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学老师离开了考试,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教学。”这句话初一听,很让人上头;再一想,我好像真是这样的状态诶。考试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在很长时间里都在主宰着我的教学。近几年虽然尽力在抗争,但还是会脱口而出:你这样,考试怎么办哦? 我心里很清楚,考试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考试只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之一。那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站到学生的角度发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从上小学开始都是泡在学校里头的我来说,对学习的目的曾经有过很明晰的认识。我小升初的时候,已经慢慢开始普及初中了。我姐姐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要进入这所重点中学的初中,那是要看小学毕业考试成绩的。所以,我在六年级的时候就有着清晰的学习目的:考上姐姐所在的那所重点初中。当然,后来没有如愿,还是就近入了初中。 初中的学习,我很努力,因为我想考取师范学校。考进了师范学校,就等于15岁就找到了人生的铁饭碗。 也就是在我小学初中的学习目的都是很明确的。进入师范之后,我失去了学习目的。成为一名老师之后,我分享给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是:进入一所好的初中,进入一所好的大学。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开来,所有的小学毕业生对口就读中学,还不能让他流失,必须要去读,大部分人渐渐开始迷失了。当然也有努力干或者天资聪颖的经过考试进入自己更期待的初中的。可是,有一个现实是:班上还有大部分的同学是不属于能够掐到的尖,那他们是不是就该沉沦,爱咋滴咋滴吧!反正我也有初中读。不仅仅是孩子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听之任之,好些家长也是听之任之。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都是唯升学论的受害者。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积极地改变,通过各种形式与孩子和家长分享:人生是一种体验,学习的目的是发现自己。说起来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起来不容易。很少有“自己”是一下子就被发现的,而且每一个“自己”被发现的时间、地点、因素都是不可预测和设计的。比如我第一次觉得发现了“自己”,是在我35岁高龄的时候。确实来得太晚了些,但是没关系。当我们真的发现“自己”的那一刻,那种喜悦可以融化所有。 我开始注重精准化训练,以提升考试分数。这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前面这么些年的考试,以及社会对学习的评价已经把考试的分数嵌入了骨子里。这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建立学习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对题、对人尽可能地做到进准,让每一拳落在试卷的点子上,在自己能提升的板块上提升。几次下来,孩子的信心开始复苏:哦!我还是可以提升的。 我同时也带领学生大量阅读,阅读的好处无需赘言。唯一的缺点就是想要快速见效那是不可能的。读、点评、导读课、读后交流课,一本一本翻下来,有十多个孩子已然坚持了两年多。有两个孩子从开始抄别人的批注,到发出自己的声音,再到现在学习语文的劲头很足,大量的阅读效能在他们身上显现。要讲起语文成绩,目前这两个孩子肯定算不上优秀,但孩子眼中的光是挡不住的。 阅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从书中观照自己的过程。一个孩子很困惑:人生出来之后都会死的,为什么我们还要来接受学习的苦。我们阅读《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后,孩子说:我明白了,牧羊少年寻宝的过程才是他人生真正的财富。一个孩子因为上初中的事情,全家人焦虑,我们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和妈妈分享自己的看法,与妈妈一起共读,坦然接受一切的可能。读散文、读诗歌、读小说,我们走进一个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发现自己,如何爱着身边这个世界。 孩子对自己的发现,也来源于身边人对孩子的发现。看见孩子所做的事情,看见孩子每一点具体的改变,是我经常和家长们分享的。我把我看见孩子的进步及时分享给家长,也鼓励家长努力去看见并及时给到孩子具体的表扬。每一次具体学习的时候,一些孩子就会瞬间忘记这个期待。也有孩子坚持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可似乎“自己”还是每个踪影。那个“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来?真的会有吗?身边人的发现也助推着孩子发现自己的旅程。 学习的目的是发现自己,这就是生命本身的意义,去体验,去发现,去成长。学生如此,大人亦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