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病思维导图,太阴病思维导图  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以理中汤(丸)、四逆汤等为代表方剂 大别山养生堂

 鹤年养生 2025-02-24

太阴病思维导图

 

一、概述

 

定义:外感病过程中,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为主要表现的里虚寒证。

 

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胃等脏腑。

 

二、病因

 

外感传变: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邪气内陷太阴;或三阳病病程迁延,正气受损,病邪传入太阴。

 

内伤因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损伤脾胃阳气,复感外邪,易致太阴病。

 

三、证候

 

本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或沉缓。

 

兼变证:兼有表证,见发热、恶寒、脉浮等;寒湿发黄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等。

 

四、治疗原则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以理中汤(丸)、四逆汤等为代表方剂,通过温运脾阳,祛散寒湿,恢复脾胃功能。

 以理中汤(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理中汤(丸)是中医经典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理中汤: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

 

- 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1000g,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

 

功效

 

- 温中祛寒:可驱散脾胃中的寒邪,改善因脾胃虚寒所致的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

 

- 补气健脾:能增强脾胃功能,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方解

 

- 干姜:为君药,大辛大热,温中祛寒,恢复脾胃阳气。

 

- 人参:为臣药,甘温,补气健脾,助脾胃运化。

 

- 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 炙甘草:为使药,甘温益气,调和诸药,且与干姜配伍可缓急止痛。

 

用法

 

- 理中汤:原方为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是水煎服,分2-3次温服。

 

- 理中丸:原方为研末,炼蜜为丸。现代多为中成药,一般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使用时应遵循医嘱,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剂量和用法。

四逆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四逆汤是中医的经典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炙甘草6g、干姜4.5g、生附子5g。

 

功效

 

- 回阳救逆:能使因阳气衰微欲脱而致的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危急重症得到缓解,是挽救阳气虚脱的重要方剂。

 

- 温中祛寒:可驱散中焦寒邪,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呕吐、下利清谷等症状。

 

方解

 

- 生附子:为君药,辛甘大热,有毒,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回阳救逆之力强。

 

- 干姜:为臣药,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回阳救逆之功。

 

- 炙甘草:为佐使药,甘温,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二则缓和附子毒性,还能调和诸药。

 

用法

 

- 现代用法一般是水煎服,先煎附子1-2小时,以减其毒性,后下干姜、炙甘草再煎。具体用量和疗程应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有制成中成药的,如四逆汤口服液等,口服,具体剂量遵医嘱。

 

四逆汤为温阳峻剂,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者不宜使用,且孕妇慎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兼证治疗:兼有表证,宜先温里,后解表,或表里同治;寒湿发黄证,以温阳散寒、利湿退黄为法,可选用茵陈术附汤等。

 茵陈术附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茵陈术附汤是治疗阴黄的经典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茵陈30g、白术15g、附子6g、干姜5g、炙甘草3g、肉桂3g(后下)。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剂量。

 

功效

 

- 温阳健脾:可增强脾胃阳气,改善脾胃虚寒所致的运化无力,缓解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 利湿退黄:能够促进体内湿邪的排出,消除黄疸,使肌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得以减轻。

 

方解

 

- 茵陈:为君药,苦泄下降,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要药,无论阳黄、阴黄均可用。

 

- 附子、干姜、肉桂:为臣药,附子温肾助阳,干姜温中散寒,肉桂温通经脉,三药合用,温阳祛寒之力强,以助脾阳运化,从根本上消除寒湿之邪。

 

- 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与茵陈配伍,增强利湿退黄作用,与温阳药配伍,又可加强温阳健脾之力。

 

- 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和中,与白术、干姜等配伍,可缓急止痛。

 

用法

 

- 一般采用水煎服,先煎附子,以减其毒性,然后加入其他药物,肉桂后下,煎好后分2 - 3次温服。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预后与调护

 

预后:若及时正确治疗,阳气来复,病情可向愈;若失治误治,阳气衰败,可发展为少阴病等重证。

 

调护:饮食宜温热、易消化,如小米粥、山药粥等,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注意腹部保暖,可适当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因情志不畅易伤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