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有没有在某个上午,汗流浃背地赶到公司打完卡,就作者办公桌前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这班真的非上不可吗?」 我猜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或许是加班到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或许是开完一场毫无意义的会议,看着满屏待处理的邮件时,又或许是听到同事抱怨「工资不涨,头发先掉」时。 那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生活似乎被塞进了一个固定的模具里——打卡、汇报、KPI、房贷……所有人都告诉你「要稳定,工作不好找」,但没人问过你「快不快乐」。 十年前,我也在格子间里重复着这样的日子。直到某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记得当时在网上有人是这样评价它的:「读完的人,十个有九个想辞职。」 恰巧的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就不想打工了。倒不是因为我有勇气辞职,而是公司倒闭了,我不得不另谋生路。在读这本时,我恰好在想干一番事业的兴头上,不想再按部就班地上班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一个被贴上「毒舌作家」标签的男人,却写出了20世纪最戳人心的追梦故事。他当过医生、间谍、剧作家,一生游历各国,见惯了人间百态。 或许正因如此,他笔下的角色总带着一股「不管不顾」的疯劲儿。《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斯特里克兰德,便是其中最疯狂的一个。 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个普通的证券经纪人,有体面的工作、贤惠的妻子、一双儿女。按世俗标准,他的人生堪称圆满。但在某一天,他突然抛下一切,跑到巴黎学画画。 他没有天赋、没有积蓄,甚至没有一句解释。他住破阁楼、啃硬面包、被人嘲笑「疯子」,却像着了魔一样,非画不可。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毛姆写的不只是一个中年叛逆的故事,而是一场对世俗规则的彻底反叛。斯特里克兰德像一把刀,割开了「体面生活」的虚伪外衣——那些我们拼命维护的「稳定」,只是恐惧改变的借口。 我在读这本书时,把一句反常识的句子划线了:「为了让灵魂受益,每天应该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刚读到这句话时,我以为这是毛姆的讽刺——毕竟斯特里克兰德把所有「该做的事」都砸了个稀碎。但是细想起来才发现,这句话恰恰是解开人生困局的钥匙。 我们总在重复「该做的事」:上班、应酬、还贷、讨好老板……但这些事真的是自己喜欢的吗?不,我们甚至已经麻木到分不清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了。 而斯特里克兰德的的做法,确实让他的灵魂受益了,因为他已经逼自己直面真实的需求:不喜欢虚伪的社交,就彻底逃离,不喜欢金钱的束缚,就甘愿穷困。他的「两件讨厌事」,其实是甩掉社会规训的包袱,让灵魂轻装上阵。 读了这句话后,我曾做了一个实验:每天列出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比如早起和跑步。以前都是每天八点起床,后来改为了5点59分。跑步也一样,以前很好跑步,后来强迫自己每天跑5公里。 ![]() 再后来,我加了很多的读书交流群,有一个群专门领读了这本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记得当时群主说「读完前100页就想辞职,读完200页想私奔。」 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不是因为他说的有多抖机灵,而是联系到小说中的人物,确实如此。这种冲动并非因为书中描绘了多美好的远方,而是它戳破了一个真相:大多数人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敢承认自己「想改变」。 斯特里克兰德的决绝,就像一枚炸弹,让所有「凑合过吧」的人诚惶诚恐。 其中有一位书友分享了她的经历:她在银行工作了十年,每天数钱却数不到自己的人生。读完书后,她辞职开了一家烘焙工作室。她说:「斯特里克兰德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我却连一份厌恶的工作都不敢辞,太怂了!」 毛姆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从不劝人「辞职追梦」,而是用斯特里克兰德的极端案例,逼你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就会死,你今天还会做现在的工作吗?」很多人不敢细想,因为答案会让人坐立难安。 我推荐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不是鼓励人人都去当流浪画家,而是因为它像一剂猛药,专治「活成别人期待」的病。 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做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决绝,但至少可以学他一样诚实:承认自己害怕、承认想要更多、承认「稳定」背后藏着不甘。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问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吗」,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是却给你勇气——直面内心的勇气,拒绝妥协的勇气,哪怕只是从「今天少加一次班」开始的勇气。 毕竟,低头捡六便士时,也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