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才女"武亦姝又上热搜了。 这次是因为她在清华附小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镜头里的她,自信从容,落落大方。演讲时,她娓娓道来,出口成章,举手投足间尽显才女风范。 网友们纷纷感叹:"武亦姝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的确,从《中国诗词大会》夺冠,到高考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考入清华,再到清华学子,武亦姝的每一步都让人艳羡。 可谁又能想到,如此优秀的武亦姝,曾经也是个"差生"。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在科研机构工作,妈妈是美术教师。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应该很重视教育。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武亦姝的父母对她几乎是"放任不管"。 小时候的武亦姝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 每次开家长会,武亦姝的父母都会被老师"重点关照"。可即便如此,武亦姝的父母依然"无动于衷",任由她"野蛮生长"。 直到有一天,武亦姝的父母带她去拜访一位朋友。 ![]() 朋友家的小孩非常优秀,不仅成绩好,还多才多艺。 武亦姝的父母羡慕不已,便向朋友请教"育儿经"。 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们: "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 武亦姝的父母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放任不管",其实是"不负责任"。 从那以后,武亦姝的父母开始改变。 他们不再沉迷手机,而是拿起书本,给武亦姝树立榜样。 他们不再"放任不管",而是以身作则,陪伴武亦姝学习。 在父母的熏陶下,武亦姝渐渐爱上了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这才有了后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国民才女"武亦姝。 ![]() 武亦姝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才女"——詹青云。 詹青云出生在贵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小时候的詹青云,成绩并不好,从小学到高中,她转学6次,每次转学成绩都是垫底。 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她: "詹青云呀,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 "还是早点去技校吧。" 面对这样的"差生",詹青云的父母没有放弃,更没有放任不管。 他们始终坚信,女儿是最棒的。为了让詹青云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倾尽所有,送她去最好的学校。 为了培养詹青云的阅读习惯,他们省吃俭用,给她买各种各样的书。 为了支持詹青云的梦想,他们不惜贷款100万,供她去哈佛深造。 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詹青云一路逆袭,最终成为哈佛博士,《奇葩说》辩手,乃至今天的律师。 从"差生"到"哈佛博士",詹青云的逆袭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正如她所说:"支撑我走到今天的,是我那比我还自信的爸妈。" ![]() 武亦姝和詹青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用心良苦的父母。 那些我们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优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用心栽培的结果。 正如武亦姝的妈妈所说: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那些我们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未必有多高的学历,多好的工作,但他们一定懂得用心陪伴孩子,用爱滋养孩子。 而那些"放任不管"的父母,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男孩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父母为了"管教"他,把他送到了戒网瘾学校。 在那里,他受尽了折磨,最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从戒网瘾学校出来后,他不仅没有戒掉网瘾,反而更加沉迷游戏。 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把他接回家,任由他"自生自灭"。 如今,这个男孩已经20多岁了,依然整天待在家里打游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废人"。 看完这个新闻,我既心痛又无奈。 心痛的是,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毁了。 无奈的是,父母的无知和放任,毁掉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当初父母能够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多花点心思教育孩子,或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有人说,教育孩子是一件"苦差事"。 的确,教育孩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 但比起孩子一生的幸福,这些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 ![]() 武亦姝的妈妈曾说: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但这里拼的,不是父母的金钱和地位,而是父母的观念和格局。 那些优秀的父母,未必有多高的学历,多好的工作,但他们一定懂得用心陪伴孩子,用爱滋养孩子。 他们会在孩子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孩子犯错时,给予包容;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 他们用行动告诉孩子: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爱你。但请你一定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在这条路上,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用心陪伴孩子,用爱滋养孩子的父母。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