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米·拉瓦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瑜伽大师之一。他出生于印度,曾在喜马拉雅山跟随多位隐居瑜伽士修行二十余载,又与山间雪溪、白熊为伴,前后修行达四十余载。其首部中文简体译作《冥想》,阐述了简易的修行方法。 2023年、2024年,笔者在北京阅青山书店曾多次静心阅读该书,并随文练习,颇有收益。 印象深刻的,是以专注体察鼻息来唤醒中脉、并进一步深入三摩地的方法与其独特的阐述。 《冥想》中有一节标题即为“唤醒中脉”。 具体操作方法非常简单: 第一步:将意念静下来,专注感受两个鼻孔的气息。 原文为:“开始“唤醒中脉”时,冥想者首先需要把意念专注在呼吸上,感受两个鼻孔的气息。” 其注意事项为:用意念,而不是用目光,也不是用一点凝视法。 第二步:集中感受嘴唇上方、两个鼻孔之间的连接处,鼻息自然开始顺畅。 原文为:“我们要将意念集中在呼吸的流动上,即嘴唇上方、两个鼻孔之间的连接处。当你将意念集中在这里的时候,会发现两个鼻腔的气息都开始顺畅了。这就叫作“结合”(Sandhya),也就是太阳与月亮的结合、左脉与右脉的结合。这时你的心情会非常愉悦,既没有担忧、恐惧,也没有其他能够转移意识的负面思想。” 其注意事项为:“练习者对于达到这种状态,并没有太多经验,因此它很难保持,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第三步:有规律地在早晨和晚上将意念集中在两鼻孔的中央位置,不断产生宁静与愉悦,从而渴望再次进入这个状态,进而唤醒中脉。 原文为:“当你有规律地在早晨和晚上将意念集中在两个鼻孔的中央位置时,会发现大脑很容易恢复到愉悦的状态。你会再次渴望进入这种状态,一整天都期待着冥想时刻的到来。当两个鼻孔都通畅的时候,说明你在用两个鼻孔同时吸气和呼气,这就是中脉觉醒的标志。” 另外,对唤醒中脉提出了两个时间标准:五分钟、两三月。 原文为:“一旦这种体验能持续5分钟,你就跨过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这时你的大脑产生了转折,你的意识开始向内集中了。这个练习通常需要2一3个月的时间。” 由上可见,其关键处可归纳为六点: 一、意念专注 二、两鼻孔连接处 三、感受鼻息 四、宁静与愉悦 五、两鼻孔都通畅 六、持续5分钟 其独特的阐述是“结合”,即:他将意念集中在嘴唇上方、两个鼻孔之间连接处的气息流动,叫作“结合”,也就是太阳与月亮的结合、左脉与右脉的结合。 又将这种体察与心情结合起来,即:这时你的心情会非常愉悦,既没有担忧、恐惧,也没有其他能够转移意识的负面思想。 这种阐述所包含的“信息”,对修炼者提高觉悟提供了帮助。 整体而言,这种修炼方法的原则与儒家、禅宗的修炼原则并无不同,都是“一其心念”。 只不过,不同的修炼法门,专注的对象会有不同。 而即便同样专注于鼻息,南怀瑾曾提出用一个鼻孔呼气、吸气的练习方法,还曾提出“要注意一呼一吸之间的很短的停顿”……而斯瓦米·拉瓦的这种唤醒中脉的方法显然另有妙处,也是简单可行。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 至于三摩地,可视为“唤醒中脉”的升级版。对此,斯瓦米·拉瓦称: “只有在意念保持清晰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做好进入三摩地的准备。三摩地是一种深入且高度集中的冥想,它分成很多级别。如果你能够将意念集中10分钟而不受干扰,那么你就几乎实现了这个目标。” |
|
来自: 见青黄 > 《古今气功珍贵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