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起 (以“早设王庭,辉映群辟”为韵)王者崇北辰之位(“北辰”即北极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永恒不动的星,其他星辰都围绕它旋转。因此,“北辰”成为了稳定、权威和尊贵的象征。),正南面之威。赫朱燎以具举,列彤庭而有辉。助彼皇明,可烛於夜色;叶兹睿哲,引曜於宵衣。(与这明智通达的氛围相和谐,使光亮照在天未亮就穿好的衣服上。)信乎令典有作,旧章不违。当其冠剑铿锵,环珮昭晰(“昭”通常表示光明、明显;“晰”则表示清楚、明白。)。峨峨争赴,肃肃就列。听玉漏而未央,仰紫宸而初燕。(听玉制的计时器所示知夜还未尽,仰望紫宸殿开始点燃烛火。)珠旒将出,方熠熠以星悬;彩仗徐来,已煌煌而电设。九仪稍布,六乐爰分。(“九仪”指的是天子接待来朝者按其名位等级有九种不同的礼节。这个概念源自《周礼·秋官·大行人》,其中提到“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稍布”意味着逐渐陈列或分布。“六乐”则是指古代的六种音乐,通常与《诗经》中的六篇颂诗相对应,它们分别是《周颂》、《鲁颂》、《商颂》、《齐颂》、《郑颂》和《唐颂》。“爰分”意味着分别分配或演奏。因此,整个句子描绘了一个庄重而有序的宫廷场景,其中礼仪和音乐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进行。) 代星光之照曜,杂佳气之细缊。腾辉於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於熊罴之旅,或友或群。昭昭彰彰,紫气红光。声明煜炜,百物荧煌。睹炎上之有赫,知临下之无荒。 远而瞻之,谓焚裘之烟昭俭於晋帝;(《艺文类聚·帝王部·晋武帝》:“有献雉头裘者,上曰:'异服奇伎,典制所禁也,宜于殿前烧裘。’”)迫而察之,似流屋之火呈瑞於周王。(焚烧裘皮衣物的烟雾,彰显了晋帝的节俭;靠近一看,又像是流动的房屋之火显示出吉祥的征兆给周王)金釭(照明用的灯盏、烛台)莫齐,银烛非竞。长风乍拂,高焰弥盛。华衮灿烂以相鲜,猛虚攫挐(表面上看起来凶猛、威猛,但实际上可能是虚假或空洞的争夺或捕捉行为,代表陈列的雕塑)而交映。其容烈烈,其明杲杲。附寒者觉其春深,假寝者疑其曙早。则知统四海,朝百辟。励夙兴,勤夕惕。佐盛仪而有待,惜流光而无( 昭其明也,叶天鉴之穆清;(“叶”通“协”,“鉴”意为镜子,“天鉴”比喻明月,“穆清”则指清和之气或太平祥和。“叶天鉴之穆清”可以理解为与明月的清和静穆相和洽。)望而畏之,契天威之咫尺。彼爟火秦举,神光汉觌。(秦国举起祭祀的火炬来祓除不祥,汉帝看见了神灵之光。)何足示来仪之容,呈入觐之绩。则知我皇立人之程,为国之经。旗淠淠而咸造,鸾锵锵而可聆。(旗帜摇曳整齐划一,鸾铃叮咚悦耳可闻。)万宇乂[yì ],多士宁。(天下安定,人才众多。)岂徒美君子之至,在宣王之庭。 【译文】: 称王者尊崇的是北极星处于众星拱卫的中心位置,端正的是统治者的庄严容貌举止。点燃红色火炬,全部擎起,排列在宫廷光辉灿烂。辅助那皇天明亮,正用烛火照亮夜间景色;与这明智通达的氛围相和谐,使光亮照在天未亮就穿好的衣服上。确信国家宪章法令在新的一日开始执行,旧时的典章制度也不违背。当听到臣子礼帽上的佩物与佩剑腰间铿锵作响,身上的佩玉清晰可见,他们已仪容端庄地争着来朝,恭敬地归入班朝行列。听玉制的漏水计时器响声,知夜还未尽,仰望紫宸殿开始点燃烛火。皇帝戴着前后都悬垂着珠玉串的冕冠将要出朝,正光灿灿地像星星悬空。仪仗队慢慢而来,鲜艳夺目,后急速地排列。九种礼节的仪式逐渐陈列,六代帝王之乐于是分别奏起。 朝廷内的大烛代替早晨太阳的光照,混合象征祥瑞的云烟汇成一种弥漫状态。火焰跳动在朝官班列之间,照得队列像一会儿离散一会儿合聚;烛光又照在雄壮的卫士队列上,有的像二二并立,有的像众多聚集。烛火明亮昭著,呈现出祥瑞的紫气与红光,其声势与光彩显赫,多种多样的物件也晶莹辉煌。看烛火向上燃,有红色鲜明的光焰,便知居上照下没有被遗弃而看不见的东西。 远远瞻望这烛火,以为是焚烧裘皮衣名贵贡物的烟尘,显示廉洁过于晋武帝,靠近观察它,像当年移动于周武王帷幄上的火焰,向周武王呈现兴盛预兆。金属制的灯盏高低不齐,明亮的灯火不算强劲,长风忽然吹来,高高的火苗更加旺盛。朝官华丽的礼服光彩耀眼,互相反衬显得更加鲜艳,悬挂钟磬的虡的足部,雕绘着各种的野兽,像互相争夺格斗,互相映衬得更加威猛。明烛仪容威武炽烈,烛光明亮耀眼。衣着单薄感到寒冷的人觉得这景象像春天已久,峭寒已退,不脱衣服打盹的人还怀疑这景色是黎明提前来到。于是懂得综理天下、受朝听政于公卿大官,要劝勉起早勤快从事,念念不忘的是谨慎、不敢怠慢,辅助盛大仪典而待命,珍惜易逝的光阴而不厌弃它。 明烛暄妍,和明月的清和静穆相融洽,望它畏惧,因为离皇帝太近而心怯其威严。那秦国举起祭祀的火炬来祓除不祥,汉帝看见了神灵之光,哪里能足以表示太平盛世的容貌?入宫朝见帝王,恭敬送上臣子的业绩情况,便知我朝皇上,培养使用人的法规,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旗帜触目皆是都连成一片,铃叮当作响都可听见。天下万方才能出众者众多,士阶层安宁,难道只有才德品质好的人才来,在英明君王的朝庭之上? 【评介】: 《诗经·小雅》有《庭燎》篇,诗中写道:“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毛诗》曰:“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点明此诗旨在歌颂君王不安于寝,宵衣旰食,勤于政务,治理天下。王起的《庭燎赋》便是依傍此诗的立意,用赋的形式进一步开拓与深化同一主题的。