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一种事物发展的规律。当一个人或事物过度狂妄之时,往往也就踏上了走向灭亡的道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诸多关于对小人捧杀的精彩故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也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完成,涵盖了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记录历史事件的书籍,更是一部蕴含着无数政治智慧、人生哲理的宝典。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权力斗争时,所运用的各种谋略和手段。而对小人的捧杀,无疑是其中一种极为高明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小人”。他们或许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许工于心计、善于算计。与这些人正面冲突,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境之中。而《资治通鉴》中对小人捧杀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巧妙、更为有效的应对方式。它让我们明白,有时候,不费一兵一卒,只需运用智慧,就能让对手在狂妄自大之中自掘坟墓,达到我们的目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资治通鉴》,探寻那些关于对小人捧杀的精彩故事,领略古人的智慧风采。 一、何为捧杀:解析概念![]() 捧杀,按字面理解,是指通过过度的夸赞和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走向堕落与失败。东汉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义》中记载的 “杀君马者道旁儿” 这一典故,可谓是对捧杀的生动诠释。故事里,有个人骑着一匹肥壮的好马在路上疾驰,路旁的观者纷纷夸赞马跑得快,骑马者听后十分得意,不断策马狂奔,最终马累死了 。这匹马原本能正常奔跑,却因旁人的夸赞和骑马者的骄傲自满,最终走向死亡。那些夸赞的人,看似是在表达喜爱与欣赏,实则成为了 “杀马” 的间接凶手。 “捧” 与我们日常所说的 “夸” 有着本质的区别。“夸” 通常是基于事实,理性地对人或事作出客观评价,是一种真诚的赞美,能给予人鼓励和积极的引导 。比如,一个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老师夸赞他勤奋努力,这是对他付出的肯定,能激励他继续保持。而 “捧” 则往往脱离实际,是一种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吹捧,甚至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它就像裹着糖衣的毒药,表面甜蜜,实则暗藏危机。例如,在职场中,有人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可能会在领导面前过度吹捧对方,让领导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一旦对方无法达到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在领导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陷入困境。 捧杀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蔽性。它不像直接的批评或攻击那样容易让人察觉和防范,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被捧者的心智。当一个人被捧杀时,他会逐渐沉浸在虚幻的赞美声中,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产生错误的认知。他会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自掘坟墓 。在《资治通鉴》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那些被捧杀的小人,起初或许只是有些小小的缺点,但在他人别有用心的吹捧下,这些缺点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他们身败名裂,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二、智伯之亡:案例详解![]() (一)智伯的崛起与张狂春秋末年,晋国的局势可谓是风云变幻,智、韩、赵、魏四卿并立,掌控着晋国的实际权力 ,晋国国君反倒成了有名无实的傀儡。在这四卿之中,智氏一族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和杰出的人才,逐渐崭露头角,而智伯,更是成为了智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引领着智氏走向了一个看似辉煌的阶段。 智伯,名瑶,他天生具备卓越的才能,不仅身材高大魁梧,有着令人瞩目的外在形象,还在骑射方面技艺精湛,能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精通各项技能,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艺术修养,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的文章写得流利顺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的口才更是出众,在辩论和外交场合中,总是能够凭借着犀利的言辞和敏捷的思维,占据上风。更为重要的是,他性格坚决果断,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敢于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毫不畏惧困难和风险。这些优点使得他在智氏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家族的领袖,也让他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智伯的这些优点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的狂妄自大和目中无人。