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 【释字词】 螽斯:俗称蝈蝈,杂食性昆虫,常捕食其它昆虫,甚至同类相食。蝈蝈善弹跳而不善飞行,雄蝈蝈的翅膀是发声器,靠磨擦翅膀发声来吸引异性或恐吓敌人。螽斯的这些特征是区别于蝗虫的基本点。 羽:本义指翅膀,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靠摩擦翅膀来发声鸣叫。 诜诜(shēn):争鸣的样子。诜从言从先,先声夺人也。这里形容螽斯求偶的样子。 振振:亢奋鼓劲的样子。 薨薨(hōng):沉醉欲死的样子。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 绳绳:系连在一起而不脱的样子。这里形容螽斯交配的动作。 揖揖:弯腰曲躬的样子。“揖”是弯腰拱手之礼,这里形容螽斯产卵的动作。 蛰蛰:蛰伏潜藏的样子。这里形容螽斯把卵产于地下时的状态。 ![]() 【赏析】 《螽斯》共分三章,这三章分别描述了螽斯求偶、交配和产卵的“虫生三步曲”,从而推出了“宜尔子孙”的哲学主题。螽斯是“三季虫”,生命很短暂,春生秋死,从未见识过冬天的景象。它一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繁衍后代,传承基因。三季夏虫尚知生命的终极意义,况且是万物之灵的人呢!没有传承就叫不得善终,“宜尔子孙”是一切生命天然的终极意义。这首诗在生育率严重下降的当代尤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不过,这里的“宜尔子孙”代表的只是个体之“宜”,并不代表群体之“宜”。由于人们对螽斯习性的了解不够深刻以及对“宜尔子孙”的片面认识,导致《螽斯》成为了误解讹传最为严重的一首诗。下面我们就先一一纠正。 ![]() 首先,权威观点认为,“螽斯羽”就是指螽斯在飞翔,殊不知螽斯的翅膀很小很小,根本不可能带动螽斯相对庞大的身躯飞行。事实上,螽斯的行动根本不依靠翅膀来飞行,而是依靠强有力的后腿来弹跳。也就是说,螽斯的行动是跳不是飞,因为它根本飞不起来。螽斯的翅膀,其作用不是飞行而是发声。雄虫的翅脉近于网状,有2片透明的发声器,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们的“乐器”长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区具一略呈圆形的发音锉,锉周缘围以较强而弯曲的翅脉,中间横贯一条加粗的翅脉作为音锉,音锉上有许多小齿;右覆翅上具边缘硬化的刮器,音锉与刮器相互摩擦,即可产生声音来,由于不同种类音锉的大小、齿数、齿间距都不相同,因而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此外,翅的薄厚和振动速度也影响鸣声的节奏和高低。品种不同,发声的频率也不一样。目的就是警示惊吓敌人、吸引异性前来交配。所以“螽斯羽”的意思主要是指螽斯鼓翅鸣叫,而不是传统认为的集群飞翔。 ![]() 其次,权威观点认为,螽斯和蝗虫一样,是集群飞行的群聚昆虫,从而把诜诜兮、振振兮、薨薨兮、绳绳兮、揖揖兮、蛰蛰兮都赋予众多的意思。首先把“诜诜兮”、“薨薨兮”和“揖揖兮”解读为集群、众多的样子。其中把“诜诜”释为“莘莘”;把“薨薨”释为象声词,拟众虫群飞发出的声音,相当于“嗡嗡”;把“揖揖”也释为众多貌。甚至把“振振”、“绳绳”、“蛰蛰”也都释为众多貌,其中“振振”是繁盛貌,“绳绳”是连绵不绝貌,“蛰蛰”是聚积、众多貌。真不知古汉语中哪来这么多形容众多貌的叠词!其实,螽斯和蝗虫有本质的区别,蝗虫是聚居的,而螽斯是独居的;蝗虫是草食性的,而螽斯是杂食性的,主要是肉食性的;蝗虫群聚不相害,螽斯群居会同室操戈,自相残杀。总而言之,螽斯是不会群居的。 ![]() 再次,权威观点认为,螽斯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基于对“宜尔子孙”的望文生义以及对字词牵强附会的解释,于是把《诗经》中的螽斯视为子孙繁多,兴旺绵长的象征,从而把《诗经·螽斯》解读成一首反复描写螽斯集群飞翔,子孙兴盛的诗。不懂农事的文人学者还据此创造出了一个祝颂子孙众多的成语,叫“螽斯衍庆”。其实螽斯从来就不是生殖崇拜的对象,其生殖能力离蝗虫差远了。我国生殖崇拜的对象,植物有花椒、石榴、葫芦,动物有鱼、蛙等,却从来没听说过还有螽斯。蝗虫多了会成灾,灭都灭不完,而螽斯却历来稀少,少到还得从农人手里购买。 ![]() 还有,权威观点认为,这首诗是以祈求家族和睦为主题的,甚至许多大方之家还附会为王室后妃之事。