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和郝大夫一起为一位大学毕业在家的男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家庭指导,患者一年多的时间总在家待着,不愿意进入社会,也不参加工作,被诊断为偏执型躁狂患者,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与人交流,也没有朋友,无论网上的朋友还是现实的朋友都没有。 当谈到人要进入社会工作时,这个患者马上反驳,不是自己不工作,是因为自己有自己的打算,要向饺子(杨宇)学习,说家长和我们都不理解他,都不知道他想做什么。 我们告诉患者,饺子(杨宇)凭借《哪吒》系列跻身中国百亿票房导演之列,其人生轨迹常被解读为“逆天改命”的励志模板。然而,他的成功背后,是多重特殊因素的叠加,缺一不可。青年人在羡慕其成就时,更需清醒认识到:饺子的道路难以复制,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一、家庭的全力支持 饺子毕业后放弃医学专业,辞职回家“啃老”三年,依靠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生活。这种选择若放在普通家庭,极可能引发激烈矛盾,甚至被贴上“失败者”标签。然而,饺子的母亲展现了超乎常人的包容与远见。她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儿子,更在精神上给予无条件的信任,甚至将家中唯一的电脑让给他创作。 家庭的支持是个人追梦的重要基石。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的家庭难以拥有如此宽容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人要理性评估自身家庭条件,而非盲目效仿“孤注一掷”的选择。 二、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 饺子并非“草根逆袭”的简单案例。他早年以60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这一分数在当时已接近清华北大录取线,展现了极强的学习能力。转行动画领域后,他自学三维软件,耗时三年打磨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最终凭借作品赢得资本青睐。 但年轻人羡慕饺子成功的同时,一定要深度了解饺子。饺子的成功建立在高智商、超强自学能力与近乎偏执的坚持之上。若缺乏这些特质,仅凭“热爱”或“努力”难以突破行业壁垒。 三、时代和机遇的支持 《哪吒》系列的成功离不开资本的强力支持。彩条屋影业等投资方为其提供了数亿元的制作预算,而中国电影市场在2010年代后的爆发式增长,则为动画电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空间。此外,饺子敏锐捕捉到观众对“反叛英雄”的共情需求,将哪吒重塑为“魔童”,精准击中社会情绪。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资本与时代风口具有偶然性。即便才华横溢,若无适时的资源注入和市场机遇,个人努力可能被埋没。 四、非科班的背后是一种能力 饺子常被贴上“非科班逆袭”的标签,但这一叙事掩盖了隐性门槛。他的医学背景训练了逻辑思维,而广告行业的工作经历则培养了商业嗅觉。更重要的是,他虽未就读电影学院,却通过大量阅片和实战积累了远超科班学生的导演直觉。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非科班≠零门槛。跨领域成功者往往具备跨界整合能力,这是比专业文凭更稀缺的竞争力。 五、成功不可复制,但方法论值得借鉴 饺子的传奇固然难以复刻,但其路径中蕴含普适性启示: 1. 长期主义的坚持:从《打,打个大西瓜》到《哪吒》,他蛰伏十余年,拒绝短期利益诱惑; 2. 差异化定位:以“颠覆传统形象”破局,在国漫赛道中开辟新风格; 3. 资源整合能力:将医学的逻辑思维、广告的营销意识与动画创作结合,形成独特优势。 饺子的成功是天赋、家庭、资本与时代共振的结果,这种“完美风暴”难以重现。青年人在羡慕其成就时,更需清醒认识到:饺子的道路难以复制,但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