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他逐渐被胜利和荣耀冲昏了头脑,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是天下最强大的人,没有人能够挑战他的权威。这种心态在他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开始肆意妄为,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其中,蓝台设宴戏弄韩康子及其家臣段规的事件,便是他狂妄性格的典型体现。在那次宴会上,智伯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傲慢和无礼。他不断地用言语和行为羞辱韩康子,让韩康子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他还对韩康子的家臣段规进行了侮辱,嘲笑他的出身和地位,试图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他的这些行为,不仅让韩康子和段规感到无比愤怒和屈辱,也让在场的其他人对他的行为感到震惊和不满。智国作为智氏家族的有识之士,深知智伯的行为已经埋下了祸根,他急忙觐见智伯,提醒他要尽快做出准备,防备韩康子出兵发难进攻智氏家族。然而,智伯却对智国的提醒不屑一顾,他狂妄地说道:“发难,他有什么本事发难,难将由我,要是发难也是我来发难,是我给他们难堪,给他们找麻烦,进攻他们,哼!我不用兵,他们还胆敢兴兵,率先给我找事吗?谅他们也没那个胆儿!” 智伯的这番话,充分暴露了他的自负和无知,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他人的强烈不满和仇恨,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狂妄将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二)韩魏的隐忍与谋划智伯的贪婪和野心并没有因为他在蓝台的嚣张行为而得到满足,反而变得更加膨胀。在他看来,韩、魏、赵三家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应该对他俯首称臣,任由他摆布。于是,他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三家索要土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实现自己独霸晋国的野心 。 他首先将目标对准了韩康子,派人向韩康子传达了自己的要求,索要一块肥沃的土地。韩康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感到无比愤怒,他觉得智伯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这简直就是在公然挑衅他的权威。他心想,自己也是晋国的卿大夫,拥有着自己的领地和势力,怎么能轻易地向智伯屈服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智伯的要求,并准备召集军队,与智伯决一死战。 然而,韩康子的谋臣段规却有着更为冷静和长远的思考。他深知智伯的实力强大,如果韩康子贸然与智伯开战,很可能会遭受惨败,不仅无法保住自己的土地,还会让整个家族陷入危险之中。于是,他赶忙劝谏韩康子,说道:“智伯这个人爱贪小便宜,又格外记仇,如果我们不给他地,他肯定会出兵攻伐我们。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很难抵挡他的进攻,到时候我们挨了打,还是要把土地给出去,还不如现在就给他。等他得到领地,尝到甜头后,一定会去找赵魏两家要地,到时候别人不肯给,双方肯定会打起来。到时候,我们坐观其变,还可以坐收渔利。” 段规的这番话,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愤怒中的韩康子。他仔细思考了段规的建议,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决定暂时忍耐,先满足智伯的要求,等待时机再进行反击。 韩康子按照段规的建议,派使者去告诉智伯,愿意割让土地给他。智伯见韩康子如此轻易地就屈服了,心中大喜,他觉得自己的威严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其他两家也一定会像韩康子一样,乖乖地听从他的命令。于是,他又派人去找魏桓子,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魏桓子起初也对智伯的无理要求感到十分愤怒,他不想轻易地将自己的土地拱手让人。然而,他的家臣任章却有着与段规相似的看法。任章对魏桓子说:“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任章的这番话,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让魏桓子认识到了暂时妥协的重要性。于是,他也决定效仿韩康子,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韩康子和魏桓子的隐忍和妥协,并非是因为他们胆小怕事,而是出于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和长远的谋划。他们深知,智伯的野心是无止境的,他的贪婪和狂妄最终会导致他走向灭亡。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智伯的嚣张气焰下暂时忍耐,等待时机,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对抗智伯,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晋阳之战与智伯覆灭智伯在轻易地从韩康子和魏桓子那里得到土地后,变得更加狂妄自大,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晋国的主宰,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脚步。于是,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赵襄子,派人向赵襄子索要蔺邑和皋狼这两块土地 。 然而,赵襄子却与韩康子、魏桓子不同,他是一个性格坚毅、不畏强权的人。他对智伯的所作所为早已感到不满,这次智伯又来索要土地,更是让他忍无可忍。他毫不畏惧地拒绝了智伯的要求,并表示坚决不会向智伯屈服。 智伯得知赵襄子拒绝割地后,顿时暴跳如雷,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于是,他立即决定率领智、韩、魏三家的军队,一起进攻赵氏,企图用武力迫使赵襄子屈服。 赵襄子深知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智伯的联军相抗衡,于是他决定采取战略撤退的策略,退守到晋阳。