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息肉、脂肪瘤、癥瘕积聚是怎么来的?用中医的气机思维来解析 作者:tsp南极 特别鸣谢:蔡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 熙越大佬(上海) 人体内的结节,乃至癥瘕积聚,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原因非常之多,我这里仅仅只说两个最常见的病机。 其余的缘由,大家可以自行根据中医的底层原理去推导出来。 一、表证未愈,体内受压迫 首先要知道,人体是一个连通器,我之前也讲过的: 反复鼻塞流涕、屡用升散解表药无效:桔梗元参汤有奇效 ![]() 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的话,那我举个例子—— 假设人一共有100分的气血,正常情况下体内存放50分,体表存放50分。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体内外的气血容量是五五开的,我只是为了方便描述,取了一个比较好懂的数字。 当人因为外感病邪,出现表证的时候,肌表淤堵了,就会变得不能容纳那么多气血。 肌表本来可以流通50分的气血,现在被风寒束缚,通道变窄了,只能容纳40分。那多出来的10分气血就会令肌表部位憋胀难受。 想象一个只能容纳40人的车子,现在挤进去了50人(气血相对过剩),是不是拥挤得非常难受? ![]() 例如麻黄汤证的患者,体表被风寒拘束,就会变得全身憋胀、身体疼痛、头痛、脉浮紧,这都是肌表淤堵之故。 这个时候如果服用辛温解表剂,出一身汗,体表通道恢复通畅,人就痊愈了。 但是如果治疗错误,采用的是一些不对症的清热剂,强行把气血往身体里头牵引,强行退烧。那不好意思,肌表的淤堵没有被及时通开,一些气血外达的通道就会关闭,产生慢性的表证,即长期的肌表淤堵。 第一次误治后,体表原本可以流通50分气血,现在只能流通45分。 下一次外感再治疗失败,那不好意思,又堵一点,只能流通40分。 以此类推。。。。。。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就越来越差了! 顺着这个逻辑,有以下两种理想情况:
而事实上,很多患者是两种情况交织的,即一方面气血生成能力下降,一方面肌表又淤堵了—— 人体只能产生90分的气血(正气衰弱),体表只能容纳30分(原本能多容纳20分气血的经络已经闭塞),体内被迫容纳60分。 这就是我经常遇到的亚健康患者,身体那是又虚又堵,看得我是连连叹气。这种人治起来就很麻烦的。 本该到达体表去营养四肢、滋润皮肤、充实肌肉的那部分气血,现在迫留在体内,就会给胸腔、腹腔带来负担。 这时候又会有两种理想情况:
有聪明的读者就会问了:“如果这个人上中下三焦都非常强壮,那这部分气血会去哪里?” 我只能说,如果体内脏腑非常强壮的话,三焦均不受邪,这部分邪气就会仍从肌表透出。体质强壮的人,治起来非常轻松。 例如体质强大的人外感感冒,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吃药,只需要吃饭的时候多吃点生姜就自然汗出痊愈。有的时候,喝杯热水睡一觉就好了,因为他体内强壮不受邪,病邪只能局限在肌表! 这也是为啥我经常峻补三焦、三焦并治: (2)体质虚弱、经常因剧烈咳嗽住院打针的孩子:三焦并补迅速治愈、青春痘也改善 (3)老人肺炎后咳嗽19天、全身脱力、气坠苔腻痰咸,峻补三焦而愈 因为治病就像挤牙膏,我把体内填满了,病邪就只能外逃。正气充足的情况下,稍微散邪就可愈病。 所以,治任何疾病先看看有没有机会解表,有机会解表的时候就赶紧把肌表打通,让气血能够顺利通行体表,解除卫气稽留的状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说你用了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药物就一定可以解表成功的。 要是正气虚弱、无力达表,就得想办法修补体内的薄弱环节: 例如以上医案,虽然有肌表问题,但是最薄弱的点在于脾胃,那么我把脾胃稳固了,令气血得以生化,气血充沛就有外达的势头,用药稍微引导一下,就会轻易汗出痊愈! 二、中焦脾胃失调 大家都知道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我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100分的话,那里头就包含50分的营养物质,50分的糟粕废料。 注意,千万不要理解为所有的食物都是营养和糟粕五五开的,我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以说个约数。 正常情况下,如果胃气能够正常下降的话,那这50分的浊气就会在阳明胃土的降力下外排,人体里头就没有多少废料了。 正常情况下,脾土能够正常升清的话,这50分的营养物质吸收进体内之后,就会被运送到该去的地方(当然还得依靠上焦大气的斡旋推荡),而不是积压在体内成了一笔烂账。 