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东南王谢幕 到了民国晚期,直系基本分裂为吴佩孚势力和孙传芳的五省联军。 吴佩孚在北伐的两湖战争、直奉战争后,光荣下线! 而孙传芳也迎来了他的末日! 自从北伐军调转枪口对准孙传芳后,本以为会是一场恶战。 ![]() 没想到孙一败于江西,再败于福建,三败于浙江,四败于安徽,五败于江苏,五省地盘尽失。 这么看来:五省联军完全不是革命军的敌手,比起吴来更是不堪一击。 吴佩孚的部队,在武昌还打了一场硬战,孙传芳的军队则一败再败、一败涂地。 吴下野后,比较硬气,不借外债、不出洋、不入租界,被奉军赶出河南,流亡川蜀,看尽人心险恶,尝尽生活百态。 吴佩孚流亡川蜀,具体可以看小编之前的文章! 而孙传芳却还不死心,投奔奉系,想卷土重来! ![]() 面对北伐军凌厉的攻势,安国军防止革命军和西北军两面夹击,决定收缩防线,放弃陇海,退守河北,弃淮保河。 当奉军退抵河北,直鲁军亦即撤回山东。 京汉、京绥两线即成为北方的重心,张作霖委张作相为第五方面军团长,率吉、黑两师专驻保定。 委吴俊升任京榆后防总指挥,奉军源源不绝由关外开入。 自吴佩孚一蹶不振、孙传芳五省尽失,北洋军阀中张作霖已成第一人。 随着冯玉祥上演王者归来,投靠国民政府,山西阎锡山又暗中易帜参加革命,在军事上奉方已处劣势。 在对待北伐军的问题上,奉系发生分裂: 奉方年轻一辈主张改旗易帜,称国民革命军。 可是老一辈的则不赞成。 正当老帅举棋不定时,孙传芳和张宗昌来了。 ![]() 孙是不愿参加革命,张宗昌则认为奉方如参加了革命,对鲁军和他自己的力量一定不利。 两人坚决反对奉方和革命军合流。 在张宗昌、孙传芳的倡议下,老一辈的奉方人物,都赞成破釜沉舟大干一下,于是张作霖决定放手一搏!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怀仁堂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全国最高的首脑,这也是奉系最风光的时刻。 只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张以大元帅名义任命潘复组阁,这是北京政府第32任内阁,也是最后一任内阁。 不出意外的话,肯定是清一色的奉系内阁。 在老张的强力支持下,张和孙决定反击北伐军。 这时北伐军内部一团糟,宁汉分裂! 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为首的武汉政府,和蒋介石、李宗仁为首的南京政府对抗。 ![]() 北伐革命军开始站队,开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趁机排除异己、扩充势力。 一个要西征讨汪,一个东征讨蒋。 这也让安国军有了可乘之机。 孙传芳失势后,北洋军阀抗南的军事重担落在张宗昌身上。 内部不牢,地动山摇。 张宗昌出兵前,首先处决了与北伐军款曲的第八军军长毕庶澄。这个毕司令,当年和卢永祥杨威上海滩! 死后无人收尸,还是他在上海“花园大总统”美名的“上海名妓”老六为他收尸! 鲁张并以褚玉璞专任后防,另以许琨为前敌总指挥。 估计是张宗昌嫌弃褚玉璞,打仗太拉胯,先后被北伐军、西北军胖揍,没办法,还得老张亲自出马。 ![]() 其他如曲同丰、朱泮藻、王翰鸣等均卸除军长职,旧五师予以解散。 这是张宗昌整肃自己部队,以避免作孙传芳第二的一个严厉行动。 孙传芳的军队,自和北伐军接战以来,屡战屡败,退守江北后,长淮亦不能固守。 树倒猢狲散,其亲信杨文恺、卢香亭因见大势已去,均背弃孙,回到天津。 孙传芳北面既然尊奉张作霖,南方亦想输诚于北伐军,举棋不定,战意全无。 传说蒋中正对于孙的投降条件,是要孙率所部攻鲁,以立功自效。 孙既无战意,对攻鲁攻奉自感为难。 孙的如意算盘是想保全实力,退出战场,坐山劝虎斗,养精蓄锐,以待两败俱伤。 所以既不愿在徐海和鲁军作战,也不愿冲过镇江和北伐军争雄。 后来,风云突变,北伐军内讧,这才给了他们南下的信心! 7月下旬,孙传芳与张宗昌联合南下,于25日进迫徐州。 这时老蒋指挥的北伐军,已抽调军队南返,去打武汉去了。 ![]() 预定留在前线作主力军的,只有黔军出身的王天培部第十军。 蒋中正乃回南京,与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三个总指挥,协商抵御孙传芳、张宗昌两军办法。 没想到,7月23日徐州遂被北军攻陷。 徐州是军事重镇,一旦丢失,南方一马平川。 而导致徐州丢失的主要原因,是北伐军内部由于宁汉分裂问题,因此对于军事未能全力应付。 孙传芳占领徐州,以为是东山再起的天大良机。 于是他不顾张作霖的电阻,亦不计及张宗昌在济宁及徐州东面为冯玉祥所牵制,分身乏术,难以南下应援的态势,决定占领南京。 ![]() 于是爆发了龙潭之役。 龙潭之役在北伐史上,和汀泗桥、武昌、南昌等役同垂不朽。 孙传芳迎来生命之中的最后一战,他要为自己五省盟主、直系军阀善战而正名。 国民党内部分裂给了他极大的底气。 这是国民党内部: 2个政府: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 3个党部:南京、武汉、上海 4方势力:蒋介石、李宗仁和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 争权夺利已进入白热化。 ![]() 8月13日,北伐总司令、南京政府第一人蒋介石下野。 