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美籍华裔,却用中文怼美国,为中国赚外汇

 君临天下100 2025-02-16 发布于湖北

1976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金色大厅,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登台致词时却破天荒地讲了中文。

这是从诺贝尔奖颁布史上的第一遭,这位获奖者就是大名鼎鼎的“J粒子”发现者丁肇中。当时,他说中文领奖遭受了美国大使的严正警告,但却极有胆识的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这是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对他的教诲,荣誉加身时他时刻不忘对祖国的热爱,让华人的声音铿锵有力响彻寰宇。

那么,丁肇中是如何获得如此成就与殊荣的呢?他身为美国籍,又为何如此维护中国的呢?

“任性”的获奖者

从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它的获奖者都是为人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能获得诺奖也是世界顶尖人才的认证。

1976年才40岁的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就因为发现了J粒子而获此殊荣,但在颁奖典礼前的沟通中,他却坚定的提出要用中文来发表获奖演说。

在之前的75年里,象征着最高荣誉的金色大厅里曾响起过多次英文或法文的演讲,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人使用的中文却从没在此出现过。

自己本就是华夏儿女,自然要用自己国家的母语,可丁肇中的这一选择却让瑞典皇家学院的负责人无比诧异。

“丁教授,您是不熟悉英语么?现场需要安排英文翻译么?您用中文演讲,现场的大多数人会听不懂的……”

丁肇中的回答显得很是“任性”:“中英文我都会,但我就是要用中文!”瑞典皇家学院见丁肇中态度坚决只能点头答应。

瑞典这边刚答应,事情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丁肇中要用中文演讲的事情很快传到了美国驻瑞典大使耳里,大使愤愤不平的亲自找到丁肇中理论:

“您是美国国籍,我们和中国还没有建交,您不可以用中文来公开演讲……”

眼看着大使还准备继续喋喋不休,丁肇中直接出言打断了他的话:“无需多言,我说用中文就是用中文,能不能用?下面的观众听不听得懂,这我不管……”

丁肇中的态度很是强硬,大使只能悻悻而归,1976年10月18日,诺奖的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如他所愿用中文发表了演讲,爱国情怀尽显。

“我用中文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听懂我的演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曾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中国一定会成为科学大国,继续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他的坚持让华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这就是有胆有识的炎黄子孙。

丁肇中作为美籍华人之所以这么认同自己华夏儿女的身份,还是由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他出生的年代动荡不安,可家中长辈却让他从小就铭记着自己的“根本”。

百年世家后继有人

丁肇中出生于1936年,在他出生前父母常年在美国工作,其母王隽英原本准备回到国内待产,却不料这个孩子早产,出乎父母意料地成为了美籍华人。

在丁肇中三个月的时候他就被父母带回了祖国,华夏大地此时正是军阀林立的混乱时候,丁家百年门楣在日照的小镇静谧传承。

“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就镌刻在丁家的门楣上,丁家在历史上也是显赫的世家,最为鼎盛的时候出过不少进士举人,族中人都极其重视风骨。

丁肇中的祖父满腹经纶,外祖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牺牲,到了父辈也是人才济济。

丁肇中的爸爸丁观海是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妈妈王隽英也是赫赫有名的心理学教授,两人在美生活安定却依旧选择在民族危难之际回国效力。

为了让后辈都能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丁观海为三个儿子分别取名肇中、肇华、肇民,王隽英死前留下了“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的嘱托,让丁肇中铭记一生。

虽然国籍是美国,但丁肇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娃”,幼时因为时局问题,他没办法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开蒙和受教都只能依靠父母。

在父母的熏陶下丁肇中很快就表现出天资聪颖,父母口中天赋异禀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成为丁肇中幼时的偶像。

科学的种子在丁肇中的心中种下,12岁时他跟着父母去到台湾,真正系统的开始接受学科教育后,这颗种子破土而出逐渐成长。

受到父亲的影响,丁肇中的理科成绩格外突出,数学物理经常能考满分,顺利考上了台湾成功大学,就读机械专业。

但大学没读多久,丁肇中就发现自己对这样侧重技术类型的专业并无太大兴趣,他心心念念的是物理,于是一年后便跟父亲商量了转系的事情。

一边是实用的机械技术,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工作,一边是极其需要天赋和努力,甚至还要靠一点运气的物理学,丁观海没有直接同意儿子的选择,而是把利弊剖析给儿子听。

再一次深思熟虑后,丁肇中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愿意燃烧自己的青春开启物理学之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56年就在丁肇中办理转系手续的当口,其父在美期间结识的好友布朗教授来台访问。

在和布朗教授深入讨论后,丁观海认为美国的学术条件较好,就请好友帮忙,送丁肇中赴美留学了。

就这样,20岁的丁肇中重回美国。当年离开时他还是襁褓里的婴儿,如今在这里,他要勤奋努力在物理学里有所建树。

可他来的时候身上只有100美元,纵使能就读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名校吸取学术养分,在现实中养活自己也同样是个难题。

与不少留学生选择勤工俭学不同,丁肇中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做和学习不相关的事情,他坚信自己能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养活自己,就一头扎进了学习的海洋。

丁肇中是个方向很明确的人,他入学前就做好了规划,要用三年时间就拿到学问证书,还要求自己三年内要适应并融入这里。

为了达成目标,丁肇中没有和其他中国的同学一起租房,而是暂住在布朗教授家,像美国人一样生活,也全力以赴来完成学业。

初来时丁肇中并没有读物理的资格,被迫选择工学院的他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每天勤学习勤实验勤思考,一年时间就拿到了全优,他的努力让教授们交口称赞。

