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报道 截止到18日17点 《哪吒之魔童闹海》 已升至全球票房榜第9名 这是中国首部 也是亚洲首部 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名的电影 小哪吒果然名不虚传!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深挖哪吒~ ![]() 据《封神演义》所写,哪吒是灵珠子转世,那么灵珠子是什么呢? 灵珠子,是神话传说中在昆仑山天池处因久遇仙气而成天灵地宝的一块宝石,是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形成的。民间传说灵珠子原本是女娲娘娘座下的护法童子,后出世换名为哪吒。 在《封神演义》中,灵珠子是阐教仙派的镇教之宝,乃玉虚宫掌门元始天尊赠给乾元山金光洞的奇宝,后来成为太乙真人的弟子。在封神大战中,他奉师祖法旨下世,灵珠子化身哪吒,闹海伐纣,天命保周,成就大任,再造传奇,最终肉身成圣。 《封神演义》中也塑造了另一个经典石头角色——石矶娘娘。据《封神演义》描述:“石矶乃一顽石成精,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得道数千年”。石矶娘娘的本体是玄黄时期女娲娘娘补天时诞生的一块天地顽石,历经数万年吸收日月精华方得化形。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石头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很有存在感?除了哪吒和石矶娘娘之外,我们再来看看: 比如大禹。西汉著作《淮南子》记载有“禹生于石”,更表示“化为石,方生启……石破北方而启生”,即大禹的妻子化石生子,儿子启也是从石头里出来的。 又如孙悟空。《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提到孙悟空的来历,有一块仙石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就是孙悟空的来历。 其实不只《西游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四大名著其实都是石头的故事,不信?一起来看看吧。 ![]() ![]() ![]() ![]() 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什么总与石头相关呢? 诞生于原始社会的石头崇拜作为一种远古时代的记忆积淀在人类思维深处,从而幻化出种种石头神话。不管是自然仙石诞生出的孙悟空,还是女娲顽石幻形成的贾宝玉,对石头的神秘运用是远古石头崇拜的遗留,也是文学对原始石头神话的选择、提纯与重构。 世界主要的五大古文明起源期均伴有玉石崇拜现象,将某种石头神圣化的玉石神话信仰及观念,是构成世界各大古文明发生期的共同要素。换而言之,石头自古有之,融入神话传说中也自然而然。 再细看神话传说,也能给石头成精成仙找出些科学意味。如《西游记》中记载的是“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封神演义》说石矶娘娘“此石生于天地玄黄之外,经过地水火风,炼成精灵”,《红楼梦》提到“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 也就是说,历经风蚀、水蚀,或是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在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等综合地质作用下,石头变得千奇百怪,外表像猴、像人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黄山就有“猴子观海”的景点,说的就是山峰上有一块如猴蹲坐仿佛在眺望云海的石头。 就石头本身而言,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意涵和美好的品质,也适合作为神话人物的隐喻。例如,西汉《战国策·齐策四》以“归真反璞,则终真不辱也”,肯定了石头的纯真质朴;汉代《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无转移”,可见石头的坚韧;唐代白居易诗歌中以“义心若石屹不转”将石头与忠义挂钩;宋代王奕又以“老我重来,海干石烂”表达坚定的意志。 可以看到,石头早就被人们赋予了灵性,由石而生的神话人物,也多少带有点石头的特征。如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有着由始至终的顽强;《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其心思单纯。总而言之,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石头,再注入一点灵性,石头脱胎换骨,从里面蹦出啥也都不是不可能吧? ![]() ![]() 编校:曾子芙;审核:丁鹏;核发:霍俊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