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632)盛夏,唐太宗李世民避暑来到长安郊外的九成宫。这九成宫,原是隋文帝杨坚的仁寿宫,相传他曾在此“金屋藏娇”,后被独孤皇后发现,夫妻矛盾一触即发。隋文帝抛下江山,负气出走,虽然后来回心转意,但那句“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的感慨,却让人唏嘘不已。 唐太宗修复了这座离宫,赐名九成宫,作为大唐皇家避暑胜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片灌木丛底下发现了湿润的土层,一挖之下,一股清泉迸出。唐太宗大喜,命魏征作赋,书法家欧阳询手书以示纪念,这便是后世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 那一年,欧阳询已76岁高龄。他颤巍的手使得敕文的书写颇具挑战性,但《九成宫醴泉铭》仍尽显欧体“险劲瘦硬而不失婉润”的意境之妙,被后世封神,誉为“天下第一铭”。
很少有人知道,欧阳询的谨慎落笔,源自其不幸的过去。 早年间,欧阳询出身簪缨贵胄之家,祖父欧阳頠为南陈开国元勋,父亲欧阳纥常年经略岭南,素有威望。然而,南陈太建元年(569),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欧阳家族陷入了灭顶之灾。 辅政大臣陈顼篡位自立,史称陈宣帝。他担心治下百官黄袍加身,便下诏征欧阳纥为左卫将军,令其携家属北上。欧阳纥深感恐慌,决定起兵造反。然而,在岭南百越首领冼太夫人与南陈官军的合击下,他最终兵败身死。
偌大的欧阳家族,仅14岁的欧阳询一人侥幸逃脱。家庭的剧变外加逆党后人的恶名,让这个少年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也正是这场家族变故,让长大后的欧阳询做事一板一眼,十分谨慎。 好在,南陈朝廷后来大赦天下,欧阳询恢复了自由身。他受欧阳纥生前所托,被时任东宫属官的江总收养。江总在南朝文坛上赫赫有名,他的书风颇有王羲之遗韵。在江总的亲自教导下,欧阳询开始了读书习作之路。 尽管江总是“二王”笔风的传承人,但欧阳询的书法却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少年时期博览经史,尤善《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以他的文学素养,再加上江总的社会地位,欧阳询本应未来可期。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跟他开玩笑。欧阳询长得特别丑,这让他天生不具备立足朝堂的精神面貌。而他身上“叛臣余孽”的身份更是闹得人尽皆知。从前世代仕宦的欧阳家族,到了欧阳询这儿,戛然而止。 沿着养父江总的治学之风,欧阳询为自己另觅一条书学通途。他笃志专精,有一次骑马赶路时,有幸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的碑刻。匆匆一瞥,令其心花怒放。他干脆调转马头,折返碑前,驻足鉴赏,三日后方才离去。 欧阳询学书的笃志专精,为其后来开创“欧体”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陈灭亡后,他随江总一起投降了隋文帝杨坚。从乱臣贼子到亡国孽种,欧阳询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但幸运的是,改朝换代对他的影响并不算大。
他将全部精力用在钻研书法上。隋朝已出现重视法度的书学理论,但欧阳询认为过分强调字体的结构反而忽略了书者主体情志的体现。他创立书学理论《八诀》,强调用笔之法,指出字要写得好,关键还得看用笔。 随着书法理论的升华,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也获得了质的飞跃,很快就声名大噪。达官贵人纷纷上门求写碑文、墓志铭。凭借高超的书法技艺,欧阳询终于等来了入仕的机会。 然而,大隋帝国在多年的起义和动乱中一步步走向覆灭。欧阳询又一次成了俘虏。但祸福相依,再度遭遇亡国变故的他,根本不会想到,个人仕途的春天即将到来。
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夏军,欧阳询成了俘虏。但恰好,唐高祖李渊是他当年的至交好友。凭着好哥们的照顾,身为降臣的欧阳询直接荣升为唐朝给事中。 当时,大唐帝国迫切需要一种标准型钱币以规范天下臣民的交易方式,稳定帝国经济秩序。李渊下令在全国铸造新货币,并请欧阳询亲笔题写了“开元通宝”四个大字。 欧阳询笔法中的庄重、隽秀、挺拔,也通过“开元通宝”四个大字,流通天下,传遍海内外。 ![]()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新上台的唐太宗也对欧阳询推崇备至。他设立弘文馆,欧阳询被吸纳其中。除了日常的经筵论学外,他还有许多机会参与各种皇宫聚会,展露自己擅文幽默的另一面。 在与王公大臣的相处上,欧阳询拿捏得十分到位。他嘲讽宰相萧瑀射箭不中,萧瑀非但没有指责,还默认了其“客观评价”。而面对长孙无忌的嘲笑,他则正面解释了自己的长相,还不忘嘲弄对方的心虚与焦躁。 欧阳询在书法上的成就,从未因其样貌而被他人藐视半分。虞世南曾直言:“欧公不择纸笔,皆能如意,如你需学习书法,必先以他为师。”欧阳询和他的欧体楷书也成为书法史上公认的“自王氏书风之后的又一中流砥柱”。
贞观十五年(641年),85岁的欧阳询在家中病逝。他流传后世的书法成就,让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赞叹不已:“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 生逢乱世,样貌奇丑,几度被俘,背负骂名……但欧阳询自始至终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样貌与身世,不过是暂居人世间的躯壳。只有实力和作品,才能打破虚妄,流芳千古! 看完欧阳询的传奇人生,你是不是也被他的坚韧和才华所打动呢?快来留言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