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脚腐病,又称裙腐病,是各柑橘产区最为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被害植株的根颈、根群或主干基部树皮腐烂,导致树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导致整株枯死。 ![]() 为害症状 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 关键词: 褐色腐烂、树势衰弱、花多果少 主干基部发病,一般生病部位不超过离地面20厘米处。 柑橘脚腐病先在主干基部的根颈皮层开始发病,引起皮层腐烂,形成不规则病斑。病部组织初期呈褐色腐烂,水渍状,有酒糟气味。 温暖潮湿时常流出褐色胶液,病斑不断向纵横扩展,向下蔓延至根群,向上蔓延一般不超过离地面20厘米。横向扩展至形成层以至木质部,主干基部均腐烂,上下输导作用被割断(称作'环割'),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干燥时,胶液凝结成块,旧病斑树皮硬化干缩,病健部界限明显。最后皮层开裂甚至剥落,木质部裸露。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或停止扩展,围绕病斑外的健全组织也可自然愈合,从而限制当年病斑的发展。 由于柑橘脚腐病破坏了树干的上下输导作用,上部叶片营养吸收不良,导致病树部分大枝上或整个树冠的叶片变小,或叶片中脉与侧脉呈黄色,易脱落,最终造成落叶、枯枝,树势衰弱。 植株常花多果少,病树的果大、皮厚而粗糙,或果小,提早着色,风味较差。 ![]() 与柑橘树脂病的区别: 柑橘树脂病又称砂皮病、褐色蒂腐病。橘树染病后致枝叶凋萎或整株枯死。枝干染病,现流胶和干枯两种类型。 流胶型:病部初呈灰褐色水渍状,组织松软,皮层具细小裂缝,后流有褐色胶液,边缘皮层干枯或坏死翅起,致木质部裸露。 干枯型:皮层初呈红褐色、干枯稍凹陷,有裂缝,皮层不易脱落,病健部相接处具明显隆起界线,流胶不明显。病皮下具黑色小粒点。叶片染病,表面散生黑褐色硬质突起小点,有的很多密集成片,呈砂皮状。成熟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初呈水渍状变软,后变深褐色波及到脐部,致全果腐烂。
柑橘树脂病干枯型 柑橘树脂病干枯型 发病原因 柑橘脚腐病由多种真菌所引起,有时是单一病原菌,有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引起发病。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里的病残体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 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当次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在病斑中的菌丝除继续扩展危害健康组织外,疫霉产生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链孢霉菌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 高温多雨有利于柑橘脚腐病的大量发生与流行; 一般土壤黏重和板结、排水不良、种植过密的柑橘园发病重; 虫害造成主干基部伤口或人为劳作过程导致树干基部皮层损伤均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如何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