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神节:春日里的浪漫传奇

 茂林之家 2025-03-12

原创:茂林之家

3月12日是否为花神节?

3月12日对应的农历日期为二月十五,部分地区(如成都)将此日定为“花朝节”,俗称“花神节”或“百花生日”。不过,花神节的日期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主流说法为农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

 

农历二月十二:源于唐代崔玄微护花助百花的传说,后逐渐形成护花、祭神的习俗。

 

农历二月十五:部分文献记载此日为百花生日,且与武则天“百花齐放”的典故关联密切。

 

历史渊源与传奇来历

 

起源与早期传说

花神节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奠定节日日期溯源基础。其核心传说与唐代崔玄微相关:崔玄微因善待花精,得其相助护花避灾,后人们效仿其于二月十二挂彩帛护花,形成“赏红”习俗。此外,道教典籍《墉城集仙录》提及女夷、魏华存夫人等掌管百花的仙灵,构建早期花神信仰体系。

 

花神信仰的演变

 

女夷与花姑:女夷为掌管万物生长的春神,花姑象征善养花卉的女性,二者共同构成早期花神形象。

 

十二花神体系:明清时期,历史人物被赋予月令花神身份,如杨玉环为杏花神、西施为荷花神,赋予节日文学意蕴。

 

武则天的文化影响

民间流传武则天嗜花如命,曾醉酒令百花夜开,唯牡丹违命被贬洛阳,衍生出“武后贬牡丹”的典故。此外,她于花朝节蒸制“百花糕”赏赐群臣,成为节日食俗的源头。

 

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

 

祭花神:设供品、焚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如清代《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参与祭拜。

 

赏红与扑蝶:女子剪彩纸系于花枝(赏红),孩童扑蝶嬉戏,增添节日生机,江南地区尤为盛行。

 

踏青与雅集:文人墨客赋诗作画,形成“花朝月夕”的浪漫传统,如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记录汴京簪花踏青盛景。

 

制花糕与挑菜:武则天后流行蒸制花糕,民间亦采野菜、种花木,融合农耕与节庆。

 

现代复兴与文化意义

明清后花朝节逐渐衰落,但近年来杭州、武汉、昆明等地重启活动,结合汉服巡游、花艺展览等新形式,如江西篁岭花朝节以梯田花海为背景,再现“花神巡游”盛景。这一节日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祭祀花神的虔敬到黛玉葬花的凄美,再到现代文旅IP开发,始终连接着古人与自然对话的灵性。

 

参考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集锦》之花朝节与上巳节(2019年):系统梳理花朝节起源、习俗及地域差异,记载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中“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的记载。

 

《博异记》(晚唐郑还古):记载唐代崔玄微护花传说,成为“赏红”习俗起源。

 

《陶朱公书》(春秋时期):最早提及“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为花朝节日期溯源提供依据。

 

《墉城集仙录》(五代杜光庭):记载女夷、花姑等道教花神传说,构建早期花神信仰体系。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将百花仙子塑造成反抗权威的悲剧形象,赋予花神文学新内涵。

 

《红楼梦》(清代曹雪芹):通过“饯花会”“黛玉葬花”等情节,融合花朝节习俗与文学意象。

 

《山堂肆考》(明代彭大翼):记载武则天制花糕典故,成为节日食俗来源。

 

《月令广义》(清代冯应京):系统梳理十二花神体系,明确历史人物与月份花神对应关系。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后世误引其文补充扑蝶习俗的早期记载。

 

(注:部分文献如《陶朱公书》《风土记》等古籍原文已佚,现存版本多为后世辑佚或转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