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理论穿穿小鞋,等光脚的现实

 未竟稿 2025-02-16 发布于安徽

  故事主人公在教堂当义工撞见神父蹲在告解室门口吃炸鸡。

  神父说:“我正在思考如何用奥古斯丁的原罪论解释肯德基的诞生。”

  主人公大惊,“您为何不先给告解室里那位女士分块鸡腿?”

  神父振振有词:“等我把罪恶的炸鸡升华成精神食粮,她就获得双倍救赎了。”

  这让我想起经典寓言引申出的哲思:当驴子学会思考胡萝卜存在的意义,它就永远追不上胡萝卜。故事里的神父就像哲学家驴子,热衷于讨论胡萝卜该不该被追逐,却忘了自己脖子上的缰绳正拴在胡萝卜架上。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能在笔尖上跳三十七场天使芭蕾,却对黑死病束手无措。他们论证瘟疫是上帝的美意,就像今天的成功企业家盛赞 996 是福报。

  有一个禁不起考究的说法说当年弗洛伦萨的神学院甚至举办过“论鼠疫促进灵魂升华的十二种途径”的论文比赛。

  我总怀疑这些论文是用拉丁文写的加密版《防疫手册》,上面满是“勤洗手、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的论调,毕竟在那个年代,说“勤洗手”容易被当成异端。但是用藏头赞美诗表达同样的意思,就能获得神学大奖。

  这让我想起某些领导讲话,明明在说“厕纸没了”,非得用“后勤资源动态配置优化方案”来表达。

  特蕾莎修女有句大实话:“当你照顾一个垂死的病人,别忙着论证死亡的意义,先把便盆倒干净。”

  这话听着实实在在,就像小时候我姥姥教育我,“甭管咸菜缸里有没有哲学,先把压缸的石头摆正喽。”

  现在有很多人众总爱把苦难包装成盲盒,非要拆出个成长礼包才肯罢休,其实呢,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过来的:别赞美苦难,苦难本身并没有意义。

  就连电视剧都开始反套路了,男主出车祸失忆前还非要念独白:“这次磨难必将使我———”没等说完就被救护车鸣笛声打断。可见编剧也明白,这个时候最该做的是拨打 120,而不是上纲上线撰写苦难意义。

  想起有个禅宗,小和尚问师父:“如何渡人?”

  师父抄起船桨就往小和尚头上砸去:“怎么渡?先把人扶上船。”

  同样的,小区物业张贴了告示:“请勿在电梯故障时讨论重力加速度,速按紧急呼叫按钮。”

  可见从禅宗到物业,务实精神都是相通的。

  我甚至观察过邻水街区专门供人投喂的鸽子,从没见过它们为面包屑举办表彰大会。这些实用主义者深谙生存之道:先吃饱,再咕咕。

  有句名言说的在理,“如果苦难是必须的,请先让我去经历,而不是解释。”就像你去医院打疫苗,护士不会捧着教科书先念上半小时防疫学课本,而是说:“袖子挽起来。”

  还是那个朋友,他还说过一个更荒诞的故事。下暴雨导致教堂地下室灌水,神父们分成两派。学院派翻出《洪水与救赎》搞研讨会,行动派抄起水泵喊“上帝说要有光,可没说不让接电线呐。”最后是唱诗班大妈们带着塑料盆杀到,几分钟内就排完了水。

  总得来说,依我之浅见,当理论与现实赛跑时,最好给理论穿小鞋。不是否定思考的价值,而是提醒它别跑太快把现实甩丢了。就像那个边吃炸鸡边思考的神父,他该明白炸鸡腿凉了就不好吃了,而饥饿的胃等不起一篇完美的神学论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