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在古人眼中,春属木,而水生木,立春过后,东风送暖,冰雪消融,散而成雨,于是便有了雨水这个节气。 ![]() 在四川地区,有拉保保的习俗,也就是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这一习俗源于人们希望孩子能在雨水的滋润下,像万物一样顺利、健康地成长。父母会手提酒菜香蜡纸钱,带着孩子在人群中寻找干爹对象。而撞拜寄和拉保保类似,也是找干爹的意思。如今,拉保保在广汉发展成了全民参与的“保保节”。 ![]() 雨水节回娘屋是川西一带的风俗。出嫁的女儿会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母亲会为其缝制红裤子,据说能助其怀孕生子。 在华南稻作地区,人们会在雨水节气进行占稻色的活动。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爆出来的白花花糯米越多,意味着稻谷收成越好。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雨水节气有着独特的物候现象,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捕鱼陈列如祭,鸿雁北归,草木萌芽,这些现象展现了大自然的节律和生命的轮回,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雨水到,必吃这3样!祖宗藏了千年的“神仙吃法”,打赌你不知道。 ![]() 1:荠菜。雨水节气,荠菜刚好发出嫩芽并快速生长。在北方地区,人们有在雨水时节吃荠菜的传统习俗。荠菜是一种户外自然生长的野菜,非常普通易得而且味美,被视为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食物。古人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可见荠菜在人们心中是春天的象征之一,吃荠菜也有迎接春天之意。 荠菜吃法多样,常见的有包荠菜饺子。将荠菜洗净,一部分可榨汁倒入面粉中,和成面团醒发后揉光;另一部分荠菜切碎,加入盐、鸡精、花生油等拌匀成馅。面团揪成小剂子,擀成饺子皮,包上荠菜馅煮熟即可。还可以做荠菜豆腐羹、清炒荠菜等。 ![]() 2:春笋。吃春笋是我国南方地区雨水时节的传统习俗。雨水节气时,南方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笋正值快速生长期,鲜嫩多汁,清脆爽口,是特有的时令野味。因春笋一节一节向上生长的形态,人们认为在雨水节气吃春笋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也象征着生活和事业不断向上发展。 春笋的做法丰富,如春笋炖鸡,将春笋去壳洗净切块,与鸡块一起炖煮,鸡肉的鲜嫩与春笋的清香相互融合,味道鲜美;春笋咸排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把春笋和咸排骨一同入锅熬汤,咸香可口;还有油焖春笋,将春笋拍破切段,焯水后用葱爆香,加入盐、酱油、糖等调料翻炒均匀,再加水焖煮至汤汁浓稠,口感脆嫩爽口。 ![]() 3:韭菜。雨水节气吃韭菜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讲究吃时令鲜蔬,民间流传着“早春韭菜一束金”的俗语。古人对于韭菜,早就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的说法。雨水节气前后气温不稳定,时冷时热,而韭菜一直被称为“起阳草”,有温阳通窍、开胃通肠等作用,非常适合在雨水时节食用,有助于激发体内阳气,快速排除体内垃圾,保持身体健康。 北方人喜欢做韭菜盒子,将韭菜切碎与鸡蛋等混合成馅,用面皮包起来烙制而成,外皮酥脆,内馅鲜香。韭菜炒鸡蛋也是常见吃法,做法简单,将韭菜切段与鸡蛋一起炒制,韭菜的清香与鸡蛋的嫩滑相得益彰。 ![]() 韭菜盒子 面粉:500克;韭菜:500克;鸡蛋:3个;虾皮;盐、香油、胡椒粉; 将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约80-90度),用筷子搅拌成絮状。注意热水可以使面团更加柔软,口感更佳。然后,再加入适量的冷水,揉成光滑的面团。 将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或盖子,醒发20-30分钟。醒面的过程中,面团会变得更加柔软,易于操作。 将切好的韭菜放入盆中,先加入适量的香油搅拌均匀。这一步是为了防止韭菜出水,保持馅料的干爽。将炒熟的鸡蛋碎、虾皮(如使用)加入韭菜中,再加入适量的盐、胡椒粉等调料,搅拌均匀。 将醒好的面团揉匀后,搓成长条,然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将每个小剂子按扁,用擀面杖擀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皮。 取一张擀好的皮,放入适量的馅料,然后对折捏紧边缘,封好口。为了美观,还可以捏出花边。 在电饼铛或平底锅中刷上一层薄油,预热至适中温度。将包好的韭菜盒子放入锅中,排列整齐。 盖上锅盖,用中火煎制。待底部煎至金黄色时,翻面继续煎制另一面,直至两面都呈金黄色且馅料熟透。 将煎好的韭菜盒子出锅,装盘即可食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