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这里城墙坚固,粮草充足,民心向赵。赵襄子希望能够凭借晋阳的有利条件,坚守城池,等待时机反击。 智伯率领联军很快就包围了晋阳,他本以为可以轻易地攻克这座城池,然而他却低估了赵襄子的抵抗意志和晋阳的防御能力。赵军依托城墙工事,顽强抵抗,联军连续进攻了三个月,都未能攻克晋阳。 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他下令切断了晋阳的所有出入通道,让城内的军民无法获得外界的援助。然后,他又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迅速淹没了城内的大片区域,水位不断上升,百姓们的灶台被水冲垮,家里都可以捞出青蛙了,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然而,即便如此,晋阳的民众依然坚定地支持着赵襄子,他们没有丝毫投降的念头,而是与赵军一起,共同抵御着智伯的进攻。 在晋阳被围困的日子里,韩康子和魏桓子看到赵国的惨状,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担忧。他们想起了自己臣子告诉自己待时而动的话语,也意识到了智伯的野心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智伯消灭了赵氏,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谋划,寻找机会摆脱智伯的控制。 赵襄子也察觉到了韩、魏两家的动摇,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派人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他的使者张孟谈秘密潜入韩、魏营中,对他们说:“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了张孟谈的话,心中十分认同。他们表示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担心事情败露会招来大祸。张孟谈见两人有了动摇的迹象,便进一步劝说他们:“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在张孟谈的劝说下,韩康子和魏桓子终于下定决心,与赵襄子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智伯。 到了约定的起事时间,赵襄子派人去杀掉智氏守堤的军官,将水反引向智氏军营。智氏猝不及防,正忙于救水的时候,韩魏两族又从侧面出击,三面临敌,智氏大好优势瞬间逆转。智伯的军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他本人也在混乱中被赵军擒获。最终,智伯身死族灭,智氏家族的势力被彻底消灭。赵、魏、韩三家则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成为了晋国最强大的势力,为日后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四)智伯被捧杀的原因分析智伯的覆灭,表面上看是因为韩、魏的临阵倒戈和赵襄子的顽强抵抗,但深入分析,其自身的种种缺陷才是导致他被捧杀的根本原因 。 首先,智伯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他自恃才能出众,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决策永远是正确的,别人的建议都是多余的。在蓝台之宴后,智国曾提醒他要防备韩康子的报复,他却不以为然,狂妄地宣称 “难将由我” 。在晋阳之战中,谋士絺疵多次提醒他要警惕韩、魏两家的反叛,他不仅不听,反而将絺疵的话转告给韩康子和魏桓子,导致絺疵为了避祸而离开。正是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失去了挽救自己的机会。 其次,智伯贪婪无度,野心勃勃。他不断地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满足自己的私欲。他的贪婪行为引起了其他三家的强烈不满和恐惧,使得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他。他的野心过早地暴露,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树敌过多,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再者,智伯对韩、魏的示弱没有正确判断。韩康子和魏桓子在面对他的无理要求时,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和妥协,割让土地给他。然而,智伯却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深意,他以为韩、魏是畏惧他的实力,不敢反抗。他没有察觉到韩、魏的不满和怨恨正在逐渐积累,也没有对他们的潜在威胁加以防范。这种对局势的错误判断,让他在关键时刻遭到了韩、魏的背叛,功亏一篑。 智伯的被捧杀,是他自身性格缺陷和错误决策的必然结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品德和智慧同样不可或缺。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避免过度膨胀和狂妄自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避免重蹈智伯的覆辙。 三、郑袖计除魏女:后宫中的捧杀(一)魏女受宠,郑袖失势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常常通过联姻、赠送礼物等方式来拉拢他国。在楚国的后宫之中,一场因争宠而引发的激烈较量正在悄然上演 。 当时,魏国为了讨好楚国,以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精心挑选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将她献给了楚怀王。这位魏女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还能歌善舞,温柔可爱,一进入楚宫,便迅速吸引了楚怀王的目光。