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客修静说 【要点】 1、动与静相对说; 2、动静转化说; 3、静以保精、固精、补精、炼精; 4、气之动; 5、神之宰; 6、清静为本; 7、清静法门; 8、心静福生 【正文】 南宋高道张三丰曾经讲过:“夫道原无什么,不过动静二字。其实只一静字,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如北极坐镇中央,众星环拱,动者固动,静者仍自静耳。” 又曰:“近年来所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直不能守此一静,而听其自动。经云:'静为动之基’,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静,不动也。动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动静静动,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天地之间,自成造化。人不能法天,故人自为人,天自为天。能与天地合体,日月并明,我亦天耳。” 1、动与静相对说 修炼身心,必定涉及到动与静。动以养形,静以养神,静又曰寂。道家动静说有六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寂然不动;二是动而不寂;三是即寂即动;四是即动即寂;五是寂而能动;六是动而能寂。 寂然不动,若高山盘峙,不改于地;动而不寂,天行西转,健而不息;水流东趋,逝而莫止。 寂而能动者,如悬石竹,直置寂然,吹击成音,乃为生动。动而能寂者,如吹息韵停,乐止音谢。 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养生之道,就在于动静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动不至于伤身,静不至于寂灭。静非不动,而是人秉受天性,能够使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通过自我调整达于和谐,从而顺其大化流行,充分展现自身。可见,静的本质在于自调与和谐。而动是指人体生化的运行和对外物刺激的应答。 一般来讲,运动、劳动耗费精气神,而静可养精气神。人在后天是动多静少,因此养生自然以静为主。有高道对静寂称赞到:“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长生;不毁不变,故能应变。” 2、动静转化说 事实上,没有绝对的静,却有绝对的动。我们人类只要活着,始终都处于动态运行中。有为的运动是从一个层次的动达到另一个层次的和谐相安,道家把这种状态称为“静”。可见动静既是相对的,也是在不断的转化中。初唐孙思邈先生在《存神炼气铭》讲道:“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 静是心安神定,心不烦,神不乱,气自聚,即是真静,也称心静。欲心静,需形静。形静乃心静的入门功。只有真静才有真动,此动可营身无伤,以静制动,动则合道。 元代高道李道纯先生曾经讲:“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志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 宋代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白玉蟾先生说:“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矣,当此之时,三尸消灭,三贱乞降,身外有身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也。” 人们的“动”(运动、劳动、行动)是由各种各样的欲望引起的,欲望生于情,逐于物;而静是对本性的把握与回归,实现泰定。静则神生而形和,躁则神劳而形毙。动神者心,乱心者目,失真离本,莫甚于兹。 动静在于一心。只有心静,形动也是静。也只有心静,精气神才得其宜。北宋时期紫阳真人张伯端在《青华秘文》说:“金丹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精气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明代尹真人高弟先生撰著的《性命圭旨》进而把静作为精气神相化的条件。“精化为气者,由身不动也,气化为神者,由心不动也,神化为虚者,由意之动也。”“至虚极静笃之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即关尹子所谓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3、静以保精、固精、补精、炼精 道家认为“精”是生命的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机能,是青春活力的源泉。“精”之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精之衰败、老化,或致人的衰老、死亡。因而保精、补精、固精、炼精,就成为人类养生的第一要务。 3.1所谓保精,即是防淫戒漏。《摄生三要》说:“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奇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履渊。方为婴儿也,未知牡牝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纯纯全全,合于大方;溟溟清清,合于无沦。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忘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藉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体已亏,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所以精为命宝,不可妄泄。 道家认为,人不自损其天年,便可自终其天年。一般来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淫、房室无节。宋代陈楠在《翠虚篇》中说:“若欲延年救老残,断除淫欲行旁门,果将流年永住世,除非运火炼神丹。神丹之功三百日,七解七脱成大还。聚则成形散成气,天上人间总一般。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淫采精血。古云天地悉皆归,须学无为清静诀。” 明代阳道生编撰的《内养真诠》亦说:“道之大敌,为一色字。色之害人,甚于虎狼。修仙家只要留得精住,便可长生。如有不节,则侵克年龄,蚕食精魄,真气去矣,即日夜打坐,有何益乎?语云:油尽灯灭,髓竭人亡,诚非虚语。”上述各论,实质上就是告诫人们重视保精。年轻力壮的在正值盈气盛时,要戒之在色,不可纵欲;中老年人,已经精亏肾虚了,要持之以节,不可一漏再漏,以致髓竭命绝。 3.2补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聚补,即聚精以补精;一类为采补,即采精以补精。聚精之法平实易行,可以自修自习。 