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慧之人,请教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是对智慧之人采用请教计。刘备深知诸葛亮有大才,通过多次诚恳地请教,最终请得诸葛亮辅佐自己。 2. 勇敢之人,激将法: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让老将黄忠出战定军山,使用激将法说黄忠年纪大了,恐不能胜任。黄忠听后,为了证明自己不老且英勇,毅然出战并斩杀夏侯渊。 3. 自卑之人,鼓励法:汉初,韩信早年曾受胯下之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刘邦对韩信给予充分信任和鼓励,拜他为大将,使韩信能够发挥军事才能,为刘邦打天下。 4. 善良之人,情感牌:汉文帝时,淳于缇萦为救父亲淳于意,向汉文帝上书,言辞恳切,大打情感牌。汉文帝被她的善良和孝心感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废除了肉刑。 5. 鲁莽之人,激将法:隋唐时期,程咬金性格鲁莽。在战斗中,敌军常常使用激将法,激怒程咬金,使他冲动地冲入敌阵,有时会陷入敌军的圈套。 6. 固执之人,迂回战术:战国时期,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起初固执地不肯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触龙通过迂回地从拉家常、谈子女等话题入手,逐渐说服了赵太后。 7. 自私之人,利益诱惑: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多有自私自利之心。秦国在进行连横策略时,通过许以他国土地、财宝等利益诱惑,拉拢了一些自私的诸侯,分化了合纵联盟。 8. 怀旧之人,回忆策略:晋武帝司马炎在统一三国后,为了安抚一些怀旧的蜀汉旧臣采用回忆策略,对他们讲述蜀汉时期的一些辉煌事迹,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礼遇,使他们归顺西晋。 9. 焦虑之人,安抚手段: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皇帝被俘,众人焦虑不安。于谦挺身而出,通过整顿军队、加强城防等安抚手段稳定人心,最终击退瓦剌。 10. 健谈之人,倾听策略: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对于魏征这样健谈且敢于直谏的大臣,李世民常常耐心倾听,让魏征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能够直言进谏,辅助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 11. 嫉妒之人,炫耀策略:战国时期,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孙膑故意通过一些策略向庞涓炫耀自己的 “军事机密”,庞涓急于求成,最终落入孙膑的圈套,导致兵败身亡。 12. 孝顺之人,长辈施压:在古代一些家族中,长辈希望晚辈联姻以巩固家族势力。对于孝顺的晚辈,长辈会施加压力,如以断绝关系等相威胁,迫使孝顺的晚辈听从家族的联姻安排 。 《天下无局》驭人术1. 好色之人,美人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复国,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好色,宠爱西施,逐渐荒废朝政,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 2. 缺爱之人,安全感:三国时,刘备善以情动人,对待下属如兄弟,让缺爱、渴望被重视的将领张飞、关羽等感受到强烈安全感,从而对他忠心耿耿。 3. 贪财之人,小黄鱼:民国时,一些军阀贪图钱财。例如,蒋介石为拉拢地方军阀,常给予大量金钱和物资,使其为自己效力。 4. 重名之人,泼脏水:宋代名将岳飞,因战功赫赫且重视名声,被秦桧等奸臣以 “莫须有” 罪名泼脏水,最终含冤而死。秦桧通过诋毁岳飞名声达成政治目的。 5. 清高之人,戴帽子:明朝末年,东林党人大多自视清高。魏忠贤掌权时,给东林党人扣上 “结党营私” 等帽子进行打击迫害,使许多清高的东林党人或死或贬。 6. 多疑之人,障眼法:曹操生性多疑。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曹操的多疑,让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用障眼法使曹操相信将战船连接起来有利于北方士兵作战,最终导致曹操大败。 7. 虚伪之人,小辫子:清朝康熙年间,明珠是个虚伪狡诈的官员。后来,他的政敌索额图抓住他贪污受贿等把柄(小辫子),在康熙面前弹劾他,导致明珠失势。 8. 虚荣之人,满足欲: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对于一些虚荣的诸侯,他通过赐予各种荣誉称号和赏赐,满足其虚荣心,使其听从齐国号令。 9. 惧内之人,枕边风:唐朝后期,唐高宗李治惧内,皇后武则天常通过向李治吹枕边风影响朝政,扩大自己权力,最终称帝。 10. 胆小之人,下马威:秦末汉初,刘邦进入关中后,对秦朝降军采取下马威策略,派军守住函谷关,使项羽的军队不敢轻易进犯,在心理上对项羽的一些胆小将领起到震慑作用。 11. 傲慢之人,捧杀计:战国时期,赵括自恃熟读兵书,十分傲慢。秦军故意散布赵括很厉害的言论,对其进行捧杀,赵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廉颇,最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12. 寡恩之人,挖墙脚:楚汉相争时,刘邦对项羽的一些寡恩的将领,通过许以高官厚禄、分封土地等方式挖墙脚,使很多将领背叛项羽,转投刘邦阵营 。 老祖宗留下来的忠告有哪些?01、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
|
来自: cloudsrosy > 《文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