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环内的国家AAAA级景区里,藏着一座清代皇家行宫

 minru 2025-03-08

📌 公园是在长河、紫竹院湖、紫竹院行宫基本框架下建设起来的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自然式山水园林

📌 去年年底,经过保护性修缮、恢复开放的皇家行宫——紫竹院行宫,当年是清代帝后去万寿寺和苏州街的驻跸之所。如今逛这里,既可以赏古建、赏蜡梅、玉兰、银杏,也可以通过室内展览了解公园的前世今生

图片

📌 以竹景取胜的公园,有“华天第一竹苑”的美誉。在园内可观赏到的竹规模大、品种全,有 50 余种 80 余万株

图片

📌 园内绿植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位于南小湖湖面上的神树了(由多株柳树组成),这是园内的网红树,经常有人慕名过来打卡

图片

📌 公园春日里比较有特色的花卉是大花葱;夏日是北京有名的赏荷好去处;秋季特色树种是枫树,行宫院内 2 株 400 余年的古银杏,去年开放后也成为热门打卡地~

图片

📌 坊间流传“成不成陶然亭,散不散紫竹院”,因此紫竹院公园又被传为情侣分手圣地。坊间解释很多,如“竹子通常只长叶子不开花”“形状像鞋子”……嗯,信则有不信则无吧

图片

图片

紫竹院在元代曾是皇帝藏龙舟的别港~

东跨院(即紫竹禅院)建于明代,当时划为万寿寺下院~

清乾隆时期修建行宫和码头,光绪时期重修并添建门罩码头,同时更名福荫紫竹道院,并脱离万寿寺成为独立的行宫~

图片

1953 年辟为紫竹院公园,因“福荫紫竹院”而得名~

全园约 40 余公顷,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澄鲜湖、北小湖、南小湖)、两岛、一堤的基本格局~

图片

园内各色楼、馆、轩、榭、廊、亭散布期间,不少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图片

现在的“皇家御河游船”走的就是南长河,这是北京城内现存的唯一一条由明清两代皇朝钦定的御用河道,穿公园而过后一路往西到达颐和园(乘船在靠近公园北门的紫御湾码头)~

图片

公园内主要景点

福荫紫竹院

☛ 竹景

☛ 友贤山馆

☛ 江南竹韵

☛ 明月

☛ 澄碧山房

图片

红色五角星为园内秋季枫叶打卡点

福荫紫竹院

始建于明,行宫院内的 2 株明万历年间种下的古银杏至今仍生机勃勃开放时间 8:30--17:30,周一例行闭馆,门票 10 元)~

图片

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建成行宫,是清代帝后去万寿寺和苏州街的驻跸之所(帝后在紫竹院行宫码头上岸小憩,过广源闸后在万寿寺码头登舟至清漪园,即今颐和园)~

整个建筑群包括行宫院、东跨院(紫竹禅院)两部分(行宫院内的房间,现在均为展室~

图片

紫竹院行宫 主要建筑包括紫霄殿、游廊报恩楼、东西倒座房等)是当年慈禧太后乘船去颐和园途中的驿站码头,是一座两进院落,院内的楼台一些是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烟波致爽楼”形制建的~

图片

其中,紫霄殿是行宫中规制最高的建筑~

报恩楼又名“慈禧梳妆楼”(现存建筑为 1883 年重建),是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是清代帝后由水路去颐和园时的中途休息之所,现在楼内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过的穿衣镜~

图片

东跨院(紫竹禅院)建于明代,当时划为万寿寺下院~

清乾隆时期紫竹院行宫建成后,禅院成为行宫的附属建筑。光绪时期重建后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弥陀殿,主要供奉“紫竹观音”~

图片

竹景

公园名字虽然和竹景无关(公园建成后才开始种植并打造竹林景观),如今却实实在在以竹景取胜~

园内竹子种植面积大,品种多(有紫竹、青竹寿星竹、金镶玉竹、斑竹等 50 余种)~

图片

甚至很多散落在其中的供游客休息的亭子,都是竹子做的,或者取竹元素~

图片

友贤山馆

一座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集公益展览、艺术活动、科普教育、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还以“贤”为中心打造了特色书房~

图片

江南竹韵景区

是一处以竹石造景的“沉园”。园内松竹相伴,有叠石,有溪潭~

图片

明月岛

岛上的问月楼,被誉为“北京最美红枫打卡地”,红枫和古建筑相映成趣地图中水榭位置~

图片

澄碧山房

就在澄鲜湖南岸,一座依山傍水、山体环抱、由回廊相连的建筑群,是夏日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图片

紫竹院公园

📍 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35 号
🚗 地铁 4 号、9 号线国家图书馆站下
🕐 6:00--21:30
💰 免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