但如果脾胃功能受损了,那情况就会变得很麻烦。 比如脾主升清的功能失效之后,本来应该有50分的营养物质送到四肢百骸去。现在不好意思,他只能送30分清气,那剩下来的20分清气就留在腹中了。令人四肢无力、九窍不通,而腹中胀满。 多出来的这一部分清气如果迟迟不运送出去,就会败坏掉,清反化为浊。本来可以营养人体,结果反而化火,令身体发炎。 如果胃土降浊的能力减弱,只能降下30分的浊气,有20分的浊气没有办法排出去,毒素那就会留在体内伤害身体。 浊气留在腹部,就会腹胀、大便不调。 浊气上冲,胃气逆反,就会恶心想吐。 冲到胸腔,就会导致人胸中满闷。 冲到头部就会头晕、头部沉重、容易晕车。 像诸多降浊、化痰、淡渗利湿的方剂,都是在阳明胃土的降力上做打算。 为何要特意区分中焦气机的升降呢?因为这大有学问! 我有个印象很深的一个治验。 之前有一个以胃胀、腹胀为主诉的患者,同时还有呼吸短气、少气懒言等大气下陷的症状。由于担心黄芪剂会导致腹胀加重,所以决定先用茯苓饮消除腹胀,再用补中益气汤健脾胃、升补大气以治疗短气乏力。 结果茯苓饮效果并不理想,我忽然意识到这个腹胀不是因为胃的降浊能力下降诱发,而是脾土升清能力减弱所致。 这种腹胀反而不用怕黄芪!重用黄芪之后,把稽留在腹部里头的清气输送出去,让它滋养身体,去到该去的地方,那么这个腹胀就会自然解除。 相反的,如果一味地去使用枳实、陈皮等药物降气降浊,是不会有效的。它们解决不了少气懒言、呼吸短气,更解决不了腹胀! 当然,升清与降浊是相互依存的,李东垣也常常在使用黄芪的时候加上一点点陈皮,用黄芪把清气升上去,然后再用陈皮把逆乱胸中的浊气降下来。就像踩自行车一样,两只脚一起用力。 但是我们心里要知道气机运行方向有不同,也要知道何者为主导地位。 这些道理搞明白了之后,就可以发现,不管是脾土不升,还是胃土不降,都可以导致体内毒素增多,堆积到一定地步之后,就会在体内长出一些不该长的东西。而这些肿块又会反过来妨碍脾胃气机的运转,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在使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治疗腹中肿块的时候,常常会配合一些补气药。 如果只是从最浅显的地方去理解,那就是过度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会伤气、导致疲劳乏力,配合补气药物就可以抵消掉这种副作用。 但是如果你脑袋里头具备气机思维,那么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就会更加生动活泼,仿佛一幅画卷展开在眼前! 我就拿张锡纯的理冲汤举例子: 理冲汤 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服此汤十余剂后,虚证自退,三十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生黄耆三钱,党参二钱,于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黄者)三钱 已经在体内形成的肿块,这是纯粹的废料浊气,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我们就用三棱、莪术等药物去苦泄之,慢慢消解融化。 同时要用黄芪、党参等补气,促进脾土运化,让清气升发、滋养四肢百骸: 一来是可以让人四肢变得更加有力,避免疲劳乏力的副作用。 二来就是让这些清气不要堆在腹腔中。如果只是化瘀散结的话,脾土升清没恢复,清气送不出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气劣化为浊气,留滞体内,继续滋养肿块。然后就会很绝望的发现,怎么用了化痰祛瘀药之后,肿块还越来越大了。 我在治疗一些症瘕积聚的患者(有一部分是癌症)的时候也发现过这个现象——重用黄芪配合化瘀血、化痰、软坚散结药物之后,患者身体有力,也不容易腹胀,但是如果只用人参、不用黄芪的话,就很容易导致腹胀。 究其原因应该是黄芪迅速把脾胃吸收进来的营养物质输送出去,不让他留在腹中,以免继续滋养这些肿块。 三、小结与鸣谢 大家可以顺着我这个思路推导,这样五脏六腑形成积聚的原理都可以一步步弄清楚。 如果说中医是一座高山,那我只是仰望着高山的一个普通人。只愿能尽量离山顶更近一些。 我把这些思考过程写出来,如果能够启发诸位,令诸位有什么新的发现,并造福患者,那我就满足啦。 在此特别鸣谢蔡博士,其三焦营卫体系非常强,不容错过: 对,就是之前医案提到过的蔡博士: 也要感谢熙越大佬的公众号时不时启发灵感: 我们使用药物治病,必须能够“看到”药物作用在何脏何腑,“看到”药力在体内流通的轨迹。 这样,处方用药就会像是绘画一样有趣。 ![]()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否则后果自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