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佳作6篇(逛庙会、贴春联、年早饭、拦路福、放鞭炮)

 昵称69260342 2025-02-24 发布于湖南

1)烟火祥年

天生慧作文六年级学员:吴析格

——指导老师:魔镜

“街街花灯悬高梁,家家烟火暖心肠。”炽热的火光,冲天的烟雾,绽开的是新年的希望。过年,总能带来别样的风味。

老家的年夜饭依旧喷香,随着一句“乡土风”“开饭喽!”家人们齐聚一堂,按规矩,先祭祖宗才能吃饭。大人们把饭菜摆上八仙桌,点上三柱香,在绸线般的缕缕青烟前摆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神仙,唯一让我好奇的,就是最右边的神仙名字怎么是绿色的?终于可以吃了,食物们都发出了“邀请”,红烧肉说:“先吃我!我色香味美,饱满多汁!”银耳肉丝组也喊:“我们可是营养组合!”八宝鸭说:“切,你这组合能比得上我一肚子宝吗?”呵,猜我先吃哪个?当然先——喝饮料啊!哈!

吃完年夜饭就去看舞龙。夜色浓稠得化不开,但也挡不住炽热而明亮的花灯。我家门口都有一两盏,大户人家甚至有五六盏。人们挤在石砖路的两边,翘首以盼。一阵锣鼓的咚锵声传来,人们激动得长高了一节——踮起脚尖。一个穿大红袄、系金丝带的大哥哥举着一个红球出现在了街口。

紧接着一条巨龙出现在了他身后,它一身金灿灿的甲片,一头亮堂堂的毛发,一双龙眼似铜铃,五指龙爪似弯钩,看起来它一用力就能飞走似的。巨龙随着红球起伏蜿蜒,猛地一扭,像一条真龙一样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当龙身在人们眼前一尺处掠过时,总是带着一阵大喊。一位老人的脸上溢出了幸福的笑,每一条皱纹都充满了光。表演临近结束,龙一个腾跃含住球,得意洋洋地走了。

新年,承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带着新年的一簇火,或燃烧在爱与温馨中。


2)家乡的风俗

标题可改为:年俗长卷里的烟火人间

                                  ——衡阳新春记事

天生慧作文六年级学员:曾希

——指导老师:魔镜

“过年大促,过年大促啊!全场五折优惠!五折哦!”庙会上的摊子全都开始大促了。这边的小摊做出的冰糖葫芦酸甜可口,那边的甜酒冲蛋鲜香浓郁。“这庙会可真热闹啊!”表弟感叹道。“大年二十八,怎能不热闹?”表哥端着一碗汤圆道。

我们边聊边吃,边吃边聊。这庙会真是一场充满民俗风情的狂欢。糖画师熟练地挥着勺子,糖浆在他们的手中变成灵动的生肖图案;现炸鸡柳小酥肉在锅里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春联摊子前,笔墨飞舞,吉祥话跃然纸上,讨价还价的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的热切期盼。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热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正买了一份干拌面,就听“听铃哐啷”的声音从前面传出。原来是舞狮啊!两只狮子从人群中蹿出。纵身一站,从嘴里吐出了两块红绸子“新年快乐,岁岁平安”。街头巷尾炸开了一片红海,春联如瀑垂落檐下,糖画摊前孩童们踮脚张望,舞狮踩着锣鼓点入场腾跃,金鳞闪烁出爆竹泼辣辣炸开,硝烟夹杂着笑声窜上半空,白发老翁颤巍巍挂起灯笼,映得皱纹里的笑意比朱砂更浓,年味在人间烟火中蒸腾徜徉。

这就是家乡的老传统,它蕴涵着最朴素的情谊与最真挚的祝福。正因为有了这些风俗,才使家乡的新年更有年味儿,使衡阳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结尾可改为:当文庙前的火龙巡游划破夜空,我们看到:最浓的年味,恰在这古老习俗与现代欢腾的相拥中生生不息。

3)贴春联

标题可改为:墨香迎新春

天生慧作文六年级学员:曾嘉仪

——指导老师:魔镜

在我的家乡,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包汤圆……一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把红红的春联贴在门框上,以此来辞旧迎新,增加节日的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古代记载,在五代十国的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诗句。到了宋代,春联仍被称为“桃符”,王安石曾写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句子,据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要求春节到,便要贴红色的纸作春联贴在门框上。

春联不仅历史悠久,形式和张贴也很有讲究。

首先,春联的形式有讲究。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对仗要工整。同时,上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应该是上声或者下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音调是平声。比如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则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其上下联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艳”是仄声,“安”是平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最后一个字的音来分辨。

其次,贴春联也很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可贴错,上联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左与右则面对大门来确定。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往左。

每到中午,家里必须吃汤圆,寓意家人团团圆圆,女人们在厨房烧火,把面粉放入碗里加水,搅拌,则男人们正在刷墙,孩子们拿着满袋的零食到处奔跑,观赏着,谈论着,欢笑着……每一碗汤圆里盛满了爱。

