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近15000字,为你深度解读,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哲学思想。 很多做金融和投资方面的人很喜欢波普尔的思想,投资大鳄索罗斯是波普尔学生和信徒。 他曾经说,自己的目标是在华尔街赚足够多的钱,来支持他成为一个作家和哲学家。 ![]() 波普尔是20世纪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还启发过很多科学家。 爱因斯坦就说,波普尔是他接触过,而且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怀疑过的思想大师。 波普尔的思想对另外一个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霍金,也有巨大的影响,霍金在大学时就是波普尔的忠实追随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是霍金理论研究的重要法宝。 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鹅》《反脆弱》等多部著作里面,多次引用波普尔的思想,波普尔的 “证伪理论”是塔勒布思想的重要基石。 塔勒布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个观点,尤其在讨论 “不确定性” 和 “归纳法局限性” 的时候,波普尔的证伪逻辑为理解这种不可预测性提供了思想框架。 总之,波普尔的思想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价值,在金融、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接下来,带你深入理解波普尔的哲学思想。 在系统介绍波普尔哲学思想之前,还是照例来简单认识一下这位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 卡尔·波普尔,1902年6月28号,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裔中产家庭。 他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法学博士,对哲学也非常有研究。 波普尔的母亲出生音乐世家,擅长钢琴,儿童时代的波普尔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和音乐的家庭中。据他在自传中所说,他8岁时就开始想到有关空间无限性的问题。 从12岁开始,试图阅读父亲藏书室中的哲学书籍。 先后读了斯宾诺莎、笛卡儿、康德等人的著作。 虽然小波普尔对这些著作似懂非懂,但他已经接触到了哲学的真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和奥地利战败,战后的维也纳充满了饥饿、骚乱和通货膨胀,但思想界却异常活跃蓬勃发展,16岁的波普尔开始不满足于中学知识,开始到维也纳大学旁听。 波普尔称1919年是他一生中“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决定他终生思想的两件事:一是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一是与爱因斯坦结下不解之缘。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预言,由于引力造成的空间弯曲,光在引力场中沿曲线传播。 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食,英国爱丁顿爵士率领考察队在全球的两个不同地点,观察到了光线在太阳引力场的轨迹,观察结果和爱因斯坦的预言相符合。 这一发现震撼了科学界,波普尔也为之倾倒,波普尔还参加了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讲演会。 波普尔在钦佩的是,爱因斯坦对于自己理论的态度。 在自己的预言没有被验证之前,爱因斯坦曾坦率地说:即使以后的观察证实了这个预言,这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理论是真理。 但是,如果观察与自己的预言不符合,那将确定地证明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 这种对科学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波普尔,观察到的事实不能证实,但却能证伪和事实相关的理论。 波普尔说,“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寻求证实,而是去寻找判决性的检验”,这可以说是波普尔“证伪”思想的启蒙。 1919年,17岁的波普尔还成为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弟子,还和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一起工作过,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精神分析有一个分析框架和模型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应该很多人都听过。 有一天,波普尔遇到了一个问题儿童,觉得他的症状非常奇怪,然后他就找阿德勒请教。 他介绍完情况以后,阿德勒就一五一十地对这位儿童的情况进行了标准的精神分析。 所用的办法就是精神分析法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阿德勒分析是因为这三种概念之间的冲突导致的。 不仅如此,波普尔逐渐发现,好像所有的问题,阿德勒都可以同一套理论做出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张三的家庭不和睦,因为是他的本我、超我和自我发生了冲突;为什么李四的家庭很幸福,是因为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和谐,波普尔对心理学越来越产生了疑惑,觉得一套理论可以解释任何现象,这看起来好像是这种理论的长处,但实际上是它的短处。 能够解释任何事情的理论,其实它什么事情都解释不了。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强化了理论的正确性和解释力。 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它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遇到的每一个例子,都当做证实自己理论的例子。 波普尔认为真正的科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后来波普尔提出了自己的证伪思想,他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真正区别,不在于可证实性,而在于可证伪性。 