但不能由此而说《庭燎赋》是由《庭燎》一诗敷衍而成的,虽然二者的立意与题材相同,但在《庭燎赋》中,王起叙述的是自己入朝侍君的亲身感受,抒发的是自己对朝政的真实感情,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以及艺术表现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庭燎赋》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王起是唐代著名律赋家,从唐贞元十四年入仕至大中元年卒于官,整整半个世纪的官宦生涯,历德、宪、穆、敬、文、武数朝,任过吏部和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左仆射等要职。长期在朝辅政,对入朝侍君的生活深有体验,所以他能在《庭燎赋》中将这种朝庭生活描写得细腻而生动,在为数不多的以庭燎为题的诗赋中,王起的《庭燎赋》是最有代表性的。 咏物之作的目的当然在于有寄托,但寄托不是作者将情志强加于物,而是将物的特性与人的情志有机地融合,并从物的艺术形象中自然地流露出意蕴与感情来。一般优秀的咏物之作,虽不追求物的形似,但是也要对物的特性铺张描写,精细刻画,有时还采取拟人、夸张,尽量穷形尽性,进而体贴人情。体物精,咏物工,才能从物中生发出神韵与意味来。然而咏物精工,并不意味着就是一种模式,即先细微地刻画物的由来、形态、功用,然后托物言志。王起的《庭燎赋》给人一种新鲜感,就是他能摆脱一般咏物常习,把所咏的庭燎放在运动的环境之中,通过刻画庭燎与他物的先后关系,在动态之中不断揭示了庭燎的形状与神态,同时也不断地寄寓与表露了作者的深意。 赋的开头先点出庭燎所在的地点及其壮势:“赫朱燎以具举,列彤庭而有辉。”于是燃起的庭燎就像一台摄影机,把它所能照到的物体,依时间的顺序,一一摄下来。首先感受到它的烛光的是无垠的“夜色”,接着“引曜于宵衣”,照到日理万机而天不亮就穿上衣服的皇帝身上。不一会,在烛光下,大臣身上“环珮昭晰”,皇帝冕冠上悬垂的珠玉“熠熠以星悬”,五颜六色的仪仗队“已煌煌”,从远处摄下了君上朝、臣入朝、“彩仗徐来”的镜头。又过一会,庭燎“腾辉于鸳鹭之行”,“委照于熊罴之旅”,烛火已跳动在班朝的大臣及宫殿卫士的队列之间。偶有长风吹来,烛火更旺,近处的人与物格外豁亮,照得朝官“华袞灿烂以相鲜,猛虡攫挐而交映”,这是从近处摄下的特写“镜头”。又过一会,庭燎的烛光又照见了臣子“呈入觐之绩”,至此,庭燎摄完了皇帝临朝、百官朝见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庭燎的特性、功能也自然显示出来。 还有一条与庭燎照耀并行的线索,就是作者在烛光下所见而引起的感情变化过程。作者首先由庭燎“具举”的盛况,联想到“王者崇北辰之位,正南面之威。”彤庭耀辉,象征着皇权的庄严威烈。作者由“烛于夜色”,想到“叶兹睿哲”,由“引曜于宵衣”,想到“令典有作,旧章不违”。那“峨峨争赴”的臣子,“徐来”的彩仗,如“熊罴”的卫士,在烛光下,都“昭昭彰彰”。作者“睹炎上之有赫,知临下之无荒”。更清楚圣明皇帝心若烛光,恩泽于民,世上便无被遗弃的人。远望烛火,缕缕青烟,使人想到俭朴的晋武帝,为倡导清廉,在大殿前焚烧有人贡上的雉头羽裘衣,也是缕缕青烟腾空。近观烛火,点点红光,使人想到周武王帷幕上的神火,也是红光闪闪,给王朝带来兴盛预兆。庭燎“其容烈烈,其明杲杲”,作者知道此刻衣着单薄的人有了暖意,打盹的人失去了倦意,皇帝开始受朝听政,臣子开始忙于政务,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正勤快从事。庭燎“昭其明也”,作者知道皇帝就在身边,诚惶诚恐,也联想到“彼爟火秦举,神光汉觌,何足示来仪之容?”爟[guàn ]火、神光都不及庭燎,庭燎下的勤政,才真正“示来仪之容”。最后作者又想到“万宇乂多士宁,岂徒美君子之至,在宣王之庭?”一句话把意境拓开,把庭燎的象征意义放置到更广阔的背景中。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陆机《文赋》)《庭燎赋》艺术上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作者的精神处处与物象融会贯通,做到了神与物游。如果说庭燎所照是实,作者所感是虚,那么赋中虚实结合得天衣无缝,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过渡衔接巧妙,虚实并进,逐层深入,并构成了赋的脉络。王起比李程讲究音韵的协调和对偶的工整,这篇《庭燎赋》以“早设王庭,辉映群辟”八字为韵,遵守限题限韵的严格格式,肯定会影响内容感情的畅快表达。 《庭燎赋》显示了中唐的表面“兴盛”。作者美宣王,赞勤政,表现了他希望巩固大一统中央政权的美好愿望。而实际上,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安史乱期相比,虽得到相对稳定,但朝内宦官擅权,朋党之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中央政权正处于无法摆脱的严重危机之中,王起的《庭燎赋》有它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消极作用。 赏析 1 王起《庭燎赋》:诗意之美与深邃之思 《庭燎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其原文、译文及赏析,皆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篇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文概述 《庭燎赋》是王起创作的一篇辞赋,全文以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全文共分为三段,通过对庭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1. 译文准确:这篇作品的译文准确,字词表达清晰,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2. 