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可能摧毁你对《水浒传》叙事的三观认知。 我第一次读石秀去祝家庄刺探情报那段,感觉被作者“耍了”。作者像牵羊一样,让我上哪就上哪,这种感觉只有读水浒时经历过,下面我谈谈读这段故事时的“神奇”感受…… 当初,石秀扮成卖柴的,杨林扮做解魔法师,两人分头进入祝家庄刺探情报。石秀走到一个酒店,见门前插着刀枪,往来之人都穿着“祝”字背心。
当时看到这里,就觉得探子真不好当,太容易暴露了,祝家庄正上上下下戒备着,一个外乡人这么问话,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警觉。 ![]() 石秀大概觉得那老人可能反应比较慢,看起来又面善,便选择他问话。
老头的前一句好像有些警惕性,但后一句立马反映出老头是个碎嘴。“原来不知”,废话,人家本来就不知道。“只可快走”,快走吧!为啥“快走”,你得接着问。
都喜欢说贩枣子。
快走吧,这里要成战场了。为啥“成战场”,再接着问吧。
那我就问问你,
你不知道是吧,我说给你听!这个老头儿心真大,知道梁山人马在外面驻扎,竟然对石秀一点儿也不怀疑。 ![]()
石秀大概也觉得这老头儿傻不愣登,都有点儿不想装了。上一句还问为何有厮杀,这一句直接打听人口了,老头该有点儿警惕性了吧。
老头儿嘴太碎了,人家只问祝家庄,他连李家庄、扈家庄有什么人都说了。
再把你们这儿的军事地理给我讲讲吧!
想听是吧,不急,我先给你背首诗,嘴是真碎。第一次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是为了推动剧情,强行设计了这么一个善良、糊涂的老头儿。
怎么才能出去,快和我说!老头儿一点警觉儿都没有,还让石秀到屋里,喝了两碗酒。
最重要的军事机密,老头儿一股脑全倒出来了,他甚至都没说一句“千万别和别人说”。 梁山的人马就在庄外,竟然还有外人进来卖柴,并且问东问西。人家问的他说了,人家没问的他还得补充补充,这老头儿就是个糊涂车子! 石秀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祝家庄的全部军事机密!越读越觉得这段剧情的设计有失水准,读得我直摇头,但接下来两人的对话让我恍然大悟!
我的妈!原来在这儿等着我!这就是我当时读到“复姓钟离”时的感觉,在那瞬间所有的疑问全部解开,感觉被作者“耍了”! 原来这个老头儿不姓祝,而且只有他家不姓祝,虽然“土居在此”。这个老头儿的父辈(或再往上)可能流落于此,走又走不了,就在这住下了。 老头儿还可能受过祝家人的排挤,在庄里地位可能也比较低,是那种最底层的佃户,或者是在酒店干杂役的。 总之,钟离老头儿跟祝家人不是一条心,所以警惕性比祝家人低很多;又见石秀也是外来人,流落在此,有些“同病相怜”,警惕性进一步降低;再加上本身嘴碎、爱八卦,就像唠家常一样,不知不觉把军事机密全吐出来了。 石秀听了估计也得吸口冷气,原来这老头儿不傻!很快,石秀看到杨林被抓住了。
杨林这么快就被抓了!要不是碰上这个姓钟离的老头儿,恐怕我也歇菜了! 当然,这些心理活动作者同样一个字不写…… ![]() 这短短几百字的小情节,作者也做了谋篇布局,如果看热闹似的读书,两眼就看过去了,如果带着问题去读,就会发现,作者引导读者的能力太强了! 作者设计这个老头儿,确实是为了给石秀“递情报”,但设计的人物行为必须符合逻辑。 作者先让老头儿做出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又对老头儿的背景、经历不着一字,最后只用四个字“复姓钟离”,便使读者疑问尽消,并脑补出留白之处的剧情,替作者把逻辑“圆回来”,这是大文豪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