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父母问,自己的小孩的攻击性比较强,经常对弟弟妹妹大打出手,也经常在学校跟同学打架,应该怎样减少孩子的攻击性?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疑问,在学校孩子被霸凌了怎么办? 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处理霸凌和被霸凌的情况?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小孩,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好像也越来越具有攻击性。 所以,今天我们展开聊聊这个话题,内容会涉及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 对亲子关系有兴趣,或者有困扰的同学可以留言给我,进入我们社群讨论。 ![]() 人类是一个特别具有攻击性的物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 只有人类可以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人。 动物做不到这一点,人类很善于作恶,这在自然界里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可以在预知后果的情况下主动或者刻意让事情变得更糟 的确在自然界,没有一个物种像人类一样可以大肆打击、折磨和杀害自己的成员。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战争和杀戮,在人类历史上,完全没有战争的年代几乎是没有的。 虽然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和杀戮总体上在减少,但今天世界依然不太平,俄乌冲突、巴以冲突都还没有结束,各种地区冲突和犯罪依然非常频繁。 攻击和杀戮是人的本性吗?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人有善良和温和的本性,也有自私自利邪恶的本性。 荀子就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法家韩非子也提出用法严刑峻法来遏制人性的恶,可见古人对人性并没有绝对的信心。 近代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也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我们人类是野兽,只有通过强制执行法律和建立社会秩序,我们才能遏制人类自然攻击的本能。 所以,攻击性是人的本性吗? 其实不完全是,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和人具有攻击性是两回事,因为,攻击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 更准确说是:人类天生具有自我保存、求存的本性,人类也有攻击的能力,或者说攻击性更多时候是为了自我保存,攻击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提升生存的确定性。 但在何时、何地、如何展现攻击性,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依赖于环境和文化。 尤其是:荣誉文化。 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都是类似的。 我们先讲社会,再讲家庭。 ![]() 有研究发现,在重视荣誉的文化中,攻击性比较高,而在不太重视荣誉的文化中,攻击性相对较低。 西方很多文化是提倡荣誉文化的,比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政体就非常注重战争荣誉。 柏拉图称之为荣誉政体,也是由典型的由军队掌权的政体,攻击性比较强。 而近代纳粹政权,也非常注重荣誉文化,也极具攻击性。 理查德·尼斯贝特研究发现,美国南方白人男性的凶杀率,要远高于北方白人男性。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因为侮辱、被认为需要财产保护引发的凶杀案比较高发,是其他地区的两倍以上。 这是为什么? 因为,经济上依赖于农业的人,倾向于制定合作的生存策略,他们的生存资源没有那么脆弱,很少有人可以把你所有的庄稼全部偷走。 但是依靠牛群的人,就要脆弱很多,他们可能因为动物被盗,而瞬间失去生存资源。 因此为了减少盗窃的可能性,游牧民族就对威胁行为非常敏感,遇到危险就立刻使用武力还击。 而美国南方更依赖于游牧业,而北方更依赖于传统农业,因此他们的攻击性不同。 比如我国古代,中原汉人的攻击性没有那么强,而生活中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等就比较有攻击性,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中东和地中海很多民族都极具攻击性,这是文化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在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地方,比较强调荣誉文化。 比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因荣誉受损而重返战场,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也要求人们用生命捍卫荣誉。 尼采在《道德谱系学》中指出,荣誉可能异化为权力工具,如某些国家通过 “英雄崇拜” 强化意识形态控制,这些都是强调荣誉文化的体现。 ![]() 那攻击性和荣誉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荣誉文化强化了攻击性,而相反,比如游牧民族对攻击性和警惕性的强调,反过来培养了荣誉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即便是很小的争议也会让一个人因为荣誉受到影响,而做出极具攻击性的回应,以恢复他的荣誉。 