情感表达:译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原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1. 描绘之美 (1)描绘手法: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庭燎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描写手法,将庭燎的美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2)意象表达:作品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庭燎的光辉、草木的生机、风的轻柔等,都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美感,更具有深刻的内涵。 2. 思考之深 (1)主题思考:作品通过对庭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看法。 (2)思想深度:作品的思想深度在于其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作者通过对庭燎的描绘,引出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 3. 主题探讨 (1)主题探讨的内容:《庭燎赋》的主题探讨主要集中在自然、人生、社会等多个方面。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的看法。这些看法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现实意义。 (2)文化内涵:《庭燎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既有古代士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也有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 四、结论 《庭燎赋》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美感的作品。它通过对庭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篇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赏析 2 王起《庭燎赋》:诗意之美与深邃哲理 《庭燎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篇杰作,其原文、译文及赏析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内涵。本文将围绕标题展开,深入探讨这篇赋文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以及赏析。 一、原文与背景 《庭燎赋》的原文主要描述了古代帝王在祭祀天地神灵时的情景和心境。这篇赋文通过对庭燎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祭祀的敬畏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礼仪和文化的思考。 二、译文与解读 对于这篇赋文的翻译,我们需要考虑到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以下是这篇赋文的英文翻译及其解读: 《庭燎赋》是一篇描绘古代祭祀场景的佳作,通过对庭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古代帝王对于自然、生命和祭祀的敬畏和感慨。 王起《庭燎赋》以祭祀天地神灵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帝王对自然、生命和*的思考。 1. 文学价值 (1)描写生动 《庭燎赋》采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庭燎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祭祀场景的生动形象。同时,赋文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哲理深刻 这篇赋文不仅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对庭燎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生命和*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社会的启示。这种哲理深刻的特点,使得这篇赋文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2. 历史背景 《庭燎赋》创作于古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是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而帝王对于祭祀的态度和思考也是当时社会的重要反映。这篇赋文通过对祭祀的描绘,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礼仪和文化的思考。 《庭燎赋》是一篇具有独特魅力和深远的内涵的文学作品。这篇赋文通过对庭燎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生命和*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社会的启示。