1922年,波普尔通过入学考试,正式进入维也纳大学。 1928年他从著名的维也纳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但他在此期间并没有闲着。 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手稿,提出了著名的“证伪理论”的雏形。 1934年波普尔的《研究的逻辑》一书以德文出版,波普尔从此声名鹊起。 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著名经济学哈耶克、哲学家罗素和伯林等知名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著名物理学家玻尔。 1936年,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计划离开奥地利。 他向英国学术资助委员会提出申请,希望在英联邦地区的学术机构获得工作。 他推荐人当中包括:爱因斯坦,玻尔,罗素和摩尔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 委员会批准了他的申请,在剑桥大学为他安排了一个临时教职,后来他又离开了剑桥大学,前往新西兰任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两本著作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1946年波普尔来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仍高级讲师,开始了“逻辑和科学方法论”课程,但因这方面的课程不设教授席位,波普尔虽然已经拥有国际声誉,但却一时不能成为教授。 直到1948年,由哈耶克提议,校方才为波普尔专门设立一个“逻辑与科学方法教授”的席位。 中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当时英国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和罗素。 1946年10月,波普尔到剑桥大学做讲演,认为哲学问题不是伪问题,而是真实的。 当时是剑桥大学哲学讲席教授的维特根斯坦打断了他的话,要他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波普尔举出的例子都被维特根斯坦当作逻辑和数学问题一一排除。 因为当时他们围坐在火炉旁边,维特根斯坦拿起一个火钳晃来晃去,对波普尔说:“举一个道德准则的例子!” 波普尔回答说:“不要用火钳威胁应邀来访的讲演人。” 维特根斯坦勃然大怒,冲出了会场,还嘭地一声把门关上。 其实,波普尔与分析哲学家的分歧是两种哲学观的交锋。 分析哲学家主张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强调哲学自身并不能增加人类知识。 波普尔却强调,哲学是科学方法论,对于人类知识的增长具有指导作用。 波普尔反对把哲学变成脱离科学和社会现实的“纯”理论。 而在以语言分析为职业的哲学家认为,波普尔的哲学缺乏思辨性和理论深度。 1950年波普尔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 1959年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 1969年波普尔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专注于研究和写作。 1972年发表著名的《客观的知识》一书。 1976年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于1994年去世,享年92岁。 波普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也是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 他的核心是思想是:理性批判是科学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尺度。 ![]() 什么是批判理性主义呢? 其实并不是对理性的完全否定,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理性地看待理性,对理性的批判也意味着,对终极的、确定的、绝对的真理的质疑,或者说是对“本质主义”的质疑。 那波普尔是如何进行理性批判的呢?主要包括对决定论、对本质主义、对归纳法的批判,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对决定论的批判,在波普尔之前,欧洲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来,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宗教思想的束缚,欧洲迎来了理性主义的觉醒。 而理性主义在科学界逐渐发展成为决定论,尤其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完善,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统治者整个科学世界,牛顿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后来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 在牛顿物理学知识体系看来,这个世界是像钟表一样精确运行的,而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决定论”,又称为“拉普拉斯信条”。 拉普拉斯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思想家。 他说:假如我们具有关于物体以及质点的位置和运动的充足知识和无限的数学运算能力,我们就能够精确地预测将来发生的每一个事件。 换句话说,如果我知道了世界某一时刻的全部数据,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算出所有过去和未来。 这个世界其实是按照事先设定好的钟摆一样精确运行的,这就是“决定论”。 而波普尔反驳说,科学理论的尝试性和暂时性意味着,现有的科学知识描述的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状态,而根据对过去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预测未来的状态。 什么意思呢? 因为知识的增长是不确定的,或者说知识的增长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关于未来不可预测,波普尔提出了经典的三句话。 首先,波普尔说,人类的认知会对自身的行动有影响,这个是无可辩驳的。 