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闻:“说到了等于做到了”。对此,深有感触。每当我静下心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思绪涌动时,是否也如“写到了等于悟到了”? 这种错觉时常困扰着我——我们用语言描绘理想,用文字记录感悟,仿佛写下便是完成,说出去便是实现。 有一次,我尝试让人工智能写一首《雪落的声音》,得到的却是《听雪者》。尽管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的表达上潜力巨大,生成的语言如同精美雕塑,每一句都流畅而精准。然而,在我细细品味时,发现这些文句恰似一场精心策划的烟火,没有对深刻感悟,也没有真实的生命气息。 这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更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我们使用华丽的语句描述事情的本质、行动的过程和达到的效果时,我们已经迷失了,迷失在语言编织的符号牢笼里。 那些深邃的东西,恰恰是优美的语言没法完整准确表达的。 这令人不禁想起古代先哲们的智慧。佛家有言:“不可说不可说……”道家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先贤们的至理明言,并非是故显深奥的思辨,而是在提醒我们:再美丽的语言和精致的形式,都难以承载时光长河里的生命真谛。 这不是语言的错,是我们情感的执着。 这种现象该如何评价: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悲哀? 我们知道,技术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无法比拟的价值,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更高的效率,某些时候人工智能还是人们最忠实的助力。但也让我们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对自然的深刻体验。我们是否也正在用逻辑与理性,取代情感与直觉?是否正在用美丽的语言,掩盖精神的贫瘠? 对此,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找寻答案了。 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却常常有各种难以言说的羁绊,不能很好地去完成。于是,在不能做好这些事的时候,就去寻找一些说得通,可以说服自己,能够解释的理由,有些理由听起来似乎很美,却显得那么的苍白。其实,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我们意识到,真实的生活,不在于说得多与少;不在于做的正式或者随意;也不在于形式上的完美,或者规范中的严谨。而在于本身的真实和体验的真心。就像与人工智能对话时,当你想抒写《雪落的声音》,请先推开窗倾听,任由雪花落在脸上,或许那份深邃就会在你的指尖静静等待。 在这个语言和信息爆发的时代,信息异化和物质役化,我们既要勇于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考验,也需要回归本真,走进真实的生活中。或许在某一个时段,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开始一场有效的旅行,去体验和感悟繁杂中的宁静与安逸,从而身心相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