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ED101 | 杨现民教授等:三元政策驱动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

 daoge6302 2025-02-2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文章主题

课堂教学转型

关键词

三元政策、实施路径

字数

大概6000字

阅读时长

预计10分钟读完

导读

伴随教育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教育正在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其中,课堂教学改革仍是整个教育生态重塑与系统革新的关键和核心所在。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发布,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同年教育部发布2022版新课标,“双减+数字化+新课改”(“三元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形成,成为驱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可以说,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已势在必行。


01 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多重挑战

1

 如何解决“减负”与“提质”两难矛盾

图片
图片

2021年,国家发布的“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旨在推动育人方式的全面变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双减”政策的导向下,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如预想那样实现“减负”与“提质”的改革目标,反而出现了“路径依赖”与“被俘现象”,教师工作时间被迫延长,隐形工作量日益增加。同时,过度降低学生课业负担,易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减负”与“提质”的两难矛盾,研究者提出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高效、低耗的精细化教学,同时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全面推进课程育人。此外,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优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在减负方面的共识,破解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线性相关”的悖论,也成为解决“减负”与“提质”矛盾的重要手段。

2

 如何推进中小学课堂数字化革命

图片
图片

2022年,国家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调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全流程、全领域变革,涉及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然而,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应用仅局限在教师教学层面,忽视了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应用场景,使得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无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工具的整体效能。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在开展数字技术支持的课程设计、学习评价及课堂管理等方面面临挑战,出现了技术嵌入意向与传统教学惯习的冲突,导致教师工作负担呈现短期减轻、长期增加的趋势。还有部分教师不愿转变教学理念与角色定位,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亦影响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亟待进行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3

如何有效落实新课改理念与要求

图片
图片

2022年教育部发布2022版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建设的指挥棒作用,把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等方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理念对传统知识本位课堂教学带来强烈冲击,亟待通过课堂教学目标转换,实现教学范式转型与每位学生的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部分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单纯追求改革形式与气氛,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泛化,教学深度缺乏,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从教师主体来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教书”角色转变为“教书”“育人”并重的角色,对现有教师课堂教学习惯提出挑战,致使教师课堂教学出现不适应,亦影响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因此,如何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理念与内在规律,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与要求,成为新时代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02 三元政策驱动课堂教学转型的内在逻辑

1

三元政策驱动课堂教学转型基本逻辑

图片

三元政策源于特殊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背景,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课程改革驱动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指向;二是“双减”政策折射出“提质减负课堂是核心”,指出其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提高课堂效能,这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三是教育数字化战略通过指引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驱动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保障。

三元政策观照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课程改革方案指向育人理念与目标的转变,对传统课堂知识本位教学提出了挑战;二是“双减”政策指向“减负”与“提质”目标的协同达成,对课堂“少教多学”或“多教少学”的现状形成了挑战;三是教育数字化战略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与结构化转型,与传统教学惯习产生了冲突。

三元政策驱动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逻辑体现在不同政策的叠加影响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理念、技术、方法与目标引导,以推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变革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理念支持,课堂教学数字化创新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动力、方法与技术支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则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目标指引。与此同时,从课堂教学系统来看,三元政策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具有系统性引领作用,通过对转型缘起、转型发展、转型实现、转型评估四阶段的系统化推动,助力课堂教学结构的高效化、集约化转变。在转型伊始,三元政策是驱动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开展课堂变革创新的直接动力,具有强制性特征;在转型过程中,三元政策是赋能课堂教学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架与辅助力量,具有灵活性特征;在转型实现中,三元政策是构建课堂教学转型理念、方法与路径的重要保障,具有基础性特征;在转型评估中,三元政策是调节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依据,具有反馈性特征。

图片

2

三元政策驱动课堂教学转型实践框架

图片

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需要深入课堂变革的本质层面探讨转型的有效途径。基于三元政策驱动的课堂教学转型基本逻辑,整合教学系统论,本研究建构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框架,包括三维驱动影响、五元教学要素、三项关键机制、五条实施路径及三层转型目标。

图片

该实践框架涵括政策驱动影响、关键机制生成、实施路径建构、转型目标达成等要素,呈现出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逻辑。课堂教学减负提质、新课改理念落实以及课堂数字化革命的协同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机制重构的重要引领,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率、质量与结构整体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的关键在于将数据要素融入传统教学结构中,形成以数据要素为连接中介且涵括教师、学生、内容、媒介的五要素新型教学结构。当然,全面的课堂教学转型除了要素重构外,还需要特别关注教学运行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创新机制这三项关键机制的建设。实施路径是在关键机制的保障下,推进课堂教学转型落地的具体路径,需要着重考虑政策协同、资源供给、样态打造、智能评估、数字教研等举措。课堂教学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转型目标也是层级递进的。其中,底线目标是要构建全面数字化的课堂,打造数字技术为基座的高效率课堂,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重要目标是落实新课改理念,推广素养导向的高品质课堂,解决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终极目标是落实因材施教,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普及成长为本的个性化课堂,解决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

