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宋仁宗赵祯与贵妃张氏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张氏为宋仁宗生下三个公主,备受宠爱。这份宠爱甚至让宋仁宗一度动了废掉武将世家出身的曹皇后,改立张氏为后的念头,只因群臣强烈反对才未能实现。张氏病逝后,宋仁宗更是不顾曹皇后尚在,强行追封她为温成皇后,“生死两皇后”的典故由此而来。 ![]() 爱屋及乌,宋仁宗对张氏的家人也格外关照。张氏父亲早亡,张家的顶梁柱是堂伯父张尧佐。尽管张尧佐在张氏年幼丧父时未给予帮助,但血脉宗亲的观念让张氏仍不遗余力地为他谋官。张尧佐本是进士出身,一直在外地为官,若按部就班,也能稳步升迁。然而,有了张贵妃在枕边吹风,他便想走捷径。 宋仁宗很快将张尧佐调回京城,授判登闻鼓院。由于此职位只是八品,且负责信访,不参与核心朝政,任命顺利通过。但张尧佐的升迁之路并未就此停止,不久后,宋仁宗让他担任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随后又升任三司使这样的要职,甚至还打算将其提拔为宰相。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文官集团。在宋朝,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和皇亲外戚防范极严。张尧佐若没有外戚身份,凭借进士出身,本会是文官集团的一员。但如今,他成了文官集团眼中必须打压的对象。 ![]() 于是,包拯代表文官集团挺身而出,带头弹劾张尧佐,称其为不知本分、自鸣得意的庸官。其他文官纷纷附和,宋仁宗无奈,只得放弃让张尧佐做宰相的想法,甚至连三司使的职务也被迫免去。 为了给张贵妃一个交代,宋仁宗重新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淮康军节度使和同群牧制置使等高配虚衔。但文官集团依旧不依不饶,包拯再次领头弹劾,指责张尧佐污浊朝堂,甚至骂宋仁宗失德重用外戚。 宋仁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免去张尧佐四使中的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并向群臣保证,以后张尧佐的官职升迁会按照朝廷规矩来,这才让包拯停止弹劾。 ![]() 多次与文官集团较量后,宋仁宗终于意识到了他们的力量。当张贵妃再次要求给伯父加官时,宋仁宗直言自己虽为皇帝,也拿包拯和文官集团毫无办法,这才让张贵妃打消了念头。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宋朝皇帝并非能随心所欲,强大的士大夫集团时刻警惕着皇权的独大。 不过,宋仁宗在活人升官上虽处处受限,死后追封却相对容易。毕竟死后追封不影响朝政,只是名誉上的事。所以,张贵妃死后被追认为皇后,张尧佐死后被追认为太师,张氏的父亲张尧封被追封为清河郡王,他们生前虽未掌握大权,但死后也算荣耀加身。 ![]()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宋仁宗的无奈,也体现了宋朝独特的政治生态,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制衡,成为北宋政治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