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闻西人盗走《永乐大典》,才有近代文明与科技革命?

 文以载道THJY 2025-02-23

2019年的夏天,一场关于古籍《永乐大典》的争论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有人认为这部中国古代的类书是西方近代文明和科学革命的源头,甚至直言不讳地声称西方之所以能在工业革命中崛起,全赖于从中国偷走了这本奇书。那么,这一说法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内容图片

先说《永乐大典》,它是什么?

这部巨著编纂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5世纪初明朝永乐年间,集中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文化,因此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巨著不仅价值连城,其学术和文物价值也无可估量。然而,这部宏伟的辞典,在历史上却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使得我们今天只能见到它的一小部分。事实上,《永乐大典》在编纂完毕后,共抄录了两套:正本和副本。而正本早在历史长河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内容图片

首先,《永乐大典》正本的失踪成为各种流言的发源地。关于其下落,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一个常见的说法是陪葬了嘉靖皇帝,因为嘉靖本人非常喜爱《永乐大典》,并下令抄写副本。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它毁于明万历时期的宫廷大火。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本在李自成1644年焚毁紫禁城时葬身火海。这些说法虽然各执一词,但无一例外都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剩下的只有推测和想象。

内容图片

至于说《永乐大典》正本被西方人偷走且成为西方文明崛起的基石这种说法,不仅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更是从逻辑上难以成立。首先,《永乐大典》成书于15世纪初,而西方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时间上与《永乐大典》的编成并不一致。文艺复兴从14世纪到16世纪,早于《永乐大典》实际流失的时间点。因此,时间上的错位让所谓的偷窃论显得荒谬无稽。

内容图片

再者,考虑到《永乐大典》的体量巨大,即便是西方有意偷走并翻译,也不可能在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将如此大规模的工作悄无声息地完成。实事求是地说,西方文明的崛起更多依赖于它们自身的思想解放、科学方法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而非某一部古籍的“偷窃”。

内容图片

然而,关于《永乐大典》的副本流失才是真正曲折离奇的过程。自嘉靖抄录副本后,这些珍贵的副本一直存放在皇史宬中,后来更是因为战乱逐渐流失。尤其是在清朝中期,各种修书和盘点中,不少副本被内部官员偷走并私人收藏。最严重的劫掠发生在咸丰十年的英法联军入侵期间,大批《永乐大典》副本失踪,部分被带回欧洲。而到清末,存量更是日益减少,至光绪十八年,副本仅存870册。

内容图片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西方劫掠走的《永乐大典》副本数量并不多,更多的是被中国官员监守自盗,然后变卖、流散。因此,即便承认西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劫掠,但数量、时间以及文化传承的原因都意味着这些流散的副本并不足以成为西方科技革命的根基。

内容图片

而对于《永乐大典》的内容,根据现有的研究,它更多涵盖了从先秦到明初的古籍内容,包括儒学经典、历史著作、文学诗集等。这些内容虽然博大精深,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精髓,而并非直接联结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体系。因此,推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参透了《永乐大典》上的知识,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依据。

内容图片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永乐大典》虽然是中华文化的一座丰碑,但其与西方文明的崛起联系并不像一些流言所述那样密切。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是思想的解放、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而不是几本书的“神秘力量”。遗憾的是,《永乐大典》当前所存之有限册数不能充分展示其全部辉煌,但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仍然是无可置疑的。

内容图片

希望通过正视历史,还原真相,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是迷信于那些无证据的传言。或许,这样的努力,才是对这部鸿篇巨制最好的纪念。

内容图片

你对这个真相有什么看法呢?历史细节往往比小说更加离奇,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