比如小孩一开始不知道开水会烫手,但当他们偶然一次被热水烫了之后,下次碰热水就会更加谨慎,也就是说,新的认知会对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人类的认知是不断增长的,这个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最后,那些未来才知道,而现在不知道的知识,对未来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就是不可预知的。 所以,波普尔说,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未来。 我来举一个例子,比如为什么股市是无法预测的? 有一天小王说,他能精确预测到了明天某某股票会涨1%。 但是他的预测会改变他的行为,比如他会因此而多购买这支股票,或者把这个预测的消息告诉别人,那么就会导致其他人也购买这支股票,而这些购买的行为,本身又会改变这支股票的走向,从而使小王的预测失败。 我们预测的结果本身带来了知识的增量,这个新的知识会改变我们未来的行为,而行为会对预测结果产生影响,从而让我们的预测失效,这就是一个悖论,你可以预测,但预测本身会改变你的预测结果,因此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未来。 因为波普尔说:对未来知识状态的完全预测,是不可能。 波普尔把科学知识的增长的模式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联系,认为它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 波普尔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开放性的,而非决定性的,就像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和预测生物进化过程一样,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是主要的进化方式,两种方式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物种进化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在人类的科学知识增长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而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同的是,波普尔认为,达尔文强调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自然进化是一种被动的,在生存压力之下触发的。 而人类的知识的进步则是又爱好或者说主动的探索精神驱动的,而非源自生存压力,比如早期的人类因为生存需要开始直立行走,也因为生存需要进化出了更强大的大脑。 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并非源自生存压力。 但和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一样,人类的知识发展方向和大自然进化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 前面我们聊到了波普尔对“决定论”的批判,认为科学知识增长和发展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其实波普尔还批判过很多形而上学理论,比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意志主义和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等等。 说它们不仅不符合科学知识,而且也不符合人类健全的理性,它们不但不能被证伪,在理性的批判面前也还很难自圆其说。 接下来,我们介绍波普尔对西方传统哲学中一个核心思想的批判:本质主义。 一直以来,人类对于宇宙本质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它的底层运行逻辑和本质到底是什么? “西方哲学之父”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一切物质都是由水构成的,甚至他还认为,地球是漂浮在水之上的。 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们,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学说,比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等等。 而我国古代道家思想,也将“道”作为宇宙的初始而万物的源泉。 古往今来,人类对宇宙的本质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坚信宇宙的运行是遵循了某些简单的规则,而且是由某些简单的东西构成的,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这个世界的“本质”,这就是本质主义。 波普尔认为,本质主义有几个重要的假设。 第一:科学家的最终目标是发现一个关于世界的真实的理论或者描述,这种理论或者描述应该是可以观察事实的一种解释。换句话说,某种本质的理论,应该可以解释所有我们看到的现象。 第二:科学家能够成功地最终确立这种理论的真理性,而克服一切质疑。 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理论我们还可以证明它是绝对正确的,是永恒的真理,可以驳斥一切的质疑。 第三:这个理论就是终极的、最好的理论,是对这个世界或者说宇宙的终极解释。 但这个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个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的存在吗? 波普尔提出了质疑,认为本质主义妨碍了人类不断提出质疑,提出想象的可能性。 就像20世纪初有物理学家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工作,就是对这座大厦进行修修补补而已。”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两朵乌云,建立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个支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你可能说,科学可能离我们太远了,但其实这种“本质主义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我们经常说,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 在很多人思想中,人的本性,道德品质或者性格特征都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个人善良或者邪恶;一个人内心或者外向这些都是人性的本质。 