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五脏排毒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一,中医肝脏排毒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肝脏排毒方剂及其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逍遥散
- 组成及剂量: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薄荷6g(后下)、生姜3片。
-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可帮助肝脏疏泄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达到一定的排毒作用。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 用法:水煎服,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2龙胆泻肝汤
- 组成及剂量: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9g(包煎)、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
- 功效: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可清除肝脏热毒及湿热之邪,起到排毒的功效。
- 方解: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增强龙胆草泻火之力;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柴胡舒畅肝胆之气;生甘草调和诸药。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饭后半小时温服。
3茵陈蒿汤
- 组成及剂量: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
-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要针对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等,通过利湿清热来促进肝脏排毒。
- 方解:茵陈蒿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栀子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通利三焦;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 用法:水煎服,分两次服,早晚各一次,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服用时间和次数。
中医方剂的运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剂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有需要,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4种舒肝养肝的中药,肝脏发病都是从肝细胞开始,而早期一般都难以察觉。养肝护肝方剂:1,白芍10克,熟地20克,枸杞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两次一早一晚服用!补益肝肾养血滋阴的功效。对肝阴血不足经常出现体虚乏力,这种方药可以发会很好的作用!另外这种方药可以缓解两目干涩,目暗不明。经常熬夜用眼过度的人可以经常服用! 2,当归15克,白芍10克,黄芪15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以补血养肝,益气健脾!对于肝火旺盛而导致皮肤不好的人,这个方药有很好调理肝脏新陈代谢改善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的作用! 3,菊花10克,桑叶8克,薄荷5克,清肝明目,适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症状的患者。将菊花桑叶先煮半个小时,再加薄荷煮五到十分钟,每天服用两次。 4菊花10克,决明子10克,黄芪5克, 生甘草5克,水煎服。功效每天早晚各服一次对肝火旺的人有清肝热降肝火的功效!这个方药清肝明目经常熬夜的人可以使用! 二,中医脾胃排毒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脾胃排毒方剂及其相关信息:
1藿香正气散
- 组成及剂量:大腹皮10g、白芷10g、紫苏10g、茯苓10g、半夏曲10g、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桔梗10g、藿香15g、炙甘草12g。
-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可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能帮助脾胃排出寒湿之邪,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 方解:藿香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紫苏、白芷助藿香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桔梗宣肺利膈;炙甘草调和诸药。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2葛根芩连汤
- 组成及剂量:葛根15g、黄芩9g、黄连9g、炙甘草6g。
- 功效:解表清里。适用于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可清除脾胃肠道的湿热之毒,缓解泄泻、痢疾等症状。
- 方解:葛根解肌发表,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
- 用法:水煎服,分两次服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温服均可,具体可根据病情遵医嘱。
3保和丸
- 组成及剂量:山楂18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6g、连翘6g、莱菔子6g。
- 功效:消食化滞,理气和胃。可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等,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排出食积之毒。
- 方解: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神曲消食健脾;莱菔子下气消食;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 用法:一般为丸剂,口服,每次6 - 9g,每日2 - 3次,小儿酌减。也可作汤剂,水煎服,剂量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以上方剂的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如需使用,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三,中医肺脏排毒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肺脏排毒方剂及其相关信息:桑菊饮 - 组成及剂量: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生甘草2.5g、芦根6g。 -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疏散肺经风热之邪,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以达排毒之效,常用于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 方解: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薄荷辛凉,助桑、菊疏散风热;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生甘草调和诸药,且能止咳利咽。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麻杏石甘汤 - 组成及剂量: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 - 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能清泻肺中郁热,宣肺平喘,可帮助排出肺中热毒,适用于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清泄肺热,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加强平喘之功;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和中,防止石膏寒凉伤中。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可饭后半小时温服。 泻白散 - 组成及剂量:地骨皮30g、桑白皮30g、炙甘草3g、粳米一撮。 -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能清泻肺火郁热,使肺气清肃,以排出肺中郁热之毒,常用于肺热喘咳证。 - 方解: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肾,助桑白皮清降肺中伏火;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且能缓和桑白皮、地骨皮的寒性,使泻肺而无损伤脾胃之虞。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和服用时间。 这些方剂的运用需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具体使用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四,中医肾脏排毒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肾脏排毒方剂及其相关信息: 八正散 - 组成及剂量:车前子10g、瞿麦10g、萹蓄10g、滑石15g、山栀子仁10g、炙甘草6g、木通6g、大黄6g、灯心草适量。 -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可清除下焦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减轻肾脏湿热负担,起到一定的排毒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淋证。 - 方解:滑石、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瞿麦、萹蓄利水通淋,清利湿热;山栀子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降火;灯心草导热下行;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缓急止痛。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五苓散 - 组成及剂量: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能促进水液代谢,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有助于肾脏恢复正常的气化功能,从而达到排毒的目的,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 方解:泽泻利水渗湿,直达肾与膀胱;猪苓、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湿得以运化;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外解太阳之表。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均可,具体遵医嘱。 萆薢分清饮 - 组成及剂量:益智仁10g、川萆薢12g、石菖蒲10g、乌药10g,可加茯苓10g、甘草梢6g。 -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能温肾化气,利湿泄浊,使肾脏湿浊之邪得以排出,常用于治疗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等。 - 方解:川萆薢利湿化浊,为君药;益智仁温肾缩尿;乌药温肾散寒;石菖蒲化湿浊,通心窍;茯苓渗湿健脾,甘草梢清热通淋,调和诸药。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服用时间和剂量。 中医方剂的应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如需使用,应咨询专业中医师。
|
|
来自: 鹤年养生 > 《风湿骨病 湿 寒 湿热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