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约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向往的“双一流”、985和211院校不过100余所,这大概算第一层次的本科院校;第二梯队是一本院校;余下是数量庞大的二本院校。不同的院校,所学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师资力量不同,学生学习氛围不同,学校教学资源迥异,这些差别,更加拉大了高中毕业生入校时的分层。毕业院校不同层次,造成了学生不同圈层。好的院校有较多的保研资格。二本院校不但没有保研资格,在考研时也会受到鄙视。有些学校,虽然可以考研,但是,同样研究生毕业入职时,还会问及本科毕业学校。二本毕业的学生就如人的农村出身,不但别人看不起,有时连自己也抬不起头。黄灯有一个纪实性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写得很好。关注度极高,颇受好评。黄灯,1995年毕业于湖南的一所地方院校。先是就业,后读研,200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广东一所二本院校当了教师。教的是公共课《大学语文》。她利用自己当班主任、导师制的机会,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度观察,并描述出了中国二本学生,这个特殊的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在《我的二本学生》的序言里,黄灯说,“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她还说,“看见他们,看见更多的年轻人,是我作为一个在场者记录的开端”。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她写出了每个孩子的背后故事,写出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高中,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学习历程,他们的择业故事。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痛苦之处是没办法向上走,也不敢烂成泥。这就像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沉默地接收着生活给予的苦难与欢欣,把年少时的到到理想深深掩藏起来。刘美粒也写了一本关于二本学生的书,题目是《在考研考公之前,一群二本师生决定书写个人史》。这本书的老师也是来自烟台的二本高校,班主任,他叫黄修志,也曾毕业于二本院校,一路努力,后来读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历史系博士。他深信“每个人都是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连接着历史,同时也连着未来”。他试图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记录生活,在记录中重新看到自己,“直面内心的纠缠与迷茫,以对抗曾经受到的伤害。”他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入校后记录自己的班级生活,2018年,班内42名大一新生,按照姓氏音序排名,轮流每月撰写一篇不少于4500字的班志,为班记写史书。黄修志每季度都对学生列出一张书单,每次有十本左右,供学生挑选。他开通了一个班级公众号,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园地。他们还创刊了《石榴花》杂志,成立了石榴花读书堂,石榴花大讲堂。黄修志不但入校时就鼓励孩子立下自己的志向,还经常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意愿,42名学生,有37名学生参加了考研,考研前给学生每个人发了两个圆滚滚的橙子,一个“六六大顺”的红包。他对学生说,“无论你们毕业后去世如何,今后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但至少不要陷入庸俗与市侩,内心坚定而平淡,真诚而努力。”一样的大学四年,一样的读书时光,但是,在老师的呵护和鼓励下,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在信念,在努力中看到了自己。最终考研成功13人,有的考编或公务员,还有一大半去了中小学做语文老师。不论结果如何,这四年丰盈充实的,他们读的是大学,也是人生,更是在读书中看到了自己。相对于黄灯的纯记录与分析,黄修志教授更注重创造与建构。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很敬佩像黄老师这样走进学生心底的人。还有一本轻纪实的作品,不长,写的是《我,二本出身,想做学术》。这本书写得更加具体,就是一群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想继续读研,一方面为了提升自己毕业院校层次,一方面为了走学术之路。这条路更加崎岖,经常受到鄙视,不单单是同学,社会,还有自己的老师,甚至还有自己。仿佛毕业于二本院校,就像有了不良记录,虽然光阴荏苒,也很难抹去。这里的鸿沟,一方面确实资质不同,基础不同,不同院校所受教育素养不同;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的偏见。不管你表现如何,就是从内心里瞧不起。但是,要想证明这条路能否走得通,得努力试试,不去试试怎么会知道。很多人,因为读研,“一件原本是预期之外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爱上了学术,或者说,真正的学习”。也有些人,经过一路奔跑,到了最后,发现自己迷恋的只是奔跑,而不是道路尽头的风景。但经过自我解构与建构,人会打造出一个新的自我。“学术和生命的经验也是可以打通的”。我是1994年考上的大学师范专科学校。匆匆两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毕业后,就回到了乡镇做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毕业一年后,乡镇就开始拖欠工资。我一直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如今已有三十年的教龄。读上面三本关于“二本院校”的纪实作品,也有一点代入感,感觉到学校不同影响自己的不同选择。但我一直感恩高考,因为高考我上了大学;因为大学,而让自己有份稳定的工作。大学期间,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学制只有两年,但还是系统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工作这三十年,大学所学专业都在影响着自己的言行。和我同班的同学,也有个别读研进了高校,也有个别进入行政机构,但大多都在学校,普普通通的教师,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一辈子。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起点与终点之间,还有努力、坚持与机遇。终点也不能完全代表人之幸福。积极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认清自己,有一颗宏大的心,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今年,二本院校的说法将会取消,只有本科批次,没有了一本二本的说法。但是,只要攀比心在,竞争存在,人们总会无中生有的整出这样那样的名词,用这些名词刺伤人的敏感神经。
|