楚怀王对她宠爱有加,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他为魏女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赏赐给她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华丽服饰,还经常带着她参加各种宫廷宴会和活动,让她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 郑袖,原本是楚怀王最为宠爱的妃子,她聪明伶俐,姿色艳美,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在楚宫之中一直备受宠爱,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魏女的出现,却彻底打破了她的美好生活。楚怀王对魏女的宠爱,让郑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她逐渐被楚怀王冷落,往日的恩宠一去不复返。看着楚怀王与魏女亲密无间的样子,郑袖的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她深知,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将会彻底失去楚怀王的宠爱,甚至可能会在楚宫之中失去立足之地 。 (二)郑袖的捧杀之计郑袖深知,在楚宫这个充满争斗和阴谋的地方,正面与魏女发生冲突是不明智的,这样不仅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可能会引起楚怀王的反感。于是,她决定施展自己的谋略,采用捧杀的手段来除掉魏女 。 郑袖开始主动接近魏女,她表现出一副热情友好的样子,经常去找魏女聊天,关心她的生活起居,还时常送一些珍贵的礼物给她。她对魏女的关怀无微不至,让魏女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在与魏女的交往中,郑袖总是言辞恳切,笑容满面,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她还会在楚怀王面前,对魏女赞不绝口,说她不仅貌若天仙,还心地善良,举止优雅,是难得一见的佳人。楚怀王听了郑袖的夸赞,对魏女的喜爱更是与日俱增 。 魏女初来乍到,对楚宫的复杂环境和人际关系并不了解,她天真单纯,没有丝毫的防备之心。面对郑袖的热情和夸赞,她心中充满了感激,渐渐地将郑袖当成了自己的知心姐姐,对她毫无保留地信任。她觉得郑袖是真心对她好,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 然而,郑袖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她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实施自己的毒计。一天,郑袖与魏女闲聊时,突然故作神秘地对她说:“妹妹,你知道吗?大王虽然非常宠爱你,但他私下里曾跟我说过,他觉得你的鼻子有些不太好看。我看你以后见到大王的时候,最好用手或者什么东西把鼻子遮住,这样大王就不会注意到了,也会更加喜欢你。” 魏女听了郑袖的话,心中十分惊慌,她对自己的容貌一直非常在意,听到郑袖这么说,不禁有些担心。她看了看郑袖,见她一脸真诚,不像是在说谎,便信以为真 。 从那以后,魏女每次见到楚怀王,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或衣袖捂住自己的鼻子,生怕楚怀王看到她的鼻子而不喜欢她。楚怀王对魏女的这一奇怪举动感到十分纳闷,他不明白魏女为什么要这样做。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向郑袖询问:“最近魏美人见到我总是遮着鼻子,这是为何?” 郑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她故意装作很为难的样子,欲言又止。楚怀王见状,更加好奇,不断追问。郑袖这才装作很不情愿地说:“大王,我本来不想说的,但既然您问了,我也不敢隐瞒。魏美人曾私下跟我说,她讨厌闻到您身上的气味,所以每次见到您都要把鼻子遮住。” 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话,顿时火冒三丈,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宠爱的魏女,竟然会嫌弃他。他怒不可遏地大声喊道:“真是个泼辣的悍妇,竟敢如此嫌弃我!来人,把她的鼻子给我割掉!” 就这样,可怜的魏女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割掉了鼻子,失去了美貌,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爱,最终被打入冷宫,孤独地度过了余生 。 (三)对郑袖策略的分析郑袖运用的捧杀策略,堪称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权谋表演,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心机,令人叹为观止 。 首先,郑袖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在整个过程中,她始终没有表现出对魏女的丝毫嫉妒和敌意,反而以一种热情友好的姿态出现,让魏女对她毫无防备。她通过夸赞魏女、关心魏女等方式,成功地赢得了魏女的信任和好感,让魏女误以为她是自己的朋友。这种隐藏真实意图的手段,使得她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避免了引起魏女和楚怀王的怀疑 。 其次,郑袖善于利用魏女的单纯和涉世未深。魏女初入楚宫,对宫廷中的争斗和阴谋一无所知,她天真善良,容易相信别人。郑袖正是抓住了魏女的这一弱点,用甜言蜜语和虚假的关怀来迷惑她,让她一步步陷入自己设下的陷阱。她知道魏女对自己的容貌十分在意,便以此为突破口,编造出楚怀王嫌弃魏女鼻子的谎言,让魏女信以为真,从而做出了遮住鼻子的愚蠢举动 。 再者,郑袖的言辞和行动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她在楚怀王面前夸赞魏女,既满足了楚怀王的虚荣心,又让楚怀王对魏女的宠爱更加深厚,为她后来的陷害埋下了伏笔。在回答楚怀王关于魏女遮鼻的问题时,她故意装作很为难的样子,欲言又止,激起了楚怀王的好奇心和愤怒,让楚怀王在盛怒之下做出了割掉魏女鼻子的决定。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使得整个计划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 郑袖的捧杀策略,充分展示了她在复杂后宫环境中的权谋手段和生存智慧。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除掉了竞争对手,重新获得了楚怀王的宠爱,成为了楚宫之中的主宰。