但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这是一种误解,在思想家托德·罗斯的《平均的终结》这本书中,就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都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和环境高度相关的,一些小孩在家里可能是个乖孩子,但是在学校就有霸凌行为。 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可能很内向,而有的人在朋友面前很外向等等。 作者对人性的很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表明,我通常意义上认为的“人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主义其实就是一个固化的思维模式,是对确定性的一种追求。 本质主义者认为自然界的现象背后有一个终极本质的法则,这个世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而科学家可以通过可观察事物而找到其背后的终极法则。 但波普尔认为,人类知识的增长方向就像大自然的进化法则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并不会有一个本质的,终极的目标。 与本质主义相类似的,还有一种工具主义,他们认为某种科学理论一旦发现,就如同一个工具被生产出来一样,是一成不变的。 而且通过这些发明的工具的基础上,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波普尔也质疑了这种说法,科学知识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正好相反,只有可能被证伪的知识,才能真正算科学知识。 而可能被证伪,当然就不具有确定性,关于科学哲学我们后面会专门讲。 波普尔认为本质主义来自于传统的宗教关怀而转变的理性主义,即认为自然界有法则,并且可以被理性认识。 但是这种教条式的信仰容易对思想设置障碍。 而工具主义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思想,因为它着眼于实用的原则,以至于我们永远无法驳斥它,这就失去了真实科学理论的意义。 ![]() 接下来,我们分享波普尔是如何看待人类知识的。 我们经常把知识比喻为一座“大厦”,知识的增长是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上逐渐层层叠加,递进式的构建起来的,显然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知识的增加就好像建房子一样,而人类的进步依赖于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但波普尔认为,这种比喻是错误的,因为科学知识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地替代旧理论的过程,而不仅仅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增递。 人类知识没有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基础,知识的增长不是以现存知识为基础的构造,而是对现存知识的破除,对现存知识的破坏的过程,也是新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 那这个“破坏”是如何发生的呢? 波普尔认为,是通过不断地“证伪”之前的知识理论来获得进步的。 就像过去几千年前人类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后来哥白尼证伪了这种说法,提出了“日心说”。 就像17,18世纪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统治了当时整个科学世界,但是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在更大的尺度上,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 而再后来,量子力学又发现,在微观的世界,再一次颠覆了牛顿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科学理论的发展,总是一次又一次破旧立新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证伪过去的知识,而不是证实或者扩展过去知识,从而才能推动了知识的不断向前发展。 就像波普尔说的:“科学的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它不寻求证实而寻求判决性检验;这些检验能反驳被检验的理论,虽然它们绝不可能确证它。” 换句话说,知识的发展不是线性延续地发展变化的,而是跳跃式的发展进步的,那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跳跃”呢? 需要:猜想或者假设。 “猜想”或者说“假设”是科学知识增长唯一途径,可能你觉得有点难以接受,因为这种方法看似不确定的,而且还是不连续的。 其实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也同样类似,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提到要有创新性思维。 那如何获得创新性思维呢? 很多书给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关联法、联想法等等。 但实际上,创新的本质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猜想,这种猜想的背后,当然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我们唯有质疑和批判现有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创新性进步。 波普尔来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例子。 “西方哲学之父”,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说过一个经典的隐喻,他说“大地像一条船一样,由下面的水支撑着,而当我们说发生一次地震时,大地是由下面的水的运动而摇晃”。 波普尔说,泰勒斯得出他的理论之前,已经观察过船的颠簸和地震。 但是他的理论的核心是说,大地是浮于水上的猜想,来解释大地的支持,悬浮以及地震,但他不可能通过观察来获得这种知识。 