下野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汉方汪精卫、唐生智等力主倒蒋 二是桂系已控制南京周围,且与貌合神离,连老蒋的嫡系何应钦也支持桂系让蒋介石下野。 三是蒋介石指挥的津浦战争失败,日军连续增兵山东,蒋害怕日军进一步干涉,因而暂避锋芒,伺机再起。 由于大佬都在搞内斗,北伐军前方各军,陆续撤回长江南岸,沿长江一带防御。 江北之地尽归老孙所有! 此乃天赐良机! 8月25日拂晓,长江晨雾弥漫,孙传芳的主力大军大举渡江,主渡点在南京附近的龙潭。 孙传芳也亲自过江坐镇指挥,还学项羽破釜沉舟,把船只悉数运回北岸交大刀队看管。 他扬言要彻底消灭北伐军,“我要回南京上海过中秋节”。 孙传芳主力6万余人倾巢而出,志在必得。 ![]() 孙军作战也确实悍勇,一度逼近南京城。 孙军打来,一时大乱,南京城人心惶惶,准备逃难。 当时,南京方面的军队都在常州、杭州、芜湖等地防汪。 在南京的嫡系部队也只有第一军第二十二师驻守。 敌我差距悬殊,眼看国民大革命的成果就要不保。 唯一能救南京政府的,只有附近的桂系白崇禧部了,该“小诸葛”大放异彩。 孙军渡江,由于北伐军第一军22师和第七军刚刚抵达,尚未构成防线就被打得措手不及,连丢乌龙山和栖霞山两座高地。 25日下午,第七军副军长夏威上前线亲自督战,全力反攻安国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为李宗仁,有“钢军”之称,战斗力在北伐军中数一数二。 一方要夺回南京,一方要死守南京。 安国军作战极其勇猛,北伐军一时竟难以突破,阵地数次易手,双方甚至爆发白刃战。 蒋军第一军22师顶不住安国军进攻,向南京方向撤退。 老蒋的军队这战斗力真是让人捉急! ![]() 安国军跟踪追击,前进至第七军侧翼,有包围第七军之势。 李宗仁见情况紧急,电令夏威向东出击攻打栖霞山一部分阵地。 孙传芳军遂停止深入,回据栖霞山,居高临下,抵抗攻山的第七军。 8月26日,白崇禧的部队到达镇江,还有第一军几个师,也在火速往南京增援。 同时南京东部栖霞山,第七军发动新一波反攻,扑向安国军驻守的栖霞山阵地。 安国军据险死守,双方再次爆发激战,第七军顶着巨大的伤亡死战不退。 经过整整两天的高强度作战,最终攻上山顶,并将安国军逐出栖霞山。 ![]() 此次战斗牵制和拖延了北洋军兵力,为友军增援南京,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七军也伤亡惨重,急需休整。 于是夏威下令撤回乌龙山,把栖霞山交予第一军防守。 然而第一军又被安国军反击突破,栖霞山再次易手。 李宗仁只好命令夏威再攻栖霞山,并消灭了栖霞山附近的安国军,并且这次自己占领,不再给友军。 同时,李宗仁致电白崇禧,约定30日东西夹击,同时对撤往龙潭方向的安国军主力发动反攻。 孙传芳的攻势在西线受挫,而在东线,安国军虽打败了蒋军,占领龙潭镇。 但更多蒋军也在赶来,白崇禧指挥第一军第一、第三、第21等师由东向西进发。 还有何应钦率部卷土重来,从东阳镇向北赶来。 加上刚刚得胜的第七军。 孙传芳现在要面临西、南、东三路北伐军的进攻。 此时孙军已渡江的部队,还有10个师4个旅,约六万人,依据龙潭附近的各个山峰高地布置防御。 8月29日,孙传芳亲临前线,在龙潭设指挥部,并下达了“先发制人”的进攻命令。 ![]() 此时双方都士气高昂,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8月30日,三路北伐军展开总攻击,然而,安国军却率先发动全线反攻。 战况之惨烈,为北伐史上所仅见。 龙潭周围数十里地,炮火蔽天,尸横遍野。 安国军据山顽抗,深得地形之利,居高临下俯射敌军,北伐军死伤极大。 30日一整天的战斗,由北伐军攻占龙潭镇和龙潭火车站告终,安国军向北撤退。 第二天清晨,孙传芳卷土重来,再次指挥反击,击溃北伐军第一军一部,重新占领龙潭镇。 第七军立即驰援,第二次龙潭镇战斗打响。 双方围绕龙潭镇和士敏水泥厂展开激烈攻防战,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安国军与北伐军像是发疯一般地拼个你死我活。 ![]() 两军炮火不断洗刷阵地,坑洼的大地血肉淋漓,炮火几乎摧毁了整个水泥厂,龙潭似乎化为了人间炼狱。 8月31日晚,安国军渐渐败退,遂决定北撤,退向江边。 9月1日,败军准备渡回江北,却发现,由于己方船只北撤,破釜沉舟砸了退路! 长江江面上已被国民党的海军控制,渡船无法南下。 最终,仅有孙传芳等高级将领,还有少数部队渡回江北,其余大部均缴械投降。 龙潭大战,是北伐战争期间,最惨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 此战孙的主力几乎消耗殆尽,6万余孙军,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被俘2万余。 北伐军伤亡也不计其数,桂系伤亡近1万,黄埔系仅军官就阵亡了500多人。 检验了直系军阀最后的成色! 此战后,北伐军在东南一带,再无真正对手。 民国的基业,也由此战以后,真正巩固起来。 ![]() 而以北洋第二师为核心的孙传芳军事系统,基本已经宣告瓦解。 孙由此走向没落,渐渐告别了政治舞台,他的离场也宣告着直系军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留给北洋军阀唯一的势力张作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