然而,她的这种行为也反映出了后宫争斗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让人不禁为魏女的悲惨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 四、曹爽的兴衰:权力斗争中的捧杀![]() (一)曹爽与司马懿的托孤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曹魏政权的后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悄然上演,而这场斗争的主角,便是曹爽与司马懿 。 魏明帝曹叡,作为曹魏的第三位皇帝,在其统治后期,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逐渐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此时,他不得不为年幼的养子曹芳安排托孤大臣,以确保曹魏政权能够平稳过渡。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定了曹爽和司马懿,希望他们能够共同辅佐曹芳,延续曹魏的辉煌 。 曹爽,出身显赫,乃是曹魏宗室成员,大司马曹真之子。他自幼生活在曹魏的核心圈子中,凭借着家族的威望和自身的能力,在曹魏政权中崭露头角,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而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是曹魏政权的元老重臣。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在曹魏朝堂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多次率军抵御诸葛亮的北伐,为曹魏政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朝中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和深厚的根基 。 起初,曹爽对司马懿这位三朝元老敬重有加。毕竟,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威望和地位,是曹爽难以企及的。曹爽深知自己在政治经验和谋略方面与司马懿存在差距,因此在处理政务时,他常常向司马懿请教,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司马懿也以曹爽为国家肺腑,对他颇为礼让,两人共同努力,辅佐着年幼的曹芳,使得曹魏政权在初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 (二)曹爽的权力膨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他身边,围绕着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如何晏、邓飏、丁谧等人。这些人虽然有些才学,但却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心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他们不断地在曹爽耳边进谗言,怂恿他独揽大权,逐渐让曹爽对司马懿产生了猜忌和不满 。 在这些小人的蛊惑下,曹爽的野心开始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与司马懿共同辅政的局面,而是妄图将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他开始施展一系列手段,逐步剥夺司马懿的军政大权 。 曹爽首先以皇帝曹芳的名义,将司马懿明升暗降,提拔为太傅。表面上,太傅是一个极为尊崇的职位,但实际上却被剥夺了实权,无法参与核心政务的决策。同时,曹爽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掌管京城的禁卫军,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掌控着一支精锐的军事力量;曹彦为散骑常侍,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参与朝廷的机密事务 。通过这些任命,曹爽将京城的军事和政治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和家族成员的手中 。 此外,曹爽还大力提拔自己的心腹亲信,将何晏、邓飏、丁谧等人安插到朝廷的重要职位上。何晏被任命为尚书,负责处理朝廷的政务,掌握着重要的决策权;邓飏、丁谧也分别担任尚书,与何晏相互勾结,共同为曹爽出谋划策,巩固他的权力地位 。他们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政治日益腐败 。 在曹爽的独断专行下,曹魏的朝政逐渐被他所掌控。他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完全不顾及朝廷的规章制度和其他大臣的意见。他的生活也变得极度奢侈糜烂,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甚至私自带走魏明帝的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他还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 。曹爽的这些行为,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但由于他手握大权,众人敢怒而不敢言 。 (三)司马懿的隐忍与反击面对曹爽的排挤和打压,司马懿深知此时不宜与他正面冲突。他明白,曹爽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自己如果贸然行动,很可能会遭受失败,甚至危及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于是,司马懿选择了隐忍,他以退为进,暂时避开曹爽的锋芒 。 司马懿称病在家,不再参与朝政,对外宣称自己年老体衰,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处理政务。为了让曹爽相信自己真的病入膏肓,他还故意装出一副老态龙钟、气息奄奄的样子。当曹爽派亲信李胜去探望他时,他更是将这场 “表演” 发挥到了极致。他让两个丫鬟在身边搀扶着,自己连喝粥都喝不进去,米粥顺着嘴角流了下来,沾满了衣服和被子。他说话时也是气喘吁吁,有气无力,甚至连李胜的话都听不清楚,还把 “荆州” 听成了 “并州” 。李胜看到司马懿这副模样,信以为真,回去后便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已经病得快不行了,对他们已经构不成威胁 。曹爽听后,心中大喜,从此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 然而,司马懿的隐忍并非是软弱和屈服,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积蓄力量,准备给予曹爽致命的一击。