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烽火品约》|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随着《简牍探中华》的播出,节目以实地探寻、实景戏剧与文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将数万枚汉简带入大众的视野,而居延汉简这一文化瑰宝也呈现在大众眼前。尘封千年的汉塞边关全景式地重现在大家眼前。随着热度飙升,历史典籍里的历史人物与居延汉简讲述的边塞往事已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居延汉简里记载了哪些不为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故事,为什么居延汉简能够在《简牍探中华》节目中脱颖而出,请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居延汉简的历史地位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之称,自20世纪初迄今在甘肃地区先后出土了6万多枚汉简,其中居延汉简就有3万多枚,占了甘肃出土汉简的半壁江山。片片汉简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河西干燥的气候条件和大漠戈壁盐碱地质环境。 20世纪30年代万余枚居延汉简一经发现便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这是自20世纪初在甘肃发现敦煌汉简以来又一桩简牍学的重大发现。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把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敦煌和居延汉简、故宫明清档案称为近代以来文献的四大发现。和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一样,包括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在内的甘肃汉简一经出土,简牍学就是一门国际显学。甘肃汉简在简牍的发现和研究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甘肃不仅是近代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也是百年来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之一。 居延边塞自西汉武帝后期即开始营建,西汉王朝在弱水流经的居延地区修筑了数百公里的长城烽燧,控扼南北通道。古弱水即今天的黑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额济纳旗境内称额济纳河)。汉代居延位于弱水中下游地区,即今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所辖地区。汉代的居延地区绿洲遍布、植被丰茂、渔业发达,养殖业兴盛。数万枚珍贵的居延汉简就出土于居延边塞的烽隧亭鄣遗址。近百年来居延地区出土了3万余枚汉代简牍。具体出土地点有30处左右,大都是长城烽燧、城鄣、关卡遗址。 居延汉简——“边塞生活的百科全书” 居延汉简的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是汉代边塞的“百科全书”。数万枚居延汉简记载两千年前生活在河西边塞的人们的屯戍劳作、巡视天田、砍伐茭草、畜牧马牛、耕种田地;记录了居延地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诸如捕鱼卖鱼、采摘野菜、借钱借粮、编织衣鞋、社腊之祭、司法纠纷、借贷契约。居延汉简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阅读它就像是徐徐展开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汉塞边关的绚丽画卷。我馆珍藏文物《候粟君所责寇恩册》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该简册为木质简牍,共36枚。这是一份完整的司法爰书,其中包含的不只有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上报审批流程,“当为候粟君载鱼之觻得卖”,“甲渠令史華商、尉史周育當為候粟君載魚之觻得賣”更是记录了普通人如何以工作换取报酬。他们也称得上是最早的“打工人”了。 御敌治边的汉代边塞“打工人” 说到居延边塞的防御体系,就不得不提天田制度。天田是分布于汉塞外侧,用以侦察敌人足迹的一种设施。天田的布设方式是将汉塞外侧地面上的杂草、树木等铲去,再把地表铲平铺上沙土后刮平,使天田的地表平整疏松,天田有一定的宽度,足以保证人、马、骆驼等经过会留下足迹。烽燧需每天派人巡视天田,同时会将巡察结果记录下来,这项日常戍务汉简中称“日迹”。上自候长、候史,下至戍卒,都要轮流巡视天田。戍卒可根据足迹判断是否有外敌入侵、人员经过。若发现有人马穿越塞天田,巡视者就会及时上报,官府进行追捕。 戍卒巡视天田的凭证叫“日迹梼”,四面长方体,下端插一根木棍,四面。 ![]() |
|
来自: 9133图书馆 > 《3.甘肃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