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观赏石的特殊存在——文人石

 天童老僧 2025-02-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我们说“玩石头”,赏石这是一门赏玩的艺术,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石头是载体,再反哺我们……如果没一点对心灵的关照,再好的石头放在面前,人也是无动于衷。



      是的,石头是硬的,却可以让我们柔软。这样的感受不是现代人发明臆造出的,而是古人就有的审美享受。凭什么这样说?这就不得不谈,观赏石里的特殊存在——文人石。

图片

       在过去,除了花石纲运石头,普通百姓是没啥机会接触到观赏石,就更不要说观赏了。当时“玩石头”的人是有闲有钱人,是文人,是为官之人。正因为物质富足了,有时间,有才情了才会玩。而时逢危亡之际,怀才不遇,或解甲隐居田园,又不能直抒胸臆

图片


      文人气节桀骜风骨,当时内心的投射,得以在玩石中初见——文人石形成的由来。这是一种什么形制的观赏石呢?可以是倒挂与回头……肃静高耸险峻陡峭,可以是瑰玮悲壮……一句话就是——它看着好危险啊,立于危墙之下,好像马上就要栽倒,看着惊心动魄,也还是悄然伫立,不动声色的……内心也许有挣扎不安,但它始终又是平衡自洽与圆融贯通的。



      可以想象,这是他们在某个时期,渐渐形成赏石趣味的改变。后来有个说法(可参见朱良知《顽石的风流》一书的观点),宋代的米芾并没有提出过当时观赏石的观赏标准“瘦皱漏透”,而是到了明清后才形成的。

图片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或曰爱情的源泉是什么(叉远了,但笔者认为此为相通)。这当然没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红楼梦,而我认为的答案是——

       残缺的美,是残缺。一个人会爱上那些自身不具备的品质(而不一定非得是某个人),也始终会在另一个人身上追求那些自身缺少的品质,并乐此不疲。

图片


      西方最有名最被人熟知的雕塑作品是——断臂维纳斯,而放到观赏石上这个最高标准也同样是残缺之美,或曰病态美,集大合者就是前文提到的文人石。不可否认,文人石是观赏石里特殊的一类,早些年拍卖市场拍的有,还只有它。但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老石头”,其上刻有明清名家的纂刻“## 藏”,那味就已渐渐不对了。



      当然,赏玩石头本身就充满艺术性,本就与金钱买卖无关。江山本无主,闲者是主人。无论何时,何境地之下,有心境去观赏一方石,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关照

(配图为作者多年前所拍文人石,现均已出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