明代袁了凡说:“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今之谈养生者,多言采阴补阳,久成不泄,此为大谬。肾为精之腑。凡男女交接,必扰其肾。肾动则精血必随之而流,外虽不泄,精已离宫,即能坚忍者,亦必有其精数点,随阳之萎而流出,此其验也。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反于薪者哉!是故聚精以寡欲为先。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轴耗。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精亦与日俱积矣。是故聚精之法,次贵节劳。夫主闭藏者,肾也;司疏火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散者用事,而闭藏者不得其职,虽不及合亦暗流而潜耗矣,故当息怒。人身之血,各归其舍而常凝,酒能动血,人饮酒则面赤,手足俱红,是扰其血而奔驰之也。血气既衰之人,数月无房事,其精必厚,然使一夜大醉,精随薄矣,是故聚精尚宜忌酒。《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清淡之味,乃能补精也。万物皆有味,调和胜则真味衰矣。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味,益人肠胃。故淡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袁氏的论述,简单明了地道出聚精的道理。 3.3固精,又称之为“不漏法”。道家认为,人过中年以后,身体已破,在行保精、补精之法的基础上,还应以不漏为继修功夫。不漏又分内外:交合之精不漏、呼吸元气不伤、思虑之神不用,叫作外不漏,亦叫固外药。先天之精不漏、先天元气不伤、先天元精不用叫作内不漏,又叫固内药。内外不漏名之日“不漏体”。炼此不漏体,充之实之,补之化之,使其返还先天“童真体”,名之为“无漏体”,又叫“全真体”——即全精全气神。圆满完全,无亏无损之元真童体。此修炼阶段,道家称作“炼己筑基”。然后即可转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 4、气之动 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抱朴子》讲:“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要气并以气为生。”《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因此,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气分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是通过呼吸作用与大自然进行气体交换之气。人通过口鼻呼吸,吐纳故新,维系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上古的养生家以及后来的道教徒们,一方面从人死则呼吸停止这一自然现象经验,另一方面又从龟蛇等长寿动物的吐纳动作受到启发,总结和创造了食气、炼气、闭气、呼气等行气功法,为华夏民族的强身健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道枢·元气篇》说:“夫人禀天地元气而生者也,一呼一吸,内外之气应矣。气有六,日心、日肺、日肝、日脾、日肾、日三焦,为之主焉。能服是气,一年通矣,二年行矣,三年功成,其凝玄珠于丹田矣。……故气之化也,始为血,血为精,精为髓。一年其气易矣,二年其血易矣,三年其脉易矣,四年其肉易矣,五年其髓易矣,六年其筋易矣,七年其骨易矣,八年其发易矣,九年其形易矣,其神三万有六千,皆化而为仙矣。”《道枢》所阐述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要人们服气锻炼来促进气机交换和新陈代谢,使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能力得到改善和发展,获得长寿与健康,乃至达到道教宗教的最高境界——不死成仙。 先天之气又称元气。人的生命是禀天地自然的元气而生,即元气通过父母而传给后代,其物质凝结形式是元精(先天精),其气化及能量形式为元气(先天气)。这是生命的根本,唐代道士吴筠在《元气论》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按照道说,元气藏之于肾,以丹田命门为本。元气源发于肾中之元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贮于脐下丹田中,平日靠后天精气滋养而转化为各种气机,并经三焦敷布全身,以实现人体生命系统的活动,同时在男女性活动中通过元精的传递,实现其生殖繁衍功能,产生新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命能量源的先天精气,会受到不断损耗,当其耗尽时,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要实现长寿的目的,就要防止或减缓先天精气耗损,通过“炼精化气”等各种养生手段,使业已损耗的先天气得到补充和恢复,如能将先天精气恢复到青少年水平,那便是“返老还童”,修成真仙了。 5、神之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神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神散则生萎,神衰则生弱,神亡则生亡,所以养生至要在养神,由于“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养神则可养气,养气亦可养精,神凝气聚,气聚精生,故凡欲宝精养气,必须养神为先。 道论精华《七部语要》讲:“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弛骛而不守;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道家认为,与精气一样,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神又称元神、元性、真神、真性等,是先天性思维物质本体和潜意识心理能量。后天神又称之为识神、欲神,即感知、思维、意识等,对于生命本身状态及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瑞在《青华秘文》一书中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他还说:神由心而生,心为神之君。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但却主宰着万物。“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而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及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门也。”这就是说,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金丹之道须以无为元神为用。