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

 图书 馆员 2025-02-27

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

治疗便秘的中成药有多种,根据具体的体质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下文将列举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并详细介绍其药物组成,方药分析以及临床应用。麻仁润肠丸
药物组成:火麻仁、苦杏仁(去皮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

方药分析: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助火麻仁润肠之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二者共为臣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通便效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导滞;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缓急止痛,且能防止大黄等药峻下伤正,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润肠通便、行气导滞之功。

临床应用:用于肠胃积热引起的胸腹胀满、大便秘结等。适用于胃肠积热导致的便秘患者,常伴有腹部胀满等症状。

木香顺气丸

药物组成: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

  • 方药分析: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二者共为君药,可调理脾胃气滞。醋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槟榔行气利水、杀虫消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三者为臣药,辅助君药增强行气之力。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枳壳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苍术燥湿健脾;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生姜温中止呕,为使药。全方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使气行则便通。

  • 临床应用: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等,对因脾胃气滞引起的便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常伴有腹部胀满不适等症状。

半硫丸

  • 药物组成:半夏(姜制)、硫黄(制)。

  • 方药分析: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消痞散结;硫黄酸温有毒,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二者配伍,半夏燥湿化痰,调理脾胃,硫黄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共奏温肾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老年人的体虚便秘,尤其适用于肾阳不足、阴寒内结所致的便秘。患者常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

补中益气丸

  • 药物组成: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 方药分析:方中炙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助黄芪补中益气之力;白术健脾燥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三者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使气血互生;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通过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肠道得以濡润,从而改善便秘。

  •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等,对因脾胃气虚导致的便秘也有一定疗效。患者常表现为大便溏薄、排便无力、神疲乏力、食少腹胀等症状。

麻仁滋脾丸

  • 药物组成:大黄(制)、火麻仁、当归、姜厚朴、郁李仁、杏仁、枳实(麸炒)、苦杏仁(炒)、白芍。

  • 方药分析:方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君药,可荡涤肠胃实热积滞。火麻仁、郁李仁、苦杏仁润肠通便,助大黄润肠之力;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使通便而不伤正,四者共为臣药。姜厚朴、枳实行气消积、燥湿除满,导滞通便;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缓急止痛,可防止诸药峻下伤正,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润肠通便、消积导滞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胃肠积热、肠燥津伤所致的大便秘结、胸腹胀满、饮食无味、烦躁不宁等。适用于热结便秘患者,常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等症状。

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全解析(一)

通幽润燥丸

  • 药物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桃仁、火麻仁、郁李仁、枳壳(麸炒)、厚朴(姜炙)、木香、陈皮、黄芩、苦杏仁(去皮炒)、大黄(酒炙)、黑芝麻、火麻仁霜。

  • 方药分析: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养血滋阴,润肠通便,为君药。桃仁、火麻仁、郁李仁、黑芝麻、火麻仁霜润肠通便之力较强,助君药润肠之功;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使糟粕下行顺畅,共为臣药。枳壳、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木香、陈皮理气健脾,行气导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为佐药。全方共奏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胃肠积热、幽门失润引起的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适用于热结便秘患者,常伴有口臭口干、心烦不安等症状。

当归龙荟丸

  • 药物组成:当归(酒炒)、芦荟、大黄(酒炒)、龙胆(酒炒)、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盐炒)、栀子(姜炒)、木香、青黛。

  • 方药分析: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泻火,二者共为君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导滞通便;龙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为臣药,以清肝胆实火,泻肠胃积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可防止诸药峻下伤正,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二者为佐药。全方共奏泻火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等。适用于肝胆实热、肠胃积热导致的便秘患者,常伴有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等症状。

清泻丸

  • 药物组成:大黄、黄芩、枳实、甘草、朱砂粉。

  • 方药分析:方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君药,可荡涤肠胃实热积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枳实行气消积,燥湿除满,二者共为臣药,辅助大黄清热泻火、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且能护胃安中;朱砂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为佐使药。全方共奏清热泻火、通便导滞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积热便秘,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口臭、面红心烦、小便短赤等。适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患者。

大黄清胃丸

  • 药物组成:大黄、黄芩、栀子(姜炙)、牡丹皮、白芷、黄连、升麻、薄荷、石膏、芒硝、玄参、地黄、桔梗、甘草。

  • 方药分析:方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君药,可清泻肠胃实热。黄芩、栀子、牡丹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芷、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且白芷善走阳明经,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升麻、薄荷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芒硝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玄参、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共为臣佐使药。全方共奏清热泻火、通便解毒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心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适用于心胃火盛、肠胃积热导致的便秘患者,常伴有口臭口苦、咽喉肿痛等症状。