在这期间,他表面上不问政事,深居简出,但实际上却在暗中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密谋策划,积极联络朝中对曹爽不满的大臣,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曹爽的势力 。司马师更是暗中招募了三千死士,这些人平日里分散在民间,一旦有需要,便能够迅速集结,成为司马懿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终于,机会来了。公元 249 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城南 90 里的高平陵祭扫魏明帝曹叡墓。曹爽及其弟曹羲、曹训、曹彦等全部陪同前往,洛阳城内顿时空虚 。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发动政变。他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洛阳城门,控制中央武库,派司徒高柔持节代理曹爽大将军之职,接管曹爽军营;令太仆王观代理曹羲中领军之职,接管曹羲统领的禁军;令中护军司马师领禁军围困曹爽大将军府 。城内局势安定后,司马懿带着太尉蒋济等出洛阳,屯军洛水浮桥北岸,挡住曹爽回城的道路,并派使者呈送奏章给曹芳,历数曹爽的罪行,要求罢黜曹爽兄弟 。 曹爽得知洛阳发生政变后,惊慌失措,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他将皇帝曹芳的车驾留宿在伊水之南,让仅有的数千军队构筑防御工事,防范司马懿军队的攻击 。此时,曹爽的谋士桓范建议他挟持皇帝曹芳前往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征召四方兵马,讨伐司马懿 。他认为,只要皇帝在手中,就有了大义名分,各地的将领们必然会响应他们。而且许昌是曹魏的旧都,那里有充足的武器和粮草,可以作为他们的根据地 。然而,曹爽却犹豫不决,他既害怕与司马懿正面交锋,又幻想司马懿能够放过他,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 在司马懿的威逼利诱下,曹爽最终选择了投降。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交出兵权,司马懿就会放过他,让他做一个富家翁。他对众人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 。” 于是,他将司马懿的奏章上呈给曹芳,请求皇帝下诏罢免他的官职并解除兵权,然后护卫着天子的车驾回到了洛阳 。 然而,曹爽的天真想法最终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回到洛阳后,司马懿以大逆不道之罪,将曹爽及其兄弟、党羽全部逮捕,并诛灭三族 。这场高平陵之变,以司马懿的胜利而告终,司马氏从此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日后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 (四)曹爽被捧杀的深层原因曹爽的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司马懿的突然反击,但深入分析,其被捧杀的背后有着诸多深层原因 。 首先,曹爽身边的小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何晏、邓飏、丁谧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怂恿曹爽独揽大权,排斥异己。他们在曹爽面前阿谀奉承,夸大他的能力和功绩,让曹爽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他们为曹爽出谋划策,却都是一些短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计策,导致曹爽在政治上逐渐陷入孤立,失去了人心 。 其次,曹爽自身缺乏政治智慧和对局势的正确判断。他在权力的诱惑下,变得急功近利,只看到了眼前的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 。他没有意识到司马懿的隐忍和谋略,低估了司马懿的实力和决心 。在面对司马懿的政变时,他惊慌失措,完全没有应对之策,最终只能束手就擒 。他在处理政务时,独断专行,不听取其他大臣的意见,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日益腐败 。 再者,曹爽对权力的过度追求也是他被捧杀的重要原因。他为了独揽大权,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排挤打压异己,甚至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 。他的行为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使得他失去了人心,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在权力的巅峰时,没有意识到权力的本质和责任,而是沉迷于权力带来的物质享受和虚荣,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 曹爽的被捧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舞台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远离小人的蛊惑。要懂得权衡利弊,正确判断局势,不要被权力的诱惑所迷惑 。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立足,避免重蹈曹爽的覆辙 。 五、捧杀策略的剖析与启示![]() (一)捧杀的策略要素从上述《资治通鉴》中的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可以看出,捧杀策略包含着几个关键要素 。 首先是隐藏真实意图。实施捧杀者需要将自己的真实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不能让被捧者察觉到一丝一毫的敌意或阴谋。在郑袖与魏女的故事中,郑袖在楚怀王和魏女面前,始终表现出对魏女的喜爱和友好,让魏女对她毫无防备,完全没有意识到郑袖内心深处的嫉妒和想要除掉她的想法 。同样,在智伯的案例中,韩康子和魏桓子虽然对智伯的贪婪和嚣张心怀不满,但他们在智伯面前却表现得十分顺从,没有让智伯察觉到他们的反抗之心,为后来的反击行动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 给予赞美恭维也是捧杀策略的重要一环。