波普尔说,泰勒斯关于大地的支持和悬浮的理论,虽然不是以观察为基础的,但是其实他至少是由一种经验或者观察的类比激发的,比如水的运动,会导致船的摇晃。 但是,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的大地悬浮理论却完全脱离了观察和经验。 阿那克西曼德说:“大地不由任何东西支撑,但是由于它同一切其他东西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它保持静止不动。它的形状像一只鼓。我们在它的一个平面上行走,而其他人正在相反的一面上。” 显然这种说法则更具有想象力,甚至这种想象力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直觉,波普尔说,阿那克西曼德的这个观点是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大胆、最富革命性和最令人惊叹的观念之一。 这种理论学说,甚至为后来牛顿力学奠定的基础。 除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还有一位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他提出的著名学术是“气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等等。 所以,波普尔驳斥了以培根为代表的,知识是源自观察或经验的学说,而认为经验是源自理性推理,更准确地说,知识起源于猜想或者假设。 ![]() 前面我们介绍了波普尔对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批判,接下来我们介绍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 这是对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方法论的批判。 传统的科学的方法是以经验为基础,然后通过实验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 首次对归纳法做出了哲学上的总结,按照他的观点,感觉经验是可靠的,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的方法就是对经验的加工和分析,在重复的材料中找出概念和原则。 他总结了归纳法的五个步骤: 1、观察与实验; 2、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总结; 3、提出假说; 4、通过实验对假说进行证实; 5、把证实了的假说表述为理论。 从培根开始,归纳法也一直被奉为实验科学必须遵循的方法。 培根也因提倡归纳法被人称作近代哲学和实验科学的始祖。 培根虽然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但并没有完全忽视理性的作用,他主张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婚姻。 这里他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他认为:科学的认识不是象蜘蛛一样从自己肚里吐丝编织出来的。 也不是象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简单、零碎的事实经验,而应当象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材料,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消化。 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原因,才能从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这种知识的解释,其实和后来的康德有点类似,康德也是著名的哲学家,是他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 培根提出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论是:归纳法,那归纳法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波普尔并非第一个怀疑归纳法的哲学家,在此之前,休谟就明确提出对归纳法的质疑。 休谟认为,感觉材料的反复出现,充其量只是证明了这些感觉材料在过去发生过联系,但却不能证明这种联系在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因而也未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见过10000只天鹅是白色的,也不能归纳总结出“天鹅就是白色”的这样的普遍的结论,对个体经验的归纳,不可能得出普遍的确定的结论。 休谟还认为,归纳实际上是一种在重复过程中把几个感觉印象联系在一起的心理习惯,习惯才是人生伟大的导师。 休谟还分析了为什么归纳法,不能保证科学规律确实性的原因,因为,感觉材料之间只存有偶然的联系,而科学规律却必须要求具有必然性,而偶然和必然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科学的方法却必须服从于逻辑思维。 因此,归纳法不能证明普遍适用的科学规律和事物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 培根和休谟都是相信经验感觉的“基础论”者。 他俩的分歧在于:培根相信,归纳法和经验基础论是一致的,归纳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 休谟则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那就是:在经验基础上用归纳法建立起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在休谟后来,还出现了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他们认为,科学真理虽然是偶然真理,不具有必然性,但是确是成功概率最高的偶然真理,科学真理必须服从归纳法的证实、检验,归纳法依然是达到科学真理的必经之路。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质疑,但是人们明明知道归纳法的合理性是可疑的,但为什么人们还是会相信呢? 这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科学理论是从重复出现的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即便是偶然真理,也是大概率的偶然真理。 简而言之,人们普遍相信,真正的科学知识理论,是通过不断“证明”来提升它的正确性的,重复出现次数越多,这个理论的真理性就越高,这其实比较符合我们的常识,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我们自然会认为下一次从东方升起的概率更高。 