而荣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隐性的权威,如果你是一个农场主,确立强有力的荣誉就非常重要,因为这会让想伤害你的人,在行动之前会三思而后行。 因此,在法律和制度尚不那么完善的时代,荣誉或者声誉会起到隐性的保护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就是让自己看起来不好惹。 虽然今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治安要好很多,但是荣誉文化和攻击基因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在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的人,与荣誉有关的杀人率,是美国其他地区的五倍。 在古代,获得荣誉意味着获得尊重和尊严,而拥有尊严就意味着你的生存资源更安全,而丧失尊严和荣誉也意味着你的生存很可能受到威胁,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就像在海边生活的人,一家人只靠一艘渔船为生,如果他们的船被偷了,他们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所以,你偷他的渔船就会跟你拼命。 而在内陆人们是靠农耕生存,她的粮食可能被偷,但是你没办法把农田搬走,所以这种一次性损失的风险比较低,攻击性也不会那么强,粮食被偷走了大不了还可以再种。 ![]() 所以,在一种文化中,荣誉文化强调通过攻击来捍卫尊严,从而避免生存受到致命威胁。 荣誉文化的背后其实是用尊严感、荣誉感来保护内在的匮乏与脆弱。 理解了这个内在逻辑,我们也可以部分理解孩子的攻击性。 在学校里面的校霸,常常喜欢别人称他们为“老大”,觉得自己有面子,有尊严。 他们会过度放大别人对自己尊严和荣誉的冒犯,而且常常用攻击行为来回应对方,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在校霸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也往往强调尊严、面子、荣誉的重要性。 比如可能说:不要跟我们家族丢脸,不要让父母没面子等等,在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尊严、面子、荣誉的重要性,甚至把它们视为最重要的东西。 攻击性的背后其实意味着匮乏和脆弱,当然这里的匮乏不是物质匮乏,而是尊重和尊严感的匮乏。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总是强调“成王败寇”,以“结果论英雄”,强调非赢即输,非黑即白,只有最好才配得上奖励。 那么没有做到最好,就意味着失败,这种单一的、极端的评价方式,会对孩子带来长期的匮乏感,这种匮乏可能是被尊重、被认同、被接纳、被赞美、被允许的机会。 因为匮乏而敏感,有研究表明,在荣誉文化主导的群体中,个体对“侮辱”的敏感度更高,更倾向于用暴力回应对方。 达夫·科恩和理查德·尼斯贝特在密歇根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表明荣誉文化对当代美国南方白人男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尽管他们的家庭有很多代没有放牧,但是这种攻击性被保留了下来。 在他们的一项实验中,每个被试都被引导到一个走廊里,实验者的一个男性帮手会假装“不小心”撞到了他们,并小声对他们进行了侮辱。 北方白人男性,往往对侮辱不屑一顾,而南方人更容易做出攻击性的反应。 他们的血皮质醇和睾酮会升高,他们声称感到自己的男子气概受到了挑战,最终,他们更有可能对觉得“侮辱”自己的人进行强烈的报复。 当然,荣誉文化还对家庭暴力有影响,在这种文化中,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如果一个男人认为一个女人的不忠或者离开威胁到了自己的名誉和声望,那么对她进行身体攻击是合理的。 很多家庭暴力往往是尊严和荣誉文化导致的。 ![]() 那如何降低攻击性呢,也有很多做法,评价体系的多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校只给考试第一名的学生最高荣誉,而且进行大师表彰和宣传,那么就会增加内在竞争性和攻击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多元,不要用非赢即输,非黑即白的观念去要求孩子,不要强化对结果惩罚,而是强化对过程和品质的奖励,因为结果是单一的,而过程可以是非常丰富和多元。 比如当孩子成绩考得不好,也可以表扬他想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等等过程。 将荣誉与努力、进步、合作绑定,而不仅仅是结果;将荣誉与责任心、勇气、友善、同理心等品质绑定,而不是结果。 比如在调节同学矛盾的时候,家长可以强调“你用沟通的方式化解冲突,比打赢架更值得骄傲,更有智慧”等等,这就是将荣誉与解决问题的智慧、同理心等绑定,而不仅仅是结果。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满足感,但是如何给予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父母总是说:你看考试这么差,真丢脸,你让我的脸让哪里搁等等。 只是片面地把结果和荣誉、尊严绑定,就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暗示,没有最好的结果,就没有荣誉,没有荣誉就没有尊严,没有尊严就没有了一切。 而当他稍微意识到,自己尊严和荣誉受到了一点点威胁,就会采取攻击性的过度回应,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是因为他争强好胜,而恰恰是匮乏和脆弱导致的。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荣誉文化对攻击性的影响。 下一期内容我们再介绍,当面对攻击性的行为和校园霸凌,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处理? 更多哲学思考,可以参加我3月15-16号的杭州哲学思维线下课,用哲学思考人生,用智慧点亮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