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夫妻在监控里毛骨悚然的一幕流出:可怕的是,大家还觉得“很正常”

 虎晟 2025-02-17 发布于山东
让更多人的手指不必为劣质设计买单

图片
来源: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
作者:小椰子

01

前几天,热搜上挂着这样一个视频。
图片

浙江杭州一对夫妻在家吃饭时,突发毛骨悚然的一幕。

家中的监控显示:丈夫准备挪一下位置,用手拉椅子坐下的时候,突然被夹断了手指,血溅当场。

图片

丈夫痛得弯下了腰,妻子被吓了一跳,赶紧蹲在地上找丈夫的断指。

终于在椅子夹缝处找到了断指,并紧急用洗脸巾缠住丈夫受伤的地方。

两人马上去了最近的医院急诊,但急诊值班医生跟他们说,断指不能重新接起来了,只能植入人工皮,帮助手指恢复。

图片

谁能想到,只是简简单单在家吃个饭,居然能遭受这样的无妄之灾。

可怕的是,这种伤人的椅子还非常常见。

图片

它的四条腿是用劣质空心钢管制作的,管壁薄得就像锋利的刀片一样。

图片

一旦坐垫松动,人在挪动椅子的时候,就需要用手抓着坐垫。

图片

当再次坐下时,若手指刚好放在了钢管的位置,全身的力量压下去,此刻的钢管口就像铡刀一样,分分钟切断手指。

之前就发生过孕妇在火锅店吃饭,被这种椅子给害惨了的事。

而且处于孕期的她,什么药都用不了,也做不了手术,整个手指头算是彻底没救了。

图片

难以置信,很多“伤人于无形”的日常用品,就隐藏在我们身边,而且伤人案例层出不穷。

02

比如,之前有个小姐姐晒出了这样的经历:

图片

洗完澡拖地,拖布头突然脱落,里面的钢管扎进了她的肉里。

伤口特别深,筋膜直接被切断,到医院急救进行手术,里里外外缝合了二十几针。

图片

评论区里密密麻麻的都是同款遭遇的受害者:

图片

有被割得整个手掌血肉模糊的,还有不小心滑了一下,直接被钢管戳在脸上,到现在还留下一个月牙形状疤痕的。

图片

这种空心管拖把的可怕之处就在于:

拖地的时候,手柄突然脱落,因为用力的惯性,我们是很难及时反应过来刹住的。

这么锋利的钢管,居然设计得这么松动,有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再比如,致命的鲨鱼夹(一种固定头发的发饰)。

一位宝妈抱着自己的孩子,在斜坡上不小心踩滑,重重地摔倒在地。

她的后脑勺直接着地,头上的鲨鱼夹瞬间粉碎,有一部分还扎进了头部,情况危急万分。

幸亏当时有位护士路过,赶紧帮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帮宝妈做起了心肺复苏。

经过好几轮拼尽全力的急救,那位宝妈终于睁开了眼,恢复了自主呼吸。

更别提那些戴着鲨鱼夹开车的人了。

在后车追尾的瞬间,因为惯性的原因,后脑勺会和头枕产生很强的作用力。

之前就有女子出车祸,因鲨鱼夹直接插进了后脑头皮,而且非常深,被送去医院抢救。

图片

每年因为戴着鲨鱼夹摔跤受伤的惨案层出不穷,多少女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03

你会发现,这些荒诞事故的背后,都隐藏着商家们的设计暴力,一般都有以下共性:

①隐蔽性

看似无害的椅子、拖把、漂亮的发夹……你根本想象不到它们会变成伤人利器,因此用的时候往往不会有任何警惕。

②低成本妥协

厂家们常常为了压缩成本,而忽视了安全细节。

比如,空心钢管椅省去了圆角设计、防护套,每把的成本也许能降低5元,但消费者却可能因此付出断指的代价;

再比如,拖把的塑料头和钢管仅仅是简单地套接,省去粘合的工序,却可能让消费者承担缝合20针的医疗损伤。

这种成本外部化陷阱,将安全设计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以说是极不合理了。

③责任模糊化

“消费者使用不当”,成了不少商家的万能甩锅理由。

很多受害者在投诉了伤人椅子、伤人拖把之后,商家选择“已读不回”,平台也在推诿。

这会让多少消费者产生不安全感——我们的安全究竟谁来保障,只能自认倒霉吗?



04

更可怕的是,比起“商家的PUA”,不少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进行“自我PUA”。

社会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正常化偏差”,指的是人们对于出现问题的偏差容忍度越来越高,甚至认为是正常现象。

看到空心钢管接缝锋利,会默认“家具都这样”;

看到拖把的塑料头已经松动,仍继续使用,直到酿成事故。

这些在市面上售卖的日常用品,明明存在着设计缺陷和高度风险,却很少有人提出异议。

厂商们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将产品的安全隐患“合理化”。

消费者被驯化成“风险适应者”,默认“便宜货就该有缺陷”,甚至自我归因:“是我太不小心了,下次注意点。”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的存在,真的合理吗?

一把椅子、一只拖把、一个发夹,本应服务于人,而不应对人造成伤害。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厂商的责任缺失,更是整个行业安全标准的滞后。

当厂商和设计者将“利润”凌驾于“安全”之上,当消费者在疼痛中学会“习惯”普通人失去的不仅是一根手指,更是对平常生活最基本的信任。

安全不应该是奢侈品,而是底线。

我们无法仅靠“小心使用”来规避所有风险——当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时,个体的谨慎显得如此无力。

要让改变发生,需要多方合力。

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用购买权投票,优先选择接口圆滑、有防护设计的产品,拒绝“锋利空心管”;发现松动、开裂等隐患时立即停用,并通过平台投诉、媒体曝光等渠道维权。

监管机构则需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推动行业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对多次曝光的劣质产品实施强制下架,严惩“甩锅式”商家。

媒体与公众也应放大声音,主动分享真实案例,用传播力量推动问题进入公共视野,支持良心品牌,让“安全设计”成为市场竞争力。

安全不是运气,而是权利。每一次转发、每一条投诉、每一份理性的消费选择,都在为“零隐患生活”累积可能性。

你今天的关注,或许就能阻止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的手指不必为劣质设计买单!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