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美国《时代周刊》曾联合其他知名刊物,发起一项投票:哪本书对你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威尔·鲍温所著的《不抱怨的世界》。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充耳不闻。”作者在书中收集了若干实际案例,分析研究抱怨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发现,抱怨是很多人舒缓压力的第一选择,却也是最低级的应对办法。习惯抱怨的人,错把抱怨当成救赎,最后反被抱怨消耗。当你戒掉了抱怨,不再四处诉苦,不再自我内耗,就再也没有什么事能困扰你。“抱怨,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眼前的不公、挫折等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充斥着负能量的行为,只会让我们更加糟糕。”明明自己拖延误事,他却怪罪于运气;他找不到好工作,就认为老板不识人;事业不顺,就责怪社会环境不好。组建家庭后,作者还是一如既往延续爱抱怨的习惯,从未考虑过对方的感受。他不得不静下来深刻反思,最后才知道,是抱怨将自己一步步推向悲剧的边缘。他总结道:当你抱怨时,你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然后你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但怨气会形成强大的负磁场,将我们拖入更加苦恼的深渊。樊登曾经讲过一句话:“人都有自证情结,你抱怨什么,生活就会向你呈现什么。”讲不好的事,说不好听的话,意念就会被牵引到不愉快的事上。有一年,作者养了多年的宠物狗被车撞成重伤,司机却跑了。他抱怨司机鲁莽,犯了错事还不负责;他怪自己和家人,没有照看好小狗,最后酿成遗憾。冷静下来的他渐渐明白,抱怨并不是让人如愿的灵丹妙药,而是反噬自己的烈火。他意识到抱怨一无用处,于是,他慢慢平静下来,先接受小狗被撞的事实,积极救治小狗,并开始刻意改变自己。按照以前的习惯,他一定会怒气冲冲地下车,使劲地用脚踹轮胎,并叽里咕噜骂一通,以泄不满。这一次,他不再破口大骂,而是平静地下车,找出熄火原因,并及时求助,修好了车。行至荒郊野外时,油箱报警了,等他好不容易开到加油站,发现钱又不够。他只好拿出所有的钱,准备先加一点油,以解燃眉之急。没想到的是,此时加油站正推出五折活动,因此作者有幸加了足够的油。一个个问题让作者难以招架,但他还是保持冷静与克制。不怨天,不责人,有意识地控制嘴巴,有意识地专注于问题本身。这段不抱怨的经历,成为转折点,为他的人生打开一个明朗的窗口。如果你开始采用可以激发心中正向能量的命名,来称呼生命中的人事物,你就会发现,他们再也不会让你烦心,还会给你实质的助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总有磕磕绊绊让人闹心难受。抱怨模式一旦开启,就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将我们卷进深层的恶性循环。只有把抱怨的时间精力用于解决问题上,再糟糕的事情,都会迎来转机。他们从不随意打开抱怨的魔盒,而是懂得及时克制止损。将时间精力花在刀刃上,提升遇事的能力,哪怕困难再大,你也始终能游刃有余。作者去探望他时,本以为他霍尔会沮丧痛苦,大吐苦水。尽管已经十分虚弱,但霍尔还是坚持陪同,带领作者到处看风景。一只鸟儿经过,一朵花开,都成为他制造快乐话题的佐料,逗得双方捧腹大笑。在作者眼中,霍尔虽然身体瘦弱,但心态却比普通人更积极阳光。作者不解,问他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却没有任何抱怨与哀愁。霍尔却给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答案:“今天不是十五号。”原来,刚刚确诊时,霍尔很绝望,常常通过咒骂发泄不满。他叹息为什么这么倒霉,恨自己平时没有珍惜身体,抱怨命运多舛。每天脑子里会有无数个想法,不停地困扰他,令他倍感窒息。一开始他也四处发泄不满,可这样非但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转,反而带给他更多的焦虑不安。他开始有意识地把关注焦点放在美好事物上,但又怕自己不能立刻根除抱怨。于是,他给自己设定一个缓冲地带:每个月只能在十五号抱怨,在其他时间必须开心生活。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即便到了十五号,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就这样,怨气慢慢被疏通化解,快乐填满了他的每一天。在好心情的加持下,霍尔信心倍增,最终战胜了病魔,成为医学上的奇迹。作者在书中不禁感叹:“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发挥确保健康的力量。”喋喋不休地抱怨只会不断消耗我们,只有接受与改变,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困境。正如俞敏洪所说: 一定要有一种胸怀,就是坦然地接受世界送到你面前的一切苦难、不幸、失败与挫折。 不光是接受苦难,而且要化苦难为生命中一个有机的部分,促使自己成长。
真正聪明的人,对于生命中给予的失败与苦难,他们从来不会抵触,反而视为挑战的机会。 把其中的教训转化为经验和能量,倒逼自己快速适应成长。越是表露抱怨,越容易招致抱怨,最后陷入轮回,反复延续,永无休止。我从书中总结了几种方法,希望能够帮你彻底戒除抱怨。书中有句话:“下次当你跟一群人在讲话,而有人开始抱怨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当较劲的态势出现,抱怨就会变成一场竞技运动。”这群人看似互相慰藉取暖,实则形成一个巨大的情绪垃圾场。只有从一开始远离抱怨源,我们才会减少干扰,从容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书中,大学教授瑞克·席尔维说了一句话:“牢骚时,我开始保持沉默。”当你意识到自己满口怨言的时候,不妨先深深呼吸,再学会闭嘴。说个不停,恰恰表明内在匮乏,而沉默则能让我们守住元气。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气愤难平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情绪垃圾桶”,来纾解负面情绪。作者在书中提到,在他压力大时,他常常通过日记宣泄情绪。当他跳出当下,再来审视自己,发现有些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就会轻松化解。抱怨只能吸引更多嗟叹,而当你用积极的方式去覆盖替代,世界就变得大不同。当你在废墟上面种花种草,世界就会回馈你真诚的微笑。一旦抱怨发生,就要学会为负面情绪寻找一个出口,及时转移化解。比如,去运动,在汗水中忘记苦痛;听听音乐,将自己沉浸于优美的旋律之中。去看书,在缤纷的文字世界将忧思转移屏蔽;或者吃一顿美食,从感官享受中冲淡愁绪。平均而言,一个人需要连续重复某个行为21天左右,才能将其转化为无需太多思考就能执行的习惯。根据这一原理,作者在书中发起“21天不抱怨”活动,用一只紫手环重启人生。具体做法是:将紫手环(皮筋等也可以)戴在一只手腕上,如果发现自己正在抱怨,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一旦开始抱怨,则表明失败,必须重新换手,开启下一轮回。持续21天没换手,挑战就算成功。这个活动一推广,就吸引了600万人参与其中,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个国家。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创造自己生活的力量都非常可观,远超我们的想象。”从现在开始,戒掉抱怨的习惯,坚持21天后,你会看到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