但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关键从来都不是对于重复出现的事物的观察,而其实正好相反,真正科学知识从来都“低概率”的,而且真正的科学知识从来都不是“证明”出来的,而是通过“证伪”的。 而且正是因为新的科学知识是对旧的传统科学认知的颠覆,或者说提出一种新的猜想或者假设,一次从逻辑上讲,这个新的科学知识为真的概率其实很低,就像很多理论一开始都是特立独行的一样。 波普尔还给出了一个公式:内容和概率成反比,一个理论的内容越丰富,它为真的概率也就越低。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比如小明是一个小学生,小明是一个小学3年级的学生,显然第二句话包括的内容更丰富,但是从概率上,第二句话正确的概率肯定是更低的。 所以,波普尔说:“如果你要得到高概率的评价,你必须说得很少,或最好什么也不要说”。 因为,说的越多,你正确的概率就越低,这就是为什么内容和概率成反比的原因。 除了对归纳法的归纳逻辑进行批判,其实波普尔还对归纳法的基础,那就是“感觉经验”,波普尔认为,一切观察的描述或者陈述都必须使用普遍的概念,而一切的概念都是具有理论上的指向性的。 比如当你说:“这个苹果是红色的”时候,其实观察者已经有了“红色的”概念,并知道这一概念的应用。 所以,科学知识的基础,并非完全始于感官经验,波普尔认为,人们总是先提出问题或者猜想,并根据需要和兴趣对外部事物做出区别,然后再进一步观察。 波普尔为了证实他的 “观察始于问题或者猜想” 的哲学观点。 在一次讲演中,他突然对听众们说:“女士们,先生们,请观察!” 听众们都很疑惑,不知道要观察什么。 波普尔通过这个举动想说明,任何人在进行观察之前,都要先提出一定的观察任务,或者说要有观察的目的,否则观察就会没有方向和重点。 或者说,其实在观察之前,人们已经预设了观察的方向和对象。在这种预先规定中,作为理论初级形态的概念、假想无疑起了定向和定性的作用。 不受任何程度的理论影响、而又能为理论提供基础的“纯粹”观察是不存在的。 所以,要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这一错误不是偶然的失误,而是一种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普遍倾向。 波普尔认为,寻求安全感是人的首要心理需要。 所以,波普尔认为,经验主义者和逻辑实证主义者对知识基础的探讨都出自于寻求安全感这一人性倾向。 就此,波普尔对传统知识论之中的归纳法、基础论和证实主义都进行了一一驳斥,那知识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答案就是波普尔提出的:证伪理论。 ![]() 接下来,我们进入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证伪理论。 前面我们分享了波普尔对决定论、本质主义、传统认识论的归纳法、以及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证伪主义”,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分歧有三个方面: 第一,证伪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对立; 第二:试错法和归纳法的对立; 第三: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教条主义的对立。 我们分别来介绍。 波普尔说,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性,而非可证实性。 可证伪性是检验“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 如果一个所谓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无法被证伪,那么它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因为你永远无法或许新的突破。 比如数学和逻辑学就不能算科学,因为它不能被证伪,你永远都无法证明1+1不等于2。 但波普尔同时也指出,数学和逻辑学本身虽然不是科学,但其地位可能比科学本身更高,因为它们是给知识颁发科学执照的“权威”,即人类获得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个命题被承认为知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符合经验,另一个就是符合逻辑和数学的推演,所以如果数学和逻辑不是“自明”的真理,则人类知识的大厦就没有根基了。 首先,证伪主义是和证实主义争锋相对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经验观察、归纳总结,是一个从特殊个案都普遍结论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用实验和事实不断“证实”的过程,但波普尔批判了这种证实的根本错误在于,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确定性的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暂时性的,只是没有被新的理论证伪而已。 波普尔认为,证实主义往往堕落成为教条主义者进行辩护的工具。 证伪主义可以避免辩护主义、教条主义的危险。 根据证伪原则的要求,人们不必害怕,更不必想方设法地消除与理论不符合的事例。相反,应当欢迎这样事例的发现。 证伪原则告诉人们,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地证实,但却会随时被证伪。 其次,关于试错法和归纳法的对立,归纳法试图寻找一个确定、可靠的真理,但是基于经验的归纳,永远无法找到这个真理。 如果归纳法的目的在于找到真理,那么试错法的目的就在于,排除通往真理的错误。 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大胆地提出猜测和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甚至是完全否定。 在第一次尝试失败之后,再提出更好的假说,运用同样步骤对其进行证伪。 试错法没有终点。 试错法的目的不是最终找到一个不再能被证伪、不再适用于试错法的假说。 归纳法的程序是:事例—假说—事例,试错法的程序便是:假说——事例——更完善的假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波普尔认为,理论的修改、完善或者否定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教条主义的对立。 为什么波普尔的思想是“批判理性主义”? 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知识的基础是什么”上存在根本的分歧。