏,事缓则圆。“留余”二字醍醐灌顶,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今后细细品味,并努力实现。没想到在康百万庄园收获了我的人生关键词。还好我来了。 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想,康家的后人后来怎么样了?是不是像我们学过的、看过的每一个有关地主的故事一样,恩怨情仇,无法言说。下次再遇到庄园类的景点我大概不会那么排斥了,总有奇妙的缘分在等着我。感谢您的阅读, 下一篇我们继续探访宋陵。永厚陵和永昭陵(宋陵公园)距离不远,一次转完,敬请期待。欢迎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心尧九十八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