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里的东方智慧

 大浪淘沙yy 2025-02-16 发布于江苏

古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和深邃的美学理念


式建筑结构形式多样,涵盖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栏式、石砌式、夯土式等



一、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是中式建筑中最为重要的木构架体系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再放置檩条,形成一个层层叠落的结构形式。
图片
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比较大的室内空间,因为它的梁跨度较大。而且它的传力路径清晰,屋顶的重量通过檩条传递到梁,再由梁传递到柱子,最后传递到基础。
图片
图片

抬梁式木构架一般由柱、梁、檩、枋等构件组成。柱子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梁则根据其位置和功能分为不同的种类,大梁、二梁等。檩条横向布置在梁上,用于支撑屋面的椽条。枋则主要用于连接各个柱子,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查看图片

案例介绍
北京故宫太和殿是抬梁式结构的典型代表,太和殿的建筑规模宏大,采用了最高等级的抬梁式构架。它的柱子粗壮高大,大梁跨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使得大殿内部空间宽敞开阔。
图片
在结构细节上,太和殿的梁、檩、枋等构件都经过精心的雕刻和装饰,不仅体现了其结构功能,还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些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铁钉,却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稳固。
图片


二、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式木构架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构架,然后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与抬梁式相比,穿斗式的柱子排列较为密集,因为它的梁跨度相对较小。
图片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用料较小,而且整体性强,比较适合南方地区的建筑。因为南方气候湿润,木材资源相对丰富,而且建筑空间不需要像北方宫殿建筑那样宏大。
图片
图片

在穿斗式结构中,柱子是主要的受力构件,穿枋起到连接和稳定柱子的作用。由于柱子间距较密,屋面的重量可以较为均匀地传递到各个柱子上。为了增加结构的稳定性,还会在柱子之间设置斜撑等构件。

案例介绍
四川的传统民居是穿斗式结构的典型案例。在四川的一些古镇中,如阆中古镇,可以看到大量的穿斗式建筑。这些民居的建筑风格简洁,一般为两层或三层。建筑的柱子较细,穿枋将柱子紧密连接。
图片
图片
屋面坡度较陡,以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这种结构形式使得房屋能够灵活地适应地形的变化,在山地等复杂地形中也能很好地建造。而且由于其用料经济,在普通百姓的住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井干式结构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是用木材层层叠压,形成墙壁,形状如同 “井” 字,因此得名。
图片
这种结构的墙壁本身就是承重结构,能够承受屋顶和楼层的重量。其优点是结构牢固,具有较好的防寒性能,适合在寒冷地区使用。
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且木材的加工和搭建难度较大,所以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图片
图片

井干式建筑的构件主要是原木,这些原木一般经过简单的加工,使其两端能够相互咬合。在搭建时,先将原木水平放置作为基础,然后一层一层地向上堆叠,相邻两层的原木相互垂直,通过榫卯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案例介绍
在云南、东北等地还能看到一些井干式建筑的遗迹。云南的纳西族传统建筑中就有井干式结构的存在。
丽江的一些偏远山区,部分传统的木楞房采用井干式结构,这些房屋的墙壁由原木垒成,屋顶采用歇山顶或悬山顶等形式。
图片
东北的林区也有井干式建筑,主要用于林场的宿舍或仓库等建筑。这些建筑在外观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当地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建筑的智慧。



四、干栏式结构

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住人,是一种适应南方潮湿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建筑结构。一般在地面上立柱,柱上架梁,再铺设楼板,形成居住空间,建筑的屋顶多为悬山式或歇山式。
图片
能够有效地防潮、防虫,避免地面湿气和有害生物对居住空间的影响。架空的结构可以适应山地、水边等复杂地形,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干栏式建筑的空间布局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
图片
图片
主要分布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傣族竹楼,就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傣族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下层用于饲养家畜、存放杂物,上层用于居住、起居和待客,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


五、石砌式结构

有板式石结构、梁柱式石结构、隧洞式石结构、拱券式石结构、筒体式石结构等多种形式,适应了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地域特色。

图片

石砌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适合用于建造承重墙、基础等结构部件,如石拱桥的拱券结构,能够将桥面的荷载传递到桥墩和地基上。

石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抵御自然环境的侵蚀和时间的考验,如一些石砌碉房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

图片

在一些地震多发地区,石砌建筑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展现出了较好的抗震性能。
西藏的碉房,纵横墙位置合理,排列分隔有序,部分还发展出类似现代高层建筑的框筒和束筒结构,能有效传递并耗散地震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砌建筑的施工需要熟练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如方正石墙砌筑要求石块尺寸规整,缝隙横平竖直;毛石墙砌筑则需要巧妙地利用石块的形状和大小,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石砌建筑多采用手工操作,从石材的开采、加工到砌筑,都需要工匠们精心打造,体现了手工工艺的独特魅力。


六、夯土式结构
夯土墙体具有一定的厚度,土的热传导性能较差,使得夯土建筑内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
在北方的冬季,夯土建筑室内可以比室外温度高很多,起到保温的作用;在夏季,又能阻挡室外的高温,室内比较凉爽。
图片
通过夯筑工艺,将土层层夯实,使墙体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风力或小型地震,墙体能够依靠自身的整体性和质量来抵抗破坏。
夯土建筑的基础一般也会进行夯实处理,与地面有较好的连接,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图片
图片
夯土的基本施工工艺是将土混合适量的水和其他添加物(如稻草、石灰等),然后分层填入模板中进行夯实。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对土的含水量、夯实的力度和次数等都有严格要求。
如果含水量过高,土会过于黏软,难以夯实;含水量过低,土则会过于干燥,无法形成紧密的结构。
图片
图片
夯土建筑的施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特别是在夯实环节,需要工人使用夯具(如木夯、石夯等)反复击打土层,以达到所需的密实度,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方式也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特点。


案例介绍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巨大,以圆形或方形的环形建筑为主。
土楼的外墙是厚厚的夯土墙,一般厚度可达 1 - 2 米。这些夯土墙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土楼内部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有多层的居住空间、公共的庭院、水井等设施。
查看图片
承启楼是福建土楼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的直径达 73 米,高四层,共有 400 个房间左右。外墙用夯土筑成,内部的木构架与夯土墙体相互配合,构成了坚固而舒适的居住空间。
图片


陕西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其中很多是利用夯土技术建造的。窑洞主要有靠崖窑、地坑窑等形式。
靠崖窑是在天然土崖壁上开凿窑洞,然后对洞内进行夯土处理,使内壁更加平整、坚固。地坑窑则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方形的大坑,然后在坑壁四周开凿窑洞,窑洞的墙壁也是通过夯土来加固。
图片
窑洞的顶部一般为拱形,这是利用了拱券结构的力学原理,通过夯土形成的拱形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保证窑洞的安全。而且窑洞的内部空间冬暖夏凉,是非常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居住形式。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