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通过模型分析采购价格?

 供应链重构 2025-02-24 发布于福建

公众号后台有朋友留言,希望能推送一期关于外协品类价格模型的文章。不论是采购原辅料、包材等生产性物料,还是印刷品、备品备件等非生产性物料,亦或委外加工(外协)的成品,我们在采购成本分析与谈判时,都可以(或需要)用到《采购价格分析模型》。

本文就采购价格分析,提几点实践性的参考,并在文末附《采购价格分析模型》。

关于采购价格合理性,读者们可以翻阅公众号供应链重构往期文章《怎么证明你的采购价格是合理的?》,熟悉TPSM模型。

1.价格模型的核心要素

1.1 成本结构分析

直接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工时×费率)、设备折旧、能源消耗等。

间接成本:供应商管理费、运输费、税费、质量检测成本等。

利润加成:供应商的合理利润空间(通常按成本比例或行业基准设定)。

1.2 市场供需因素

行业价格基准:同类采购品类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历史成交价。

供需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季节性需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竞争格局:供应商数量、集中度及议价能力(如独家供应商可能溢价)。

1.3 企业议价能力

采购规模:大批量采购可摊薄供应商固定成本,降低单价。

合作关系:长期战略合作可能获得更优惠条款(如阶梯定价)。

技术壁垒:定制化需求或高精度工艺可能导致价格刚性。

1.4 非价格因素权重

质量要求:高精度、特殊工艺可能增加成本。

交期紧迫性:加急订单可能产生额外费用。

风险成本:供应商可靠性不足带来的潜在损失(如延期罚则)。

2.常见价格模型类型

2.1 成本加成模型

公式:价格 =(直接成本 + 间接成本)×(1 + 利润率%)

适用场景:标准化产品,供应商成本透明,企业需控制合理利润。

2.2 市场导向模型

公式:价格 = 市场基准价 × 调整系数(如质量、交期权重)

适用场景:竞争充分的市场,需快速响应行情变化。

2.3 目标成本法(逆向定价)

公式:目标成本 = 终端售价 - 企业目标利润 - 内部成本

适用场景:成本压力大的行业(如制造业),倒逼供应商优化成本。

2.4 动态定价模型

公式:价格 = 基价 ×(原材料指数 + 人工费率指数 + ...)

适用场景:长期合同,需与大宗商品价格或通胀挂钩。

2.5 组合定价模型

分层定价:基础服务低价 + 增值服务溢价(如快速响应、定制包装)。

适用场景:复杂的采购项目,需拆分服务模块。

3.模型构建步骤

3.1 数据收集: 内部数据:历史采购价格、质量合格率、交期达成率。

3.2 外部数据:市场报价、原材料价格走势(如铜、钢材期货)、行业报告。

3.3 关键变量建模:设定权重因子(如成本占60%,市场占30%,质量占10%)。通过回归分析或机器学习(如随机森林)识别价格敏感因子。

3.4 模型验证与调优:对比模型输出与实际成交价,调整参数。引入供应商反馈修正假设(如工艺复杂性被低估)。

3.5 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更新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变量。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模型权重(如疫情期间运输成本权重上升)。

4.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供应商协同:避免过度压价导致供应商偷工减料,需设定质量阈值。

风险对冲:对波动性大的品类(如芯片),合同中约定调价条款。

品类差异化:战略品类(核心部件)与杠杆品类(通用件)采用不同模型。

数字化工具:借助ERP、采购管理软件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

5.采购价格分析模型(示例)

以上是最基础的成本加成法《采购价格分析模型》,借此,可以通过跟踪各项原辅料及包材价格、各项费用,结合行业技术水平及平均利润率,动态修正模型,以知道采购价格分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