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宋朝的文官集团权势可谓登峰造极。他们宛如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抱团取暖,捍卫着自身的利益。无论是谁,哪怕是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一旦触碰到文官们的切身权益,都会遭遇到坚决的抵制。 ![]() 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平静的江苏大地泛起了一丝不和谐的涟漪。一股叛匪在首领张海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朝着高邮县进发。高邮知军晁仲约望着城中寥寥无几的兵力,再看看叛军那如狼似虎的架势,心中充满了恐惧。他深知,若正面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高邮城必将生灵涂炭。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晁仲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私下拿出重金贿赂张海,恳请他绕过高邮。不仅如此,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城中的富商大贾,让他们献出金银布帛、牛羊美酒,摆在城外,犒劳叛军。也许是被这丰厚的“礼物”打动,叛军拿到钱财后,真的转身离去,前往其他县府肆虐。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廷。皇帝和大臣们听闻后,怒不可遏。宋仁宗更是龙颜大怒,坚决要将纵匪资敌的晁仲约处以死刑。宰相富弼等众多文武大臣也纷纷附和,认为晁仲约此举罪无可恕,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 可是,当仁宗皇帝同意处死晁仲约的敕令下达后,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另一位宰相范仲淹,坚决不同意在敕令上盖印,并且强势地将敕令退还给了皇帝,明确表示自己反对杀晁仲约。这一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解,纷纷责问范仲淹:“晁仲约贿赂叛匪,将灾祸转嫁到周围州县,这样的守官为何不杀?这岂不是在鼓励地方官向叛匪妥协吗?” 范仲淹看着众人,神色凝重地说道:“我大宋不杀文官乃是祖制。今日我们轻易地让皇帝杀了晁仲约,倘若哪天皇帝心血来潮,想要杀我们这些文官,又该如何是好?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众人听后,如梦初醒。 ![]() 第二天上朝,大臣们集体反对杀晁仲约。面对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宋仁宗纵使满心不甘,也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将晁仲约发配了事。而晁仲约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没过几年,便又复出,当上了兴州太守。 宋朝实行以文制武的政策,成功地削弱了武将威胁中央的权力。但也正是这一政策,让文官集团逐渐成为了一个特权阶层。 对于犯罪的文官们来说,宋朝仿佛是他们的天堂。只要踏入了文官集团的大门,就仿佛有了一道无形的“护身符”。即使犯下过错被发配,也不过是当作一次别样的旅行。在外面“逍遥”几年后,便能再度回来掌权。 ![]() 也难怪,在后来的岁月里,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对宋朝满怀怀念。在那个时代,文官们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特权,他们可以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甚至能够与皇帝分庭抗礼。这对于渴望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读书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这种过度偏袒文官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宋朝政治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为其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