所以要以先天制后天,以元神引元气,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有“气性尽,而后本元始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从这一意义上讲,道家的炼神还虚,主要是除欲神,炼元神,使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真矣。 养生,贵在精、气、神。《性命圭旨》指出:“以外药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微微,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露。炼气者,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者,炼元神,坎离合体而复干元。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内外兼修,成仙必也。” 6、清静为本 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和药饵等方面,不外乎以“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为宗。 天主阳而动,地主阴而静。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地静也,而东流不息。故静者,天之心也;动者,地之气也。心静气动,则道无不成也,疾无由生矣。 道家炼养方法从老子的“抱朴守一”以及庄子的“坐忘”,乃至“服气辟谷”,“胎息内养”甚至还有“金丹大道”的修炼等等。动形功法除导引外,以仿生为特色的动功如华佗的五禽戏;以行气炼形、内外兼修的峨眉天罡指内养功;武当拳法等。 炼功须以救己济人为本。全真《晋真人语录》曰:“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可见修真者,须以救己济人为修行的基本任务。法尚能舍,布道传法,度化众生。 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 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 初步入静后,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心除之者,便不算入静。入静后,呼吸均匀,周身舒畅,口内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入静后的时间随各人功力所定或长或短。 入静后首要牢拴意马,真清真静。此外,选择环境幽雅的地方炼功,也易于入静。不能一概追求外界条件,只要心静理明,处处都能入静炼功。 7、清静法门 7.1静坐 静坐是修养家(儒、佛、道)养生中最常见的基本方法。静之要在心,静心是入门的要诀,若心不清静,则一切修行皆无从谈起。静坐之要在静心,静心之要儒家讲在养心息心,道家曰收心炼心。养心有六法:心静所以绝攀缘;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心安所以寡怨尤;心正所以诚意念;心广所以容万类;心平所以得中和(中,即居中,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调、调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布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去欲念之心,攀缘之心,忿恨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玄关秘论》中则说:“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因为种种念虑皆由心生,故当息心不动,让思虑的心死而无生。只有思虑之心死而无生,才能显见到我们真心,也就是我们的道心,如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之心,如此才能归根于静。 吕祖吕洞宾曾说:“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 7.2息心以静 息心以静的方法,可以通过数息或听息的方法锻炼。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习练时只用耳根听不用意识,只要自然觉得一呼一吸就行,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所谓数息,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勿助,数到几百次后,心中自然安静。 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酸疼、麻木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的缠缚尚未解除。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到安静了,其要在于轻松与自然。 7.3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欲多则损精。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寡言以养气,不说废话,更不狂呼乱叫。寡思以养神,不要胡思乱想,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远去。适度的健忘,利于全神息虑,不致神虑精散。 8、心静福生 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心静能使人精神愉悦,精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反之也成立,心静的人心境平和,常有欢乐,经常微笑的人福气多。 人活着就是一个心情!心情好了,世界才宽阔,阳光才明媚,人生才光明。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左右了全部的人生。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心若静好,幸福常存。 人生之苦苦在在名利得失间。心静的人心量大,拿得起,放得下,无意于得失,澄然无事,面对万丈红尘,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心静者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灾祸。心静人自在。心有多清静,福有多厚重。心静了,才有闲心品味已有的幸福、身边的幸福。 心静者能够观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别,静能生慧,处理起事情来省时省力高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浮气躁者难以成事。静为躁之君,静是去躁的最好方法。 2022年8月6日,古虞上阳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