汉代卫宏《毛诗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也附和说:“后妃不妒忌,则子孙众多。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故宫里还有专门的“螽斯门”,用来祈求和护佑皇室开枝散叶。这种情况实在是大错特错!其实,螽斯生性凶残,同室操戈,同类相残,无论如何不会象朱熹老夫子所谓“群处和集”。若两只同性螽斯同处一笼,则必有一死。“螽斯羽”发出的声音里充满的是竞争的气氛,而不是和谐气氛。皇家以“螽斯门”命名后宫,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不过也是名副其实的。 ![]() 纠正了错误认识,我们再来赏析解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共分三章,分别描述螽斯求偶、交配和产卵时的行为状态,并指出这些都是“宜尔子孙”的行为,是大自然中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勿庸讳言,“配偶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是真的,也是真理。在争夺配偶和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任何生物都是自私的,正是这种天然的自私才促使万物积极进取,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正确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下面让我们看看《螽斯》是怎样描述的: ![]() 第一句“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这一句描述螽斯求偶时的状态。螽斯求偶时,就要展现自己强壮有力,自强不息的一面,以赢得异性的青睐。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借以寻找配偶,吸引雌虫前来交配,进行生殖活动。以此为目的的鸣叫称作“婚恋曲”,雄虫往往能很卖力地连续唱很长时间,这时常会有几头雄虫同时竞歌,雌虫闻讯赶来,一般选中歌声洪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所以雄虫越卖力,越容易获得雌虫青睐,以取得交配权,从而有利于繁衍自已的后代,故曰“宜尔子孙”。 ![]() 第二句“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这一句描述螽斯交配时的状态。何为“薨薨”?山塌曰崩,地陷曰薨。薨薨的本义就是塌陷的样子,引申为诸侯、王妃之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薨”在这里形容螽斯陷入爱河,沉醉欲死的样子,也就是俗言所谓的“爱得一塌糊涂”。何谓“绳绳”?绳可系物,系在一起则不易分脱,故“绳绳”有牵系不脱貌,这里形容雌雄螽斯在一起缠绵的样子。螽斯交配时,雄虫把头抵在地上,尾部稍翘,然后刷羽鸣叫,邀请雌虫上背,故曰“螽斯羽”。雄虫的这种动作貌似消沉、像垂死的样子,故曰“薨薨兮”。交配中,雌雄二虫缠绵在一起,难舍难分,像被用绳子系在了一起一样,故曰“绳绳兮”。螽斯交尾,当然有利于繁衍子孙,故曰“宜尔子孙”。 ![]() 第三句“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这一句描述螽斯产卵时的状态。“揖”是弯腰拱手之礼,这里形容螽斯产卵的动作。“蛰”本指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这里指螽斯把产卵器插入土中,把卵藏在地下。螽斯产卵时,弯腰曲体,把针形产卵器倒竖起来,并用力向下压,其动作如人揖手状,故曰“揖揖兮”。这个动作非常用力,常常需要螽斯抖动翅膀助力,以便把产卵器压入土中,故曰“螽斯羽”。螽斯努力把产卵器插入土中后,便把卵排到地下隐伏起来,故曰“蛰蛰兮”。螽斯产卵就是繁衍后代,故曰“宜尔子孙”。 ![]() 【白话直译】 螽斯弄羽声声唱, 逞雄争鸣音宏亮; 宜尔子孙乃求偶, 精神振振好浪漫。 螽斯弄羽声声吟, 卿卿我我欲死生; 宜尔子孙乃交媾, 绳绳如系难舍分。 螽斯弄羽不吭声, 揖揖劬劳耗形神, 宜尔子孙乃产卵, 蛰蛰冬藏造化深。 ![]() 子夏故坛撰于2025年3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