就是靠着这样不怕苦的精神,第二年丁肇中获得了转系的机会,能就读自己最喜欢的物理学专业,丁肇中求知若渴。

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丁肇中在物理理论研究上一路披荆斩棘,一直到他在大学的物理研究所和乌伦贝克尔教授结识,教授的一番话才第一次使他动摇了。

“我们现在研究的理论物理都是在旧理论上创造新理论,而实验物理却是在理论基础上有更多的结论和步骤研究,也更具实用性……”

教授的启发让丁肇中茅塞顿开,他当机立断投入了实验物理的怀抱,可实验物理这条路并不好走,丁肇中在这条路上也接受了不少考验。

“J粒子之父”的诞生

1962年丁肇中提前拿到博士学位后,为了能接受杨振宁、吴健雄这样的专家指导,他放弃高薪直接去哥伦比亚大学当了一个小小的助教。

在这两位物理学界巨擘的带领下,丁肇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现了重氢离子,由此一战成名。

可就在两位专家都看好丁肇中,期待他有新表现的时候,丁肇中却突然辞职,不论二位专家如何挽留他都毅然决然的去到了欧洲。

丁肇中的离去让两位专家很是伤心,但丁肇中却没有辩解,他用了8个月时间又一次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实验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那时候专家们才知道,丁肇中去欧洲是因为哈佛的知名专家在大量实验后,论证出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丁肇中却认为这位权威的结论并不正确。

因为哥大不愿支持丁肇中费力不讨好的重新验证,他辗转联系上德国汉堡的研究是,硬是背着骂名没有丝毫解释,只身去了德国,就是为了亲手做出这个实验。

8个月的时间不到30岁的丁肇中带着两组实验人员两班倒,24小时全天泡在实验室里,硬是拿出了实验结果。

丁肇中严谨的证明出哈佛专家给出的是错误的结论,量子电动力学是成立的。

从这次以后,丁肇中在物理学界站稳了脚跟,他对未来信心满满,1966年他带着团队踏上了寻找新粒子的道路。

从世界顶尖实验室中选出了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但这个顶级实验室也不能完全满足丁肇中的要求。

为了屏蔽原子核分裂时产生的辐射,丁肇中和团队必须在试验区准备充足的障碍物,他找来了上千吨水泥块、上百吨铁,以及铀,但实验开始前还是缺钨丝和水泥。

为了开始实验丁肇中急的团团转,他满世界的寻找资源终于给他碰上了,1972年哈佛大学剑桥加速器中心关闭,剩下的钨丝和水泥都被丁肇中软磨硬泡求来了。

作为物理学的知名科学家,在组建实验室时他却事事躬亲,过的和建筑工人并无二致。

从搬运水泥到安装电缆,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这样事无巨细的忙碌是丁肇中工作的常态,他为了寻找新粒子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家。

“从百亿滴雨滴中寻找唯一一颗颜色不同的雨滴。”

这是丁肇中对寻找新粒子工作巧妙的比喻,他每天都要对着上千台仪器和三台大型计算机,时刻全神贯注就为了找到那个“不同颜色的雨滴”。

一切的科研都是枯燥乏味的,在结果出现前谁也无法预计实验能否成功,无数次的失败都没有动摇丁肇中的决心,一直到1974年11月,那颗“雨滴”终于出现了。

图源网络

这颗“新粒子”的发现震动了国际物理学界,它就是赫赫有名的“J粒子”。巧合的是,几乎是同一时期,斯坦福大学的里希特教授也发现了这一粒子,他为它起名为“ψ粒子”。

两位专家殊途同归,还能相互印证,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同时颁给了他们两位实至名归。

在获得世人瞩目的殊荣后,丁肇中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1977年回到国内在接受邓小平亲自接见后,表明自己会为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邓小平的建议下,第二年,丁肇中就安排唐孝威等十位我国的物理学者,去他工作的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访问工作。

他们在丁肇中的带领下事迹参与研究工作,一待就是两年,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之后每一年我国都会有学者去丁肇中的实验室学习,这个培训被称为“丁训班”。

能到丁训班学习的不少青年学者在国内都小有成就,但到了丁肇中这里都是一视同仁,都要从插电缆做起,和丁肇中一起严谨的对待每一次实验。

“搞实验物理就不能怕苦,又要努力又要认真,光看书是搞不出来实验的……”

丁肇中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高能实验物理人才,这些人回国后也都成为了行业翘楚。

除了给国家培养人才,丁肇中还不遗余力的为祖国提供项目支持,他从1981年就负责著名的L3计划(寻找宇宙中最小结构),与14国科学家共事。

在1995年实验室准备建造阿尔法磁谱仪时,需要上千高斯磁场强度的永磁体,参与实验的各国都纷纷推出自己国家的产品,丁肇中却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

他和中科院联系,知道我国已经可以用钕铁硼稀土材料来制作永磁铁。

在谨慎考察和综合对比后,他力促我国拿下了这个高精尖科学仪器的订单,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科技落后的刻板印象。

丁肇中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中国科技的发展,他自信地告诉世人中国人口占了全球四分之一,中国人在科技上的贡献自然也能占四分之一。

物理学的探索还在继续,丁肇中没有因为拿到诺奖就止步不前,他依旧奋斗在实验物理的前沿,还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后辈,为物理学的未来留下火种。

“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他的一生历经种种波折,却依旧把对祖国和物理的热爱铭刻心间,为后人种下物理学枝繁叶茂的大树,他的精神值得世人铭记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