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的基础是必然的、普遍的原则,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它是人的经验感觉。 但他们两者都承认,知识起源于一个恒久不变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终点,或者确定的真理。 但波普尔即反对经验主义,也反对理性主义的基础论,波普尔提出了,知识的基础是猜想,而且知识的进化过程是通过不断提出猜想,然后不断证伪的过程发展演化的。 波普尔认为,没有任何原则可以永久经受证伪的考验而成为知识的不变基础。 把抽象的理性原则当作知识的基础,是比经验主义的基础论更为危险的教条主义。 另外,其实波普尔也从来没有全盘否认经验主义。 经验虽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不变基础,但却是检验知识的标准。 一个猜想在未被经验检验之前,只是一个猜想,只是由于经验事实所起的证伪作用,假说才成为科学的理论和知识。 为了和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区别,波普尔将他的理性主义称作理性批判主义。 也就是理性地对现有的假说、理论和知识进行批判。所谓理性的批判,首先就是证伪、试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好的假说与猜测。 在《客观知识》这本书里面,波普尔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批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差别。 他把经验主义的基础论比作“精神水桶说”,他说,我们的精神类似于一种水桶,知觉和知识都积累在里面。 获得知识的过程好像是把经验材料注入水桶之中,像榨葡萄一样从经验中吸取出知识。 而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就好比是“探照灯”:人的理性就像是一盏探照灯,它以假设向导观察的类别、角度和方向,照亮未知的领域。 正是假设成了我们的向导,引导我们得到新的观察结果。 就像波普尔说:“真正的无知,并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 接下来我们看看波普尔的证伪思想,在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介绍波普尔关于“开放社会”的思想。 这一部分其实是波普尔关于政治哲学的内容,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是对立的。 波普尔认为,开放社会就是现代的民主社会,特点是批判式的自由创造。 与之独立的是封闭社会,封闭社会是部落式的社会的残余,在古代、中世纪和现代都表现为极权社会,其特点是不加批判地盲从习俗和众口一词。 封闭社会像一个囚笼,生活在其中的人缺乏理性批判能力,也没有自主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而开放社会的特点是相信理性与自由,它的成员有责任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并且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人们的分歧和矛盾通过辩论和讨论来解决,不同意见受到尊重和鼓励,政府的政策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经验及理性的审视。 笼统地说,开放社会的原则是批判、民主、自由和宽容。 而波普尔这里的民主、自由和宽容其实我们通常理解的并不一样。 波普尔是以“悖论”的形式来解释自己的理念的,我们这里主要分享两个:民主和自由。 关于民主的悖论,波普尔说,我们通常理解的“民主”是大多数人 同意把权力交给一个独裁者的情况,但是信奉所谓民主制度的人,应该服从大多数人推出出来的这个独裁者吗? 如果不服从,那么他就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是不民主的;如果服从,那么他就得接受独裁者的统治,也抛弃了他信奉的民主,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 似乎为了民主,最后变得不民主。那什么是波普尔开放社会理念的民主呢? 其实波普尔说,我们把问题想错了方向,或者说我们对“民主”的理解是有错误的,民主并不是说要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真正的民主其实应该是反过来,少数人可以拒绝或者有权反对多数人的统治。 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关系不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多数人并不意味着理性,少数人并非意味着非理性,事实上正好相反,实际上多数人的意见常常是非理性的。 比如20世纪的德国法西斯就是这样的例子,希特勒就是大多数人支持上台的,最后导致了非理性的极权主义。 波普尔认为,我们应该把民主看成一种:合乎理性,而不是多数人或者少数人的意见,换句话说,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还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并不重要。 怎么才算还是合乎理性的呢? 少数人有权不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有权反对独裁,每个人都有理性承担责任的义务,才是真正的民主。 实际上,民主的原则是防止专制主义,民主是相对于独裁而言的,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度,简单来说,民主的优势并不是趋利,而是为了避害。 而实际上,民主制度仅仅是一种框架,民主制度的可取性不在于它是最完美的制度,而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祸害。 民主国家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性的:一方面保护个人行动的自由,另一方面保护个人自由不受他人行动的损害。 对于一件事,我们总是习惯从他的正面、积极、进步意义去想,而忽视了往往一件事情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他对负面的抑制作用,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看:自由的悖论。 如果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限制的话,那么,一些人就会“自由地”支配,甚至奴役另外一些人,一个人的自由会防止其他人的自由,最终自由反而成了不自由的根源,这也是一个悖论:只要自由本身不受限制,它就会被击溃自身。 