沉香化气丸

  • 药物组成:沉香、木香、广藿香、香附(醋制)、砂仁、陈皮、莪术(醋制)、六神曲(炒)、麦芽(炒)、甘草。

  • 方药分析:方中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二者共为君药,可调理脾胃气滞。广藿香化湿和中、解暑发表;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六神曲消食和胃;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增强行气消食之力。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便秘。

  • 临床应用: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嗳气泛酸等,对因脾胃气滞引起的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常伴有腹部胀满不适等症状。

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全解析(一)

胃肠复元膏

  • 药物组成:黄芪、太子参、枳实(麸炒)、厚朴(姜炙)、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黄、麦冬、五味子、甘草。

  • 方药分析:方中黄芪、太子参补气健脾,益气养阴,为君药,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枳实、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导滞通便;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润肠通便,共为臣药,辅助君药改善胃肠气血运行,促进排便。地黄、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养血润燥;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胃肠术后气血两虚、瘀血阻滞所致的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适用于胃肠手术后因气血亏虚、瘀血内停导致的便秘患者。

便通片

  • 药物组成:白术(炒)、肉苁蓉、当归、桑椹、枳实、芦荟。

  • 方药分析:方中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且能调经止痛;桑椹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三者共为臣药,辅助君药润肠通便,同时兼顾补益气血、滋养阴液。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行气导滞;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泻火,二者为佐药,可增强通便之力。全方共奏健脾益肾、润肠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脾肾不足、肠腑气滞所致的便秘。适用于老年体弱、脾肾亏虚导致的便秘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清宁丸

  • 药物组成:大黄、绿豆、车前草、白术(炒)、黑豆、半夏(制)、香附(醋制)、桑叶、桃枝、牛乳、厚朴(姜制)、麦芽(炒)、陈皮、侧柏叶。

  • 方药分析:方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君药,可荡涤肠胃实热积滞。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车前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黑豆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桃枝活血通络;牛乳滋阴润燥;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共为臣佐使药,辅助大黄清热泻火、行气导滞、滋阴润燥。全方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润肠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热结便秘,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口臭、面红心烦、小便短赤等。适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患者。

便秘通

  • 药物组成:白术、肉苁蓉、枳实。

  • 方药分析: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为君药,可温补肾阳,滋养精血,润肠通便。白术健脾益气,助运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且能燥湿利水,为臣药,可增强脾胃功能,防止大便干结。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行气导滞,为佐药,可促进胃肠蠕动,推动糟粕下行。全方共奏健脾益肾、润肠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便秘。适用于老年体弱、脾肾亏虚导致的便秘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通乐颗粒

  • 药物组成:何首乌、地黄、麦冬、当归、玄参、麸炒枳壳。

  • 方药分析:方中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为君药。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通便,三者共为臣药,辅助君药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麸炒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二者为佐药,可防止滋阴药物过于滋腻,同时促进胃肠蠕动。全方共奏滋阴益气、润肠通便之功。

  • 临床应用:用于阴虚便秘,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适用于阴虚内热导致的便秘患者。