通过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夸赞,让被捧者沉浸在虚假的荣耀之中,从而迷失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曹爽在身边小人的吹捧下,逐渐变得骄傲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人在获得一点小成就后,就被周围的人过度夸赞,从而变得沾沾自喜,不再努力进取,最终一事无成 。 善于团结盟友同样至关重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中,单靠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实施捧杀者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被捧者。在晋阳之战中,赵襄子正是通过与韩康子、魏桓子联合,形成了强大的联盟,才最终击败了智伯 。在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懿也是暗中联络了朝中对曹爽不满的大臣,形成了反对曹爽的势力,才得以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 (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防范在现代生活中,捧杀策略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防范自己被捧杀 。 在职场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心胸狭隘、喜欢争权夺利的 “小人” 同事时,如果直接与他们发生冲突,可能会影响工作氛围和自己的职业发展 。此时,我们可以借鉴捧杀的策略,表面上对他们的观点和行为表示赞同和赞美,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放松对我们的警惕 。同时,我们要暗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人脉资源,等待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实力,让他们的阴谋无法得逞 。比如,当一个同事提出了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但他却自认为非常完美,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时,我们可以先对他的方案中的优点进行肯定和赞美,然后再委婉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这样既不会引起他的反感,又能让方案更加完善 。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他们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从我们这里获取某种利益,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他们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我们要学会辨别他们的真实意图,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话 。同时,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因为别人的夸赞而骄傲自满 。比如,当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过度夸赞,并且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警惕他的动机,不要轻易答应他的要求 。 为了防范自己被捧杀,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认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产生过高的估计 。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逆耳忠言,不要只听好话,不听坏话 。我们还要保持谦虚的品质,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捧杀的风险 。 六、结语:汲取历史智慧![]() 《资治通鉴》中这些对小人捧杀的故事,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世事的无常。它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捧杀作为一种权谋手段,其威力之大,足以颠覆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像历史人物那样面临生死存亡的权力斗争,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利益冲突的普遍性,依然让我们有可能遭遇类似的情况 。我们身边可能会有像智伯那样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也可能会遇到像郑袖那样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人,甚至会碰到像曹爽那样被小人包围、迷失自我的人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 当我们遇到小人时,不要急于与其正面冲突,而要像韩康子、魏桓子和赵襄子一样,冷静分析局势,寻找对方的弱点,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给予反击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被捧杀的对象,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不被他人的夸赞和吹捧冲昏头脑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了人类的兴衰荣辱,也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示 。通过研读《资治通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以史为鉴,汲取古人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从容 。 |
|
来自: mynoteboo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