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也是我们对自由有误解,自由并不是意味着为所欲为,真正的自由要意味着所有人的自由都不受侵害。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康德说:自律即自由。 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另外,宽容其实和自由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它就会破坏自身。 波普尔说,无限制的宽容是姑息养奸,其结果将是宽容原则之荡然无存。 解决这一悖论的方法是限制宽容原则,对不宽容者不宽容,这种“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不但在逻辑上合理,在道义上也是公正的。 ![]() 接下来,我们看看波普尔证伪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分享一个我们经常误解的悖论:快乐和痛苦。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的道德观,人都是趋利避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认为幸福就是缺少痛苦的状态。 我们通常认为,排除痛苦和增加快乐是同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痛苦和快乐,痛苦和幸福是相对的。 但实际上,痛苦和幸福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独立体验,换句话说,减少痛苦,并不意味着幸福,而幸福也不能补偿痛苦,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从伦理学的观点看,在痛苦和快乐之间,并不存在着对称的关系。 而波普尔也反对功利主义所提出的“最大幸福原则”,波普尔认为,排除人们的痛苦,是比增加幸福更为直接和迫切的道德要求。 相比较于获得幸福,我们更应该减少痛苦,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排除痛苦的标准是明显的、确切的,但是却没有一个增加人的幸福的确定标准。 这不仅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因为人们对利益得失的看重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人们对各种痛苦的感受是基本相同的,疫病、灾难,生离死别给每个人都会带来真实的、确切的痛苦。 波普尔的这种思想其实在社会和生活中也有很多启发,比如在进行城市治理的时候,部分城市管理者曾秉持功利主义思维,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打造城市地标、豪华商业区等旨在增加居民 “快乐” 与 “幸福” 体验的项目上,期望以此提升城市整体幸福感。 但是这些项目往往成本高昂,且对于广大普通市民而言,实际受益有限。 从波普尔的证伪思想出发,我们应优先关注减少居民的痛苦。 比如,老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道路狭窄导致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困难,这是确切的痛苦。 这个时候,把资源优先投入到改善这些基础设施上,像拓宽道路、升级排水系统,能直接有效地减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痛苦。 与难以确切衡量效果的 “增加幸福” 项目不同,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效是显著且易于判断的,民众的感知更为确定和强烈。 再比如,在工作中,公司要求开发一个新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同时又要处理系统频繁出现的崩溃问题,那应该先做什么呢? 从波普尔的理念来看,应优先解决系统崩溃问题。因为系统崩溃会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产品,引发大量投诉,给公司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切实存在且明显的痛苦。 而新功能虽可能增加用户满意度,但效果难以预估,且开发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先集中精力修复系统崩溃问题,能迅速缓解公司面临的危机,减少业务损失,相较于追求新功能带来的不确定幸福,减少系统崩溃的痛苦更为直接和迫切。 在对待人生的痛苦与快乐的问题上,波普尔的思想和叔本华有点类似,叔本华曾经说: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人生本应该是幸福的。 真正的智者会寻求没有痛苦和愤怒的状态,追求闲暇和自由,过上一种平静、质朴和不受人打扰的生活。 对于叔本华而言,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痛苦是确定且不可避免的,而幸福和快乐往往是短暂而虚幻的。 其实,不管是波普尔关于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还是对痛苦和幸福的理解,波普尔都延续了他“批判”和“证伪”的思路,实际上,波普尔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政治哲学领域,他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波普尔看到,在科学哲学中,人们无法获得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但是可以通过不断证伪接近真理,在社会生活领域,人们也不会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但我们可以通过排除和克服困难,减少痛苦和丑恶的现象,逐步获得进步。 因为,在波普尔看来,我们总希望未来是确定的,真理是永恒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批判和证伪自己,才能不断获得进步。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下一期内容见。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小福利,我的100本精品书单和100位哲学家思维导图。 需要免费领取的小伙伴,长按下方卡片领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