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同元宝”的真实性和历史背景,目前学术界和钱币收藏界的普遍观点如下: 一.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①辽太宗与会同年号: 辽代从916到1125年,其辽太宗耶律德光确实于938年改元“会同”,年号使用至947年(共9年)。但辽代早期(10世纪)的货币制度并不完善,主要依赖中原输入的钱币(如宋钱)或实物交换,自铸钱极少。 ②文献缺失: 正史《辽史》及现存辽代文献中均未提及“会同元宝”的铸造。早期钱币谱录(如清代《古泉汇》)亦无明确记载,可见其历史依据薄弱。但近期随各地,尤其是古辽所在地建设开发,已发现确有笔画粗犷朴拙,且多带有契丹民族特有为币文主体的粗放气质的隶楷书体,叠篆体,小篆体“会同元宝”问世。藏家考证看真的多,可以物证史。 二. 存世实物与学术争议 ①实物存疑: 目前未有经正规考古发掘或“权威”机构认证的“会同元宝”实物发布。传世品多出现于近现代,但真伪存疑,部分被鉴定为后世臆造或改刻。 ②学术观点: 多数钱币学家(如彭信威、丁福保)认为,辽代早期年号钱(如天显、天禄、应历等)本就极其罕见,且多属试铸或赏赐性质,流通意义不大,“会同元宝”缺乏可靠记录,很可能不存在。 但笔者认为,这些个体“藏家”的见解也照样缺乏历史证据,仅是个人推断,也未必就是真相。因而,尚有探索论证的必要! 三. 辨伪要点与常见问题 ①形制与文字风格: 辽钱多为隶楷风格,文字朴拙粗犷,币文多有减笔画或笔画隐起的状态。 ②铸钱材质 辽钱(907年—1125年)的铸造材质主要是铜与锡的合金,称谓为“ 青铜”。因含铅,锡比例高,辽钱铜质多呈青灰色。 如常见的以下辽代钱币均为青铜材质: 1). 天赞通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铸造。 2). 天显通宝: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铸造。 3). 保宁通宝:辽景宗耶律贤时期铸造。 4). 统和元宝: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铸造。 ③铸造工艺 辽钱多采用范铸法,钱体留有范线、流铜等痕迹(本文藏品同),其表面色泽偏灰黑。具体成分可能因时期和铸造地点还因配比有所不同。 ④上述这些辽钱币不仅局限为是流通货币,也反映了辽代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水平之特征。若存世的“会同元宝”文字过于工整或材质不符,则需警惕为明清后代臆造(无是生非之物)或仿造(有真才有假)。 ⑤臆造或仿造钱也有特征的: 它们可能使用黄铜或清代铜料; 它们会借用宋代钱币的形制(如广穿、细缘),或直接翻刻其他辽钱(如“统和元宝”),改字臆造。 铸造工艺常用真币翻砂或失蜡法铸造,钱面过于光洁,但细节模糊。 四.一枚小篆“会同元宝”小平钱实物品鉴 但见下面这一枚小篆书体的“会同通宝”,币文及实物都稀罕少见。 ![]() ![]() ![]() 它的钱体表面色泽,从外缘凸起部分和币文凸起部分的未腐蚀部分看,其色泽呈釉黑褐色(这种发光的釉色不经过数百年难以生成)符合前文所述为色泽。 另外,地章凹陷不平,币背地章微见隆起。地章上有黑灰色和分布有层次过渡的薄绿锈及微雪花状锈点,均是自然天成之锈迹,锈迹坚实非短时形成的浮锈,承载着历史痕迹,推测系熟坑传世藏品。 ![]() ![]() 它的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字通古,于六国时发明推广小篆书体,币文流畅,有力度,“骨气丰润,方圆绝妙,长风万里,鸾凤于飞”,但也有缺笔和隐起状,也与辽铸钱的币文笔画特征相似。