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医乃高纬度之生命学》

 山野岐黄 2025-03-09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生命之秘,若九霄之云霭,深邃莫测。古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灵枢·经脉》《难经》等医书,仿若星汉璀璨,闪耀于生命奥秘之穹宇,更有《抱朴子·内篇》《淮南子》等古籍旁参,皆为探索生命真谛之瑰宝。今吾才疏学浅,然有感于中医之妙,恰似鸿蒙初辟之光,照彻生命之幽微,乃高维之生命学也,其义奥远,今试论之,若有疏漏,望诸君海涵。

生命之奥,若无尽之渊,有三境焉。其一为物质之境,《黄帝内经》云:“百病之始生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此物质之影响也,身受外之境及内之饮食、居处、喜怒等物之左右。《伤寒杂病论》亦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重物质之病症之精断也。 

其二为能量之境,能量流布其中,经络如江河,元气畅行焉。《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生命之运行,不离能量之推动与调节。其三为信息之境,灵魂若三魂七魄,《抱朴子·内篇》云:“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淮南子》云:“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信息之玄妙,决生命之更高层之态。

今之西医,虽精研生物至于分子之微,然终未脱物质之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医深知此理,重人体之软件,如《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中医之理,近于道,为高维之医学。《庄子》云:“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西医则偏人体之硬件,执于器。多疾治效不佳,实因软件有问题而唯修硬件。古人之智,不可轻也。《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之人未必逾古人,岂敢言今之科学家比老子、释迦牟尼更有智乎?今多疑进化论,《圣经》云:“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人类或非由猿进化而来,乃上帝所造。文明之源,或在天外之文明,史前之辉煌。人类文明岂不受其影响乎?《尚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西医源于希腊之解剖学,纠结于肉体而不止。中医源于道家之修真内证,如《庄子·大宗师》云:“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乃鲜活之生命工程。道家之入静,佛家之禅定,可破时空之维度,入天人合一之境,如《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遂知宇宙之真相、生命之本源。《周易》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医非无解剖学,然其重不在此。中医重脏象,乃能量与信息之层面,《难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西医重脏器,为物质实体之域。

科学之探索,自宏观趋微观,然至超微观之境,论证之法难行。自爱因斯坦后,科技应用盛,而基础理论难进。宇宙之中,可见之粒子仅六分,其余九十四分左右之暗物质与暗能量,成认知之盲区。《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久之,人必觉科学之尽处为玄学,即道教。当科学家历尽艰辛至山顶时,将见东方之圣人已候于此。《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医之智,如江海之深,待后人不断探索而传承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