贴春联,不仅营造出了迎新年时喜气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尾可改为:当墨香漫过城市阳台与农家小院,那些平仄相谐的墨迹,不仅是门楣上的中国红装饰,更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日子的殷殷期盼。

4)拦路福

天生慧作文六年级学员:钱奕凯

——指导老师:魔镜

“爆竹声中一岁除,人间烟火是归途。”在温州的赖宅村里,这烟火不只是喜悦、欢笑和幸福;而是震撼、自豪与传承。

在家人的叫喊中,我看到了白象上地方级独特民俗祈福活动——拦路福中炮鸣在天地间回响,乃至直上云霄。那一串串鞭炮蹿出丝丝青烟,缕缕浓雾笼罩高楼街道。在一片灰茫茫的天地间,一双橙红色的眸子睁开……

一面鲜红的旗帜伸了出来,我们在阳台上激动万分,紧接着两面、三面、四面、五面挥开烟雾,赶着四周不断靠近围观的人们。在我眼前一道金色的光闪过,这就是“拦路福”的容貌!龙首在阳光下闪耀它的光芒,那龙头上还顶着一座亭子。

龙身由精工细作的上好木料进行镂空雕刻的桌子拼成,一共六段。上面的祭品一样华丽:鸡、鸭、鱼、鸭舌、蜜瓜、甜果、饮料等等。

龙尾由方木构成,上面还立着一座亭子,灯光闪耀。里边的机关小人一会儿似在散步,一会儿似在闲谈。龙舟开过我还在震撼中无法自拔。

拦路福中的祈福寓意下一年的种种心意。给予人希望与前进的动力。

结尾可改为:这些穿梭在烟雾里的红绸金鳞,藏着大家对新年最美好的愿望,就像龙身上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永远在记忆里闪着温暖的光。

5)放鞭炮

标题可改为:星城烟火录

天生慧作文六年级学员:黄祉皓

——指导老师:魔镜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各地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而长沙的习俗就是放鞭炮。

放鞭炮,在古时候是为了赶走年兽,每到除夕时,年兽都会在夜晚的时候,从山上下到村庄,破坏庄稼,吃光牛羊。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十分怕巨大的声音,就做出了鞭炮。就这样,鞭炮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今天,正是除夕,在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会拿着一大箱的烟花出门,那一个个的,都激动得快要发疯了。我也不例外,一家人都站在一个大广场上,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个加特林,蓄势待发,准备在十二点的时候一起点燃。一秒,两秒,三秒,我们度日如年,终于十二点的铃声在广场上响起。大人们都拿出打火机点燃了自己的烟花,原本安静的天空瞬间热闹起来,无数个光点飞上天空,并且在空中炸开,有的像七彩色的菊花,有的在空中就如七彩的河流,天空中的颜色数也数不清。

我也让妈妈帮我点燃了加特林,我心中又紧张又喜悦,我大喊一声:“三、二、一开火”我的手紧紧抓着加特林的把手,看着那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烟花,我心中十分开心。

过年对我们十分重要,因为它代表的是开心,是祝福,是团圆。

结尾可改为:看着夜空点点红光,我突然懂了为什么长沙人坚持放鞭炮。这不只是赶年兽的老传统,更是全城人一起用震天的响声和漫天的光亮,把旧年的烦恼都炸碎,在火药味里迎来热气腾腾的新开始。

6)年早饭

天生慧作文六年级学员:李天睿

——指导老师:魔镜

过年时,家家户户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各地乃至家家户户过年各有其风俗,而我老家的风俗则是——“年早饭”。

大年二十九,在最后一轮收拾后,全家人抬着箱、提着袋、扛着年货高高兴兴的驾车回老家。此时,在厨房便能看到一片如草原般翠绿的蔬菜,白花花的猪肉,和夹杂着“尸山血海”的雪地尽头,又有一小片沙地——腌制后的鸡肉。厨房里堆满了饭菜,只为明早做足准备。

大年三十一早,我刚从朦胧中苏醒,却听到外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在好奇的鼓动下,我换好了衣服,一出门却见好几个不认识的亲戚对坐在椅子上,餐桌上摆一桌“满汉全席”,几乎占满了整个桌,可厨房里仍旧不停地冒着白烟,充斥整个厨房,每个人的头上像是有朵云彩。顶着“云彩”继续走向厨房,又看见柜台上还放了几个菜,锅里高压锅还在不停地做,看看表,这才7点半!要做出一桌大菜,少说也得7点起床吧!

又等了半个小时,菜总算上齐了,大家其乐融融,相互打趣,对着代代相传几百年的“年早饭”议论不绝。家里灯火通明,仿佛是镇上唯一的“太阳”。其他人还在睡觉,可我们已经吃上了年早饭。大家笑开了花,议论纷纷,难得一见,碗里的饭菜都要好吃几分,堪比“米其林五星大厨”做出的“绝世精品”。

饭后,没有一个人去睡觉,都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讲话……是啊,有什么比一家人团团圆圆待在一起更高兴呢?我猜“年早饭”的出现,正是因为大家忍受不了分离之苦,所以才想早早相聚,把年夜饭换到了早上吧。

·end·

家长咨询作文课,扫码加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