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应答与展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大概率是考生同评委直接交流的唯一机会。 综合以往经验,有几点注意事项要提醒同学们: 1、翻出报名表看看自己当初填写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是重要的出题点。可能会遇到的初阶提问是:“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的特长是什么”“我看你的爱好是xxx,可以展示一下吗”。晋级版的提问则可能会是:“你这个爱好领域里知名的人有谁”“你现在还在坚持学习这个爱好吗,为什么”“你达到现在这个程度学习了多久(追问)你觉得这个爱好在学习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你觉得这个特长给你带来了什么” 这里不排除有些朋友当初填表时只是随手一写,那就请确保在上场前多少对自己这个爱好稍作了解,即使无法完成展示,也要能经受住以上几个追问。 2、介绍一位你喜欢的播音员/主持人/自媒体博主。实话实说,这个题自打考官提问这个环节诞生伊始,就一直在制霸江湖,几乎已经成了必考中的必考。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准备得妥当。 想要答好这个题,需要至少储备以下几点:a、不需要一定是知名人士,这里考查的是你的内容组织和说话方式。b、没有所谓平台或载体的优劣,并不存在电视优于广播优于网络这个鄙视链,还是那句话,把力气花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c、想要拿到高分的关键,在于阐释清楚你喜欢这个人的原因,特别是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什么与你相关的东西,如能够给你带来弥补自身短板的启示等等。 3、不要紧张也无需紧张。这是交流,不是拷问,不妨当做一次轻松的聊天,尽己所能地去展示除了业务考核项目之外的自我。不要矫揉造作,从播报和复述的应试状态里解放出来,展露生活化的自己。 考官交流环节的通用准则是真实、自然、流畅,大方得体。在回答时如果实在遇到无法作答的题目(概率极低),不要勉强,更不能瞎编(尤其绝不可以编造新闻或数据,这是学术大忌),人无完人,大方承认不足,解释原因,然后请求老师换个题目,无伤大雅。 记住,答案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而说和如何去说才是高分突破口。 至于话题讨论,我想给处于两个极端的两类考生以些许忠告。 控制者:绝对的话语场控制者。我觉得学播音的,有话语控制的欲望是太正常不过的事,这本身没啥。但是,因为这是一场由多人参与的讨论,那就意味着节目的呈现效果是由场上所有人组成。某一人的一家独大显然会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剥夺其他人的说话机会,其结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讨论的效果不佳——导致“天没有聊起来”。这样的讨论,不算成功。因此,如果你想勇为话轮推动者,请一并收下“如何让讨论热火起来”“如何让讨论有成果而非空无一物夸夸其谈”两项重任。 服从者:静待花开。同中传话题讨论类似,上海戏剧学院的小组辩论已经开考多年,在这之中,我们每年都会收获不少场上服从者的负面例子,即辩论环节几乎没能说上话。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原因大多是“那些控制者太咄咄逼人了,我完全抢不上话”“那几个人气场太强了,他们互相争论,不顾其他人”等等。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充分演练,今年中传考场上会否也出现同样的场景,我们不得而知,因此,也唯有请考生们放弃所谓“等一等,我再找机会”的念头,见缝插针、主动出击,创造说话机会。这是一场事关命运的人生大考,没有人会施舍给你机会。 笔不前驰,祝愿大家考出佳绩! 9月,中传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