03 三元政策驱动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机制

1

数据赋能的教学运行机制

图片
图片

在数据要素的影响下,传统课堂的“师一生”二元实践逻辑将转化为以数据要素为基础的“教师—学生—内容—媒介”四元实践逻辑。其中,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态要素作用于课堂教学系统,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智慧能量。数据要素通过渗透到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教学系统的每个“细胞”,实现了为课堂教学转型的全流程赋能、全要素赋能和全场景赋能。由此,本研究构建了数据赋能的课堂教学运行新机制。该机制强调通过数据赋能学生诊断评估、教师教学决策、媒体管理优化及教材改进呈现,从而实现对教学流程与教学生态的重构。

2

育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

图片
图片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设计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它涉及评价理念、评价指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重构。三元政策驱动影响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由“教书为主”转向“育人为本”,评价取向由“成绩导向”转向“育人导向”。评价理念由结果性评价转向动态生成的全过程评价,追求“长效式”育人成效,引领教师教学质量观转变。评价指标由“单一分离”转向“多元统整”,与新课标紧密结合,指向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涵括知识素养、思维素养及能力素养等。评价内容由“随意”转向“精准”,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实践,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与心理的发展,契合“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将课堂观察、随堂练习、教学活动或书面检测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

3

开放包容的教学创新机制

图片
图片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必须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创新体制机制。只有通过创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建立开放包容的教学创新机制,方能推动课堂教学的突破性创新。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容错氛围,允许教师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错误,激发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创新动力。包容失败、鼓励试错的文化环境能有效激发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二是明确教学创新的主体职责,给予教师适当的试错空间,增强教师创新的安全感。三是提供教学创新的个性化支持,可基于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模拟实践,为教学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减少教学创新的失败风险。四是建构科学有效的创新评估体系,革新“唯成绩论”的创新评估观念,兼顾创新实践的效率与质量,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构建覆盖教学系统全过程的个性化创新评估体系。

04三元政策驱动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1

构建三元政策协同发力的运行闭环

图片
图片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成功转型需要三元政策的强力保障,亟待建立教育政策“制定—解读—实施—评估—改进”的运行闭环。当前,三元政策都已发布,工作的重心应落在解读、实施、评估与改进上,特别要加强评估与改进层的工作。在政策解读层面,应邀请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学科教学专家等以专题解读方式对三元政策驱动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向进行分析,厘清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要求,提高教育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共识度。在政策实施层面,可组织教育数字化研究者、教育理论专家、学科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基于政策精神开展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探索,同时分析“师一生—校—社”四元主体对三元政策落地实践的反馈。

2

推进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

图片
图片

教学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大规模、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的支撑。结合各地教学改革与转型的实践需求,需要着重做好如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此为纽带和载体,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多方跨界合作共享的大资源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全媒体数字教材、移动教育应用、智能化教学工具、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新形态资源建设,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建立“国—省—市—县(区)—校”五级数字资源监测体系,精准掌握各地各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解决数字资源供需匹配度弱的难题,提升数字资源供给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三是发挥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环境优势,全面采集教与学全过程数据,建立学习者个体的学习画像、知识图谱、认知能力图谱等,借助智能推荐引擎,实现由“人找资源”向“资源找人”转变,有效解决广大师生检索资源耗时费力难题。四是加快提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教会教师如何正确高效使用豆包、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大模型产品,智能生成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并能对学生提交的方案、报告、作业等生成性资源进行智能化评价与反馈。

3

打造课堂教学转型的典范样态

图片
图片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重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关系,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至关重要。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以三元政策的驱动影响为契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以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为切入口,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构多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样态。在打造典范样态时需遵循“识别课堂问题—分析教学情境—设计新方案—检验新方案—实施新方案—评价与反思—固化新实践”的实践逻辑,从而推动经验主导、低效重压、整齐划一的传统课堂向数据把脉、全向互动、精准反馈、减负提质的创新课堂转型,如深度教学课堂、跨学科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树典范”是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典范样态的易推广性,着重考虑新模式与新样态普及的成本、门槛与教师负荷等因素。

4

建立智能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图片
图片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是保障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有效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构建全程、全维、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构筑监测主体与评估对象,开发课堂教学质量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施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数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采集与分析,实现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测与评估,可为教学决策优化提供证据支持。整体来看,全程式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构建需遵循“目标—实践—监测—判断—评估—调整”的实践逻辑。

5

创设区校联动数字教研新模式

图片
图片

教学与教研一直是教育系统中的姊妹体,课堂教学的转型必然要求教研也进行同步转型。区校联动数字教研新模式是助力中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转型的关键抓手。基于新课改理念与数字化转型赋能,整合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及课堂教学质量系统,本研究创设了“数据驱动的问题识别—区校联动整体性设计—数字化赋能学校情境教研—数据驱动的学科嵌入式研习—混合式教研案例示范”的数字教研新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区校联动的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嵌入式教研与案例示范,建立“识别—实践—归因—解决—提升”螺旋发展的系统化教研逻辑。

1

END

1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