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你有没有觉得,在你们家,你好像是父母的父母,你需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安抚他们的情绪,有时候还要给他们出谋划策。 你从小就很懂事,但这种懂事其实是亲子身份的倒错。 它是一场无声的家庭角色互换,偷走了你的童年,也压垮了你的肩膀。 亲子身份倒错的家庭,孩子通常会承担这三件事: 1 爸妈的“情绪垃圾桶” 比如: 女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听妈妈哭诉“你爸又出轨了”; 又或者还未成年的男孩,被迫听父亲抱怨“老板又给我穿小鞋”。 从小当爸妈情绪垃圾桶的孩子,长大后得焦虑症的风险是别人的两倍多。 他们的心里总绷着一根弦,生怕说错话让爸妈崩溃。 2 家里的“小管家” 我之前看过一个让人心疼的案例: 上海一个初二学生,因为爸妈赌博欠债,自己偷偷打三份工还钱; 还有一个单亲家庭,爸爸不管事,是姐姐想尽一切办法去照顾年幼的妹妹。 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很小,让他们管钱、照顾别人,还有一个人做决定,是在催熟他们。 长期压力会让他们的大脑“提前老化”,连睡觉都梦见欠费账单。 3 爸妈吵架的“灭火器”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 当父母争吵的时候,孩子不仅会恐惧害怕,还会感到内疚,他们会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懂事才这样。 有的父母不能自己处理好夫妻感情问题,总是要子女来协调。 这种孩子长大后特别“会看脸色”,但自己的委屈全憋着。谈恋爱时容易变成“癞皮狗”,总觉得要对所有人的情绪负责。 你可能会问:这不是坑孩子吗?家长怎么忍心? 这背后其实藏着三把“推手”: 1 爸妈自己还没“断奶” 有些父母自己就是“巨婴”: 妈妈把儿子当“理想老公”,要求每天说“我爱你”; 爸爸和女儿吐槽“你妈更年期”,把闺女当情感备胎。
他们自己心里住着个没长大的小孩,硬把孩子拽来当爸妈。 2 家里出大事就甩锅给孩子 遇到癌症、破产、亲人去世这些坎儿,脆弱的父母会突然“摆烂”: 得癌症的妈妈让10岁女儿签手术同意书; 失业的爸爸让初中儿子去工地搬砖养家。
这种压力会像基因一样传下去,孩子的孩子可能天生带着“焦虑开关”。 3 被“美德”包装的伤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孝顺就要替父母分忧”这些话,害了多少人? 比如: 纪录片里14岁女孩照顾瘫痪父亲,媒体夸她是“最美孝女”,却没人问她为什么三年没上学; 很多家庭让家里的老大管弟弟妹妹,美其名曰“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其实是把育儿责任甩给未成年人。 在这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像被催熟的西瓜—— 外面看着红,里面还是生的。 同学们闲暇时光可以追星打游戏,他们却在忙着看化验单、算水电费; 一到深夜就失眠,身体里的压力激素比成年人还高,相当于24小时备战状态。 因为他们经历过这些痛苦,所以等他们做了父母之后可能会拼命宠孩子: “我吃过的苦绝不让娃再吃!”结果养出巨婴; 又或者是不知道什么是爱,谈恋爱像完成任务,永远在照顾对方,却不敢说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 找不到“我是谁”,想爱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爱。 家庭本该是孩子安心做小孩的避风港,却成了这些孩子被迫扮演成人的战场。 那些被迫戴上“小大人”面具的孩子,手里攥着早熟的坚强,心里却藏着没来得及拆封的童年礼物。 如果你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那你可能需要一个机会去重新爱自己一次,这次你不是父母的父母,而是你自己的父母,你也是自己的孩子,有需要可以和我们的心理咨询师聊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