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窥各地中医的差别

 流浪的半夏 2025-02-16 发布于陕西

经常在一些中医号文章下见到病人求医,我并不赞同,原因以关中晋南与河南为中的话,东南西北中医大多数差异太大,当然不排除极个别的中医水平很高,已跨越了时空地域限制。

第一,现在中医已搞不明白“活子时”,多用北京时间代替“时辰”,在中医经典文献如《伤寒杂病论》中,判断病机,用到如“阳旦,日晡”。症像阳旦,阳旦是日出未出或刚露头时,脉阳浮而阴弱,即“病像桂枝汤症”,用后变症。阳旦是早晨阳气出于阴之时,跟“日晡潮热”一样是关键时间点,日晡是傍晚日落西山之时,这时是“阳气要完全潜入阴之时”,只要睡着,就完全入阴。只要醒来,毫无睡意,就完全出阴。这两者都是“胆”在管着,胆主日夜交替,广义上讲,这里的“日夜”就是“醒来与睡着”,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可能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就是寅卯交接时,日落就是酉戊交接时。冬夏时辰并不是每个时辰约等于2小时,并不等分,这在针灸学上意义很大,尤其是对“子午流注针法”来讲。日的位置才是“活子时”。

第二,东南西北人饮食习惯不同,

陕西山西,冬季寒冷,民间沿用喜腌酸菜,面食为主,面食湿气重,所以用酸菜去湿。古人缺盐,所以酸菜用盐多数并不是现今食盐,有可能是渭河滩土里水熬的盐卤,也可能是烧米米蒿灰淋出的蒿水,也可能是洗衣服用的“灰灰菜”烧灰淋水。所以关中统称“卤水”,“碱水”。所得病症用药习惯就不同。

山东等古来产海盐,喜食鱼,所以所得病症用药习惯也不同。

秦岭南的南方,多熏腊肉,古时多染肝血吸虫病,食材易发霉,蛊证多出南方。

广东广西等,多煲汤,海鲜多,据说痛风病多。

青藏高塬自产《四部医典》,地理人文差异太,

植物生长环境也差异大。

新彊与甘肃虽同为西北,自然条件也不同,

据说新疆人食甜,多肝胆病。

甘肃古称凉州,药材饮食均偏凉,所以像锅盔,肉加馍等烤过后才吃也是食材去凉的炮制,这里人与关中一带多胃癌。

第三植物生长的水土条件也不同,

南方多红壤,含氧化铁多,又喀斯特地貌,含碳酸钙多,黄土高塬含氮磷钾多,土地元素偏重不一,所产中药材虽同形态但质地不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滇南本草》《蜀本草》等地方药材集,也有许多医家留下的本草如《本草备要》等药物功能论述不一。忽略医家的出生地饮食习惯,植物出产地土壤颜色(含微量元素不同)而大谈医疗功效,往往出现“南桔北枳”的反差。古人早讲过“金石者,药之精也”,所以强调“是药三分毒”。

第四,南北人体质不同,北人多胖,南人多瘦弱

“膏梁之变荣卫壅,黎藿之体气血穷”,胖人身上长疙瘩多是荣气卫气瘀滞,心脏衰,瘦人身上长疙瘩多是气血双亏,贫血多。所以用药药量不同

况且南北的药材药力也不同。

综上所述,有病寻医多找本地医生较好,疗效因临床符合本地特色而效果会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