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二天,银川市接连发生两次地震,分别为4.8级和4.6级,两次地震震中在同一区域,以及随后两日昼夜发生大小不等的余震,让市民们惶惶不可终日。网络上充斥着历史上各大地震带来的惨烈情景,摧残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自媒体上人们争先恐后去加油、人头攒动的车站、拥挤不堪的高速公路等大量影像,加剧了部分民众逃离银川的心理,部分学校不得已也提前放寒假了。毕竟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人们在历经十余次的地震后,不禁想起那句“小震闹,大震到”是不是真的,导致人们焦虑不安,神情恍惚,但凡在室内感受到一点大的声响和振动,都会神经质的认为地震了,是真的怕会发生1920年海原那般毁天灭地的大地震。地震的产生我们先聊聊地震是如何产生的,话说地球像一颗鸡蛋,分为三层,从内到外分别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当然地壳也不是完整一块,由很多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由于地球无休止的自转和公转,这个过程中地球内部会产生大量的能量,使其内部的物质不断分离、聚合,特别是地幔层中的软流层不断的流动,带动上层的地壳板块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移动,类似漂浮在湖泊的木块,板块相互之间碰撞、挤压、断裂等运动被称为板块构造运动,我们常说的高山和海沟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地壳板块中岩石圈在受力后快速破裂、塌陷,并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振动就叫地震。地震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通常把纵波和横波合称为体波。纵波是指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是指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低于体波,往往最后才能被记录到。面波的传播比较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在地表做横向的剪切,这里的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如果地震非常强烈,面波可能在震后围绕地球运行数日。因为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故而在发生较大的地震时,离震中较近的人们一般会先感觉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觉有较强的水平晃动。科学家们正是利用纵横波到达地表的时间差和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更快的特性,给地震发生后而地震波尚未到达某地区之前向目标进行地震信息预警,从而减轻损失。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人工地震是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震级与烈度的划分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初开始破碎的部位,也是地球内部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称为震源。理论上震源是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拥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地区,称为震源区。震源在地表上的投影叫震中。损坏性地震(大于5级)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仅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损坏大;反之烈度低,损坏小;它表示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的具体破坏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岩层性质、地面状况和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地震常常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我们着重看看震级与烈度的划分标准。地震等级的划分,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制定的地震等级划分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氏震级,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100千米)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为标准,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数,故而里氏震级规模每增加一级,能量释放约增加了32倍左右,但里氏震级达8.6以后有饱和问题(地震释放的能量在增大,震级却不再增大),所以引入矩震级的概念,特大地震一般用矩震级表示更为合理,目前世界上已知有记载的最大的震级为9.5级。科学家把人对地震的感觉、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自然破坏的各种现象,按照不同程度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称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十二度表较普遍,此外尚有八度表和十度表等,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