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剔墨纱灯

 水木公717 2025-02-16 发布于浙江

    剔墨纱灯是桐乡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造型美观,结构巧妙,用料特殊,制作精110细。灯为硬木棱柱六面体,灯面绢纱上绘仕女花鸟图。夜晚灯架中的灯光透过绢纱,纱隐灯显,精美绝伦。

    剔墨纱灯的历史悠久,最早产于桐乡濮院镇。据清《濮院志》记载,剔墨纱灯在桐乡的流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代沈涛所作《幽湖百咏》中有一首描绘此灯的诗:“街巷条条结彩缯,普天万寿祝丰登。则庵花鸟文光画,奇绝人间剔墨灯。”

    剔墨纱灯的造型、结构、绘画及制作工艺极为精巧。剔墨纱灯为六角形棱柱体,由六块灯面与六棱支架组合而成,高65厘米,直径56厘米,灯面宽25厘米,支架用红木制成。连接两块灯面的棱柱外沿,附装着雕有龙头的灯脚,龙嘴挂着流苏。灯面上下端和灯脚外沿均贴有白色花饰。灯面以绢纱绷蒙,绢纱上的图案取材于民间民俗文化,绘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貂蝉拜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和牡丹、菊花、玉兰等传统图案。制作灯上图案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首先须在绢纱上勾定轮廓,然后用一种特制的胶汁涂于绢面。待胶汁晾干,即在绢上勾墨着色绘画,并将画外空白绢面用墨汁剔出,使之透光,“剔墨纱灯”之名由此而来。

    剔墨纱灯自清代以来在桐乡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已濒临失传。20世纪60年代初,桐乡老画家岳石尘、刘雪樵等曾试制过一盏,并拍照存档。经过“十年浩劫”,所制的纱灯已荡然无存。1987年春,由岳石尘弟子傅海铭指导剔墨纱灯的绘画技术,又制成了一盏剔墨纱灯,并于当年3月参加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工艺美术品展览。2002年9月20日,乌镇泰丰斋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聘作了一盏剔墨纱灯,并于2003年10月参加嘉兴南湖灯展,被誉为“中国一绝”。乌镇泰丰斋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剔墨纱灯传承基地”。

    剔墨纱灯的传承谱系为:清代,沈则庵、黄文光;20世纪60年代初,岳石尘、刘雪樵;20世纪80年代以后,徐立巧、傅海铭。剔墨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傅海铭(1938年出生),现住桐乡市。目前,岳石尘、刘雪樵已去世,徐立巧、傅海铭等人凭借剔墨纱灯存档照片进行复制,但有部分工序未得真传。除他们之外,已经无人懂此绝技。剔墨纱灯技艺濒临失传,亟待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剔墨纱灯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