这是由于辽代铸钱工匠文化水平有限,难以真正规范地书写小篆,还原李斯的书形。 此小篆书体币直径25.2mm厚1.8mm闊穿口7.3mm,外缘1.0mm。重4.78g。 此币穿内壁修整但打磨欠精,四角可见修整凹陷这与辽代小平钱铸造技术粗糙,铜质多含杂质,钱体厚重,穿口打磨不精的特征相同。 ![]() ![]() 此币币文高0.8mm,笔画立面挺拔,美观大方,书体有范。 所以,由上述几点大概率对其看真! 查阅《中国钱币大辞典·辽西夏金卷》《辽代货币文集》等专著,目前未收录“会同元宝”,属脱谱钱。但当下已发现诸多古钱在这些老钱谱中未收录,一是当时未发现,不能证明后来的发现。当时未录入,不能以此否定它的乐观存在,更不能否定它的历史存在和现实存世价值。 当然,“会同元寶”的藏家也不能忽视藏界关于小篆体“会同元宝”小平钱研究的另一种意见,即认为其存在诸多疑点,极可能是后世臆造或改刻的产物。 主要的观点罗列于后: ①《辽史·食货志》明确记载辽代铸钱始于景宗朝(保宁年间,969-979年),此前仅有少量“通行泉货”等非年号钱。所谓“会同元宝”无正史记载,也无宋人笔记佐证,历史可信度极低。 ②认为小篆体与辽代钱币的文字风格不符(笔者注,辽人学习中原文化不可能只学隶书楷书)。辽代未见任何年号钱使用小篆的先例。且辽太宗时期(938-947年)正值契丹汉化初期,货币文化尚未成熟,更无动机采用复古字体,与小篆体的时代错位。 ③目前无任何国家机构在辽代窖藏或墓葬出土过“会同元宝”钱币的报道,更无小篆体版本。 ④所有声称的小篆“会同元宝”均为传世品,但集中出现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与当时钱币作伪高峰期重合。 ⑤辽代货币制度有局限性。辽代早期以实物经济为主自铸钱极少,在这期间与宋朝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外交和军事互动,多借用宋钱交易。 辽铸钱集中于圣宗(983-1031年)之后。 会同年间(938-947年)正值辽国扩张初期,财政依赖掠夺和贸易,无大规模铸钱的需求与能力。 ⑥嫁接历史元素。做伪者利用辽太宗“会同”年号和汉代小篆字体,制造“文化融合”的噱头; 为投市场所好,迎合收藏者对“辽钱四珍”(天显、天禄、应历、保宁)的猎奇心理,虚构出的稀缺品种。 ⑦ 《中国钱币大辞典》《辽代钱币考》等权威著作均未收录“会同元宝”,更无小篆体版本。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直言:“会同钱皆伪,近人臆造。”认为小篆体“会同元宝”系清末民初伪钱的典型模式。通过做旧、酸蚀等手段伪造包浆,但细节破绽明显(如字体违和,边郭过细)。 (笔者注:丁氏之言也未必是“金口玉言”,“皇上御旨”,他也有看走眼的多个案例,未必能作为识币标准。) 研究小结 综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所述,“会同元宝”钱铸造年代可能有两种①辽太宗耶律德光确实于938年改元“会同”年铸造,②清末民初铸造的伪钱。 所以,若遇到“会同元宝”,不要激动,更不要冲动下手。我们需要的是对存世钱币的深度研究和思考,辨伪存真: 即需仔细观察其材质,币文,铸工,穿口及内壁修整状态,辨识表面包浆色泽及分布状态,进行技术分析和锈色(年代)判断,谨慎对待。 有条件时可做材质检测和年代检测,测年代、测金属成分,在显微镜下观察铸造痕迹观察,以科学数据验证其年代。 另外,进一步梳理宋辽金元文献,尤其是出土文书(如辽代墓志、碑刻),姘弃收藏中“以稀为贵”的盲目性,寻找“会同”年号与货币经济的关联证据。有理有据地还原历史和古钱币的真实面貌。 谁真谁伪,拭目以待! 2025年3月10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