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剧名家袁雪芬与她的袁派艺术传承

 天童老僧 2025-02-19 发布于上海

从浙江嵊州的乡间小路,跋涉至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港湾,袁雪芬用她的一生践行了对越剧艺术无尽的追求与奋斗。她的脚步虽然踏遍艰辛,却在越剧的舞台上织就了一幕又一幕的辉煌篇章。

袁雪芬将对于生活之美的渴望和追寻,化作舞台艺术的灵魂,她的演绎不仅是戏剧表演,更是一种对人生最深切美好的诠释。在越剧的领域内,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贡献,被公认为一代宗师,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袁雪芬虽然在嗓音天分上并非出类拔萃,却能巧妙地根据角色的性格与情感需求来塑造唱腔。她追求的不仅是旋律上的华丽,更致力于用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来打动听众的心。她广泛吸取各种优点,并与琴师密切合作,勇于突破旧有的模式,在演唱技巧上不断创新。袁氏唱法深深扎根于传统,同时又饱含浓郁的地方特色。她的唱腔有着自己独特的基调,但绝非刻板或停滞不前,总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袁雪芬,一位对越剧传统题材选择——那些囿于才子佳人故事,甚至流于艳情低俗的情节——感到不满的青年,同时对越剧在表现技巧上与话剧、昆曲等戏剧形式相比较所显现出的局限性也心怀不满。在她的表演生涯之外,她不遗余力地汲取各种艺术精粹,经常光顾电影院欣赏电影,走进剧场观赏话剧、京剧和昆曲的精彩演出。

尤其深刻的是,当她观看了话剧《正气歌》并被剧中文天祥在狱中高唱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震撼之后,她深受触动。她说:“每当文天祥英勇赴死,毫无畏惧地朗诵这首永恒的诗篇时,观众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激动人心的场景,在我们的越剧演出中是从未体验过的。我们应该学习话剧演员那般投入,严肃认真地呈现每一部作品,而且要演绎那些充满深意的剧目。”

图片

“清清白白做人”是一条做人的底线,“认认真真演戏”则可以视为在此底线上生发的属于袁雪芬的一种朴实无华的演剧思想。她时常沉思自己致力于的越剧艺术,内心深处早已孕育了改变之志。这份执着不仅让她对自我,也对她所投身的越剧领域,拥有了远超常人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朴实而深邃的戏剧理念,在随后的艺术磨砺中不断提纯升华,坚守初心,始终不忘。

1942年10月28日,对于袁雪芬以及越剧界而言,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在经历了好友马樟花无法忍受种种苦楚而抑郁去世的打击,自己因极度悲痛和压力导致突发性咯血,并痛失了父亲之后,袁雪芬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她回到故乡,经过一段时间疗养以及对越剧未来的深刻反思,最终重振旗鼓,回到了上海的舞台。

袁雪芬以崭新的视角对越剧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她鼓励演员们要“唱文天祥那样有正气的戏曲,做人要如文天祥般有气节”。她和她的同仁们大胆地举起了新越剧的旗帜,率先在戏剧界实行编导制度,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去粗取精的改编。同时,她也不拘一格地吸收了话剧(电影)和昆曲的表演技巧,对越剧的歌唱、表演、化妆(包括头饰发型)、服装、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革新。

袁雪芬受到周总理的指引后表示:“男女合演和女演男两种艺术形式,都是越剧剧种本身的需求,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男女合演的出现,并不是在缩小越剧的题材范围,而是在扩大;并不是在损害越剧的风格,而是在发展;并不是在削弱越剧的表现力,而是在增强。”袁雪芬认为,越剧不能止步于原有基础,应当继承优秀的传统,并融入新的艺术元素,以加强其文化内涵,这便是新世纪越剧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越剧男女合演正是越剧艺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越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图片

越剧迅速以其新颖和魅力在上海崭露头角,并从浙江及上海地区扩散至全国各地。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已经普及于长江三角洲和全国超过20个省市,同时也受到了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广泛喜爱。在袁雪芬等人的引领下,这批“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艺术工作者使得越剧的艺术价值快速上升,这个曾经不入高雅殿堂的地方戏剧形式,已发展成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重要剧种,被公认为“传播范围最广的地方剧种”,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文化界的关注。

越剧艺术家袁雪芬等代表人物,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坚持不盲目跟从、不自我设限,积极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并勇于创新,始终以追求卓越艺术为目标。这种难得的学习热情和改革精神,是越剧形成众多流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1943年,袁雪芬主演了剧目《香妃》,并创造了【尺调】唱腔。到了1946年,她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并将其搬上了越剧舞台。1959年,她在越剧《双烈记》中担任主演,并创造了【6字调】。1965年,她又主演了现代剧目《火椰村》,并创制了【降B调】唱腔。除了唱腔的创新,袁雪芬还擅长运用细腻多变的演唱技巧,以展现其出色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演唱充满气息、婉转流畅,发音坚定而富有弹性。在演唱过程中,她注重气息的掌控和音量的收放,始终保持运气的充沛。她还注重尾音的归韵,能够气息饱满地收音,运用欲放又收、抑扬顿挫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深沉而富有内涵,余音缭绕,形成了她特有的艺术韵味。

图片

袁雪芬作为一位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致力于将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她通过亲自参与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的越剧人才,确保了这一艺术的持续繁荣。在她的门下,涌现出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和传人,包括朱东韵、方亚芬(上海越剧院)、李丽(浙江省越剧团)、陶琪(南京越剧院团)、华怡青(上海越剧院的)、李沛婕(浙江越剧团)、陈慧迪(上海越剧院)、张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徐莱(南京市越剧团)。此外,诸如张云霞、吕瑞英、戚雅仙和金采风等杰出艺术家也深受袁雪芬的艺术影响,他们不但学习了袁派的精湛艺术,后来更在此基础上独树一帜,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艺术家们的成功,不仅是对袁雪芬教学成果的最好证明,也是她对越剧艺术不懈追求和热爱的具体体现。通过她的悉心指导和她对这门古老艺术形式的深情投入,越剧得以继续在国内外舞台上绽放光彩,丰富着中国戏剧文化的宝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