  • 以上中成药在治疗颈腰腿疼痛方面各有特点,但具体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

很多药物服用时需要喝点水送服,但是苦寒中药若用米汤送服,效果更好。240382-14030913503768.jpg 
  苦寒中药多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等作用。这类药物的药性或寒或凉,容易对胃肠产生刺激,引起腹痛、泻下等不适症状。我们平时常常服用的清热解毒或清热泻火的中药,如金银花、黄连、黄芩、大黄,或含有这些药物成分的中成药如复方双花口服液、清肺抑火丸、一清胶囊等都是苦寒类药物。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苦寒药物对胃部的不良影响呢?用米汤送服。 
  中医认为,温热的米汤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首先,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药物,可以覆盖胃黏膜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而且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其次,有些苦寒药有刺激性或者有毒性,米汤也能够缓解这些药物的刺激性或者减弱其毒性。再次,米汤汤味香甜,覆盖在舌面上,可以减低舌头对于药物苦味的敏感性。最后,我们熬粥时会发现,水面漂浮着一层细腻的 “粥油”,这是米汤的精华,营养非常丰富,有强健脾胃之功效。现代研究认为米汤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补充体力,有助于康复。 
  此外,外感发热,服解表药如麻黄汤、桂枝汤、感冒冲剂等药物时,喝热米汤,可以帮助发汗、保护胃气,对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而借用米汤补气健脾的功效来送服健脾利湿及滋补性中成药,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如小米汤送服香连丸,大米汤送服八珍丸、柏子养心丸、人参健脾丸等。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用米汤送服药物时,不要过热或过冷,要用温米汤(发汗时可用较热一些的米汤);尽量选择稠而不含米粒的部分;熬制米汤时不要放碱,因为可能会影响到药物的性质与有效成分。阿胶 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艾叶 温经止血 散寒调经 安胎
巴豆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蚀疮
巴戟天 壮肾阳 强筋骨 祛风湿
白豆蔻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白芨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白芍 养血调经 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
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白芷 解表散风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钟排脓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北沙参 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槟榔 驱虫消积 腥气利水
冰片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薄荷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补骨脂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 暖脾止泻 纳气平喘
苍术 燥湿健脾 祛风湿
柴胡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蝉蜕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止痉
车前子 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沉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L V Vmv,
川贝母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川乌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川芎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磁石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解毒 止血 活血祛瘀
代赭石 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丹参 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 安神
当归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

党参 益气 生津 养血
地龙 清热息风 通络 平喘 利尿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独活 祛风湿 止痹痛 解表
杜仲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防风 发表散风 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防己 祛风湿 止痛 利水消肿
附子 回阳救逆 助阳补火 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甘草 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甘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瓜蒌 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 润肠通便
龟甲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 固精止血 养血补心

桂枝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海藻昆布 消痰软坚 利水消肿
何首乌 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截虐解毒 润肠通便
红花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厚朴 行气燥湿 消积平喘
琥珀 镇惊安神 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滑石 利尿通淋 清解暑热 收湿敛疮
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热除蒸
黄连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黄芪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藿香 化湿 解暑 止呕
僵蚕 息风止痉 祛风止痛 化痰散结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荆芥 发表散风 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桔梗 宣肺祛痰 利咽排脓
菊花 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橘皮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苦杏仁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连翘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
莲子 益肾固精 补脾止泻 止带 养心
羚羊角 平肝息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龙胆草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龙骨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
鹿茸 壮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麦冬 养阴润肺 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芒硝 泻下 软坚 清热
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牡蛎 平肝潜阳 软坚散结 收敛固涩
木瓜 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南沙参 养阴清肺 化痰益气
牛蒡子 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 解毒散肿
牛黄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
牛膝 活血通经 补肝肾 强筋骨 利水通淋 引火下行
蒲黄 化瘀止血 利尿
牵牛子 泻下逐饮 去积 杀虫
羌活 散寒祛风 胜湿止痛 )
秦艽 祛风湿 止痹痛 退虚热 清湿热
秦皮 清热燥湿 解毒止痢 止带 明目
青蒿 清虚热 除骨蒸 解暑 截虐
青皮 疏肝理气 消积化滞
全蝎蜈蚣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人参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 安神
肉苁蓉 补肾阳 益精血 润肠通便
肉豆蔻 涩肠止泻 温中行气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三棱莪术 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
三七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桑白皮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桑寄生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桑叶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肝明目
砂仁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止泻 安胎
山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固精止带
山茱萸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麝香 开窍醒神 活血通经 止痛 催产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生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石膏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收敛生肌
石决明 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熟地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苏子 降汽化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酸枣仁 养心益肝 安神敛汗
桃仁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天麻 息风止痉 平抑肝阳 祛风通络
天南星 燥湿化痰 祛风解痉 消肿止痛
菟丝子 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止泻 安胎
威灵仙 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乌梅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乌药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吴茱萸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五加皮 祛风湿 强筋骨 利尿
五味子 敛肺滋肾 生津敛汗 涩精止泻 宁心安神
细辛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温肺化饮
香附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香薷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小茴香 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
小蓟 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续断 补肝肾 强筋骨 止血安胎 疗伤续折
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解毒
旋覆花 降气化痰 降逆止呕
薏苡仁 利水渗湿 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茵陈蒿 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
郁金 活血行气 止痛 解郁清心 利胆退黄、 凉血
远志 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泽泻 利水渗湿 泻热
浙贝母 清热化痰 开郁散结
知母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枳实 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
朱砂 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
猪苓 利水渗湿
紫苏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