同时,这篇赋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篇赋文的深刻哲理和历史背景,使得这篇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 赏析 3 王起《庭燎赋》:诗意之美与深邃之思 《庭燎赋》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其原文、译文及赏析,皆能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篇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文概述 《庭燎赋》是王起创作的一篇辞赋,全文共四百余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翻译这篇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的准确。例如,“庭燎”一词在原文中意为“庭院的火炬”,在译文中应保持原意,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意境。同时,在表达思想内涵时,也应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三、赏析内容 1. 主题思想 《庭燎赋》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思考。作者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作品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等。这些主题思想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2. 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这篇作品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上。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夜晚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庭燎之光,照亮了夜空”,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作品中,感受到了夜晚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作品也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2)结构布局 这篇作品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将作品的主题思想逐步展现出来。同时,作品也采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考深度和艺术价值。此外,作品在表达上也十分自然流畅,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沉浸在作品中。 3. 历史背景 《庭燎赋》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文学的繁荣时期。在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思考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四、结论 《庭燎赋》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作者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篇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同时,作品的语言特色和结构布*也十分出色,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沉浸在作品中。总之,《庭燎赋》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都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早设王庭,辉映群辟”的字面含义 “早设王庭”描述的是在较早的时间就将朝廷的相关仪式、场景等布置妥当。“王庭”在古代有朝廷的意思,如《易经·夬卦》“扬于王庭”,唐·孔颖达正义称“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也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不过在此处结合上下文应指朝廷2。“辉映群辟”则体现出设置好的场景光彩照人,能够照亮前来朝见的诸侯公卿等众人。“群辟”指的是诸侯或百官。 “以……为韵”在赋中的意义 在古代的赋创作中,“以'早设王庭,辉映群辟’为韵”意味着创作者需要按照这八个字所代表的韵脚来进行写作。在赋文创作时,每个段落或者特定部分的结尾要押“早”“设”“王”“庭”“辉”“映”“群”“辟”这些字所属的韵,以此来规范赋的韵律节奏,增强赋文在朗读和吟诵时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例如唐·王起所作的《庭燎赋》就是以“早设王庭,辉映群辟”为韵,文中就遵循了这样的韵律要求进行创作,在描写宫廷中庭燎的设置、光芒以及其